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00:51:11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1.主动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课程都逃不了思考这个关卡。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个人思考是少不了的,对课程的思考、对内容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都是学习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从自己出发,去努力地理解和记忆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2.主动总结

思考之后,便是总结。而高中地理的总结又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在总结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在总结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地学到了知识。高中地理既是社会科学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学的补充,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维上的想象有了载体,也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后更加具体、更加直观。

二、方法篇

1.文理区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同时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属于理科内容。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用理科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按照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练习,以便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融合与记忆。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些属于文科内容,在没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该在有了自己观点和认识之后以记忆为主,把握书本知识的脉络和走向,以达到在学习中记忆,做到轻松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2.实际与理论结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众所周知,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其一定的路线与规则,地理的学习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观地看到某种现象,进而寻找现象的起因再进行分析,最后就是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进而推广展开。高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所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努力地将其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我们所学的地理非常实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拥有学习兴趣之后,我们难道还怕学不好具有生活气息的高中地理吗?

3.图与文的结合

何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地”就必有图,而图是高中地理学习必有的一个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学习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运用图来完成“理”,是一个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学习的手段。以图来记忆和认识高中地理知识是现在看来最准确和最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极其杂乱,但这些知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相应的图来解析。所以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一定要做到看书和看图相结合,做到由知识点能想起图,由图能够联想到知识,从而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能够认识和理解以及掌握记忆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以及地理规律和原理。

4.知识结构的融合

前文已经提到高中地理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也是文理的交融区,而且高中地理知识基本是建立在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而在初中地理中的一些知识,如区域的位置地形以及资源等地理要素,差不多就是高中系统地理,尤其是人文地理的基础。所以,高中地理知识结构是极其复杂的,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做到对知识的分类与联系,同时也做到知识结构的融合,以及做到所有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高中地理知识放到对应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和记忆,使高中地理知识得以融会贯通,而做到地理知识结构的大一统,使得高中地理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应用。高中地理的学习终归是属于文科性的学习,不论怎样的方法,归根究底还是为了更好地记忆以及运用高中地理。所以,学习高中地理时,还是需要把握规律,在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地思考和记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使地理的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技巧;对比法;联系法;画图法

经过数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初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必修1内容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以致对后面的地理学习及地理知识失去兴趣。鉴于此,教师在讲授教材必修1的内容时,应尽量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利用分组讨论、知识竞答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的完美过渡。

一、夯实基础,掌握区域空间位置是学好高中地理的第一步

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白,掌握各地域的空间位置是学好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第一步。高中地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初中阶段所学“是什么”“在哪里”之后的更深层次的讲述,其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为什么”,也是与初中地理知识的相互印证。而很多学生深感地理知识枯燥乏味,认为其只是一些地理位置信息、地理名词的简单堆砌,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于是地理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成为他们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重大障碍。笔者建议,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时常翻看初中地理教材,将初、高中知识有效整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更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必修1教材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内容时,学生如果对各地域的位置信息不明确,就很难将各种气候类型和具体地域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不能准确答题。

二、巧用方法,使地理教学更高效

高中地理知识庞杂,上至宇宙空间,下至地球核心,许多高中地理一线教师也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调侃自己,而很多学生面对着如此庞杂的知识内容,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地球各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要教师能教会学生有效利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将各圈层知识有效联系起来,一定能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刻理解、准确记忆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利用一定的学习技巧,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做一下简单的概述。

1.对比法

初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时,众多的专业地理名词让学生应接不暇,而很多名词就字面意思来看又很相似,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巧妙抓住它们之间本质上的差别,从而达到有效理解和准确掌握的目的。如锋面、锋线,风力作用、风化作用,荒漠化、沙漠化……各组地理名词乍一听虽很相似,但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教师在给学生讲述这些内容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在学生充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别后再进行记忆,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而且不容易再次出现混淆的情况。

2.联系法

高中地理各模块知识内容看似孤立,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决定该地的整体环境,如地理教材必修1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节体现的就是这一内涵。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模块地理知识内容时不妨向其他方面延伸一下,从而让学生明白,某一个地理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而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习多想一步的习惯,明确各知识点存在的联系,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内容时,就需要教师联系洋流分布及变化、风带移动、温度带范围、下垫面物理形态、陆地轮廓等诸多因素,全面分析各因素对具体地域气候环境的综合影响。因此,联系法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用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

3.画图法

鉴于高中地理知识比较庞杂,而各模块知识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利用画图法梳理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各部分知识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系统,提高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所谓画图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各知识点之前的联系有效呈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地理教材必修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巧妙利用画图法,将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绘制成一幅图,有效呈现各类岩石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准确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另外,教师不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画图法,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此种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以上列举出的对比法、联系法和画图法只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高中地理知识虽庞杂却又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适时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就可以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综上所述,若要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打造更有趣、更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永杰.提高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丽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新课程中学版,2010.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1.地球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地球概况、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地图三要素。

3.大气运动与气候类型成因———了解气压的概念。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主要自然带的特征与分布。

5.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与区位条件、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大势、资源状况、交通概况等等。但是,高中老师要注意,对初中地理内容的增加与补充,并不是单纯地重复,不是在高中课堂上把初中地理再讲一遍。如:在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更快地适应未来高中学习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高中地理学习和初中地理学习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依然沿用初中时上课跟随老师画一画课本,考试前背一背重点题目,这样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建议学生可以向高二、高三的学生咨询一下,先听一听学长们的建议,高中地理课程绝对是有一定难度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高中地理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具有文理兼备的特征。必修一对学生的理科思维要求比较高,必修二又要求学生有文科知识储备,必修三则是对区域地理的联系十分密切。总之,要学好高中地理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这其中,对地图的识别与判读是非常重要的。从高中入学的第一天,所有的地理老师都应该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我们地理的一门特殊语言,如果连这个学科的“语言”你都看不懂,你怎么有可能把它学好呢?所以建议高中老师开学的第一周一定要安排课时,教会学生读地图、用地图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养成多看地图、地图多思考的习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是要求学生要多动脑思考、多动手计算的;必修二则注重区位因素的分析与总结;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以及区域地理基础上的总结,用案例的方式教会学生分析典型问题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着力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研究,倡导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地理课堂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深秋晴朗的夜晚,如何减轻霜冻对农作物冻害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课堂教学内容实效性更强,让学生对地理更加感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都能够受益。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知识体系 题型分析 注意事项 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作为文科的一门重要学科,往往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其难度较大,往往被许多文科生认定为自己高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高中地理的考试范围往往较广,因此需要学生的基础知识必须十分扎实,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更广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相比于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高中地理的逻辑性更强,难度更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高中地理在试卷中的考查点往往不仅是地理知识,还需要学生联想到其他方面,例如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的环境问题,甚至有些题的解答还需要学生结合时事新闻进行分析。高中地理的难度较大,复习起来较为困难,但是越是困难的科目越需要学生花心思复习,尤其是容易拉开差距的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一、建立知识体系,扎实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庞杂,复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学生将地理知识归类,分模块建立知识大纲,这样的知识大纲条理更加清楚,复习和阅读起来更加直观。学生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顺序依次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也可以按照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学生可以总结出日照这部分的知识,将日照这一大模块的知识独立出来,然后“切碎”成影响日照长短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程度的因素等等。

常考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重点归纳作为复习的重点,例如河流的洪涝灾害这一部分,通常会被出成综合大题,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需要格外用心,要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知识体系的排布方式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制定,怎么整理有助于自己理解和复习就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析题型,总结出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于我们高中地理的考试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我们要想攻克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获得高分,就需要对高中地理考试的题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地理试卷中的第一大题往往是选择题,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而且综合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和耐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这类方法适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从答案中选择正确选项。2.排除法。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选择题的答案中地理现象罗列的较多,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可以将确认错误的选项排除,重点分析剩余选项。这一类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用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还可以运用到别的学科。3.对比法。如果单选题有多个选项都正确,那么学生需要重新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词,将答案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出最合理的答案选项。

高中地理的试卷中还有一种题型就是综合题,其考查形式往往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作答,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学生丢分最严重的题目。综合题通常可以分为描述题、措施题、评价题等等,描述题通常是让学生描述某一位置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是某一位置的地理成因,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需要答题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将问题描述出来;措施题是指问题设置为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应提出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例如,措施类题目最常询问的就是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生态不平衡的治理措施等。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题目,找出造成这一地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次从技术角度加以分析,提出治理这一类地理现象的具体措施,最后,如果是资源短缺类题目,学生可以从开源节流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类题目通常是要学生写出这一类地理现象的作用、意义、影响等,这一类题目的解答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环境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其次,如果题目具有两面性,学生需要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学生还可以从人类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三、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熟悉了题型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之后,更需要注意答题的一般步骤,将答案能够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地表达在题目中。一般我们认为,在解题的时候需要注重答案的条理性,最好能够将要回答的几个方面分类、分点描述,一句一段,这样的答题方式往往会让答案更加直观,阅卷老师在批改题目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找到答案的重点。同时,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也需要具有分明的层次,最好将答案排版成层层递进的形式,将最浅层次的答案放到最开始的位置,之后层层递进,将最精彩、最有内涵的答案放到压轴的位置。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层次分明更容易找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思维清晰的好印象。

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般的答题过程,熟悉解答大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考试的时候能保持更加清晰和条理的思路。首先,学生在接触到一道大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审题,将材料中的文字细看一遍,找出关键词,如果材料给的是图片或表格,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图片或者表格,从这些图片或者表格中挖掘出图表中隐含的条件,弄清楚出题者的意图。分析这些关键词或者隐含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在脑中进行简单的归纳。

其次,学生在对题干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就需要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摸清题目的考查点是什么,结合自己从题干中提炼出的知识点,调动脑中的知识,进行答案的一个初步总结。接下来就是答案的书写环节,学生需要将自己脑中成型的答案写到试卷上,这一过程学生一定要平心静气,将答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最后,学生在答完大题之后,需要对题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检查题干中给的所有条件是否都已用上,如果有遗漏的条件,学生需要结合一些拓展性知识对答案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现代信息技术;兴趣;认知;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他们初步形成科学人文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教育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恰当、合理运用有着众多显著的突出优势。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运用特点展开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已得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而在众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例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展示不同地区截然不同地带景观的幻灯片,其中包括热带雨林带郁郁葱葱的森林、热带草原带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热带沙漠带无边无际的黄沙、极地冰原带白雪皑皑的积雪与被封冻的冰面……这些幻灯片的播放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刺激,也使他们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课堂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其他纷纷扰扰不相干的事物上。这都表明,此时学生具备最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也最端正。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抛出“正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景观的出现”这一知识点便是水到渠成了,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切实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化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认知

相对于专业地理学科来讲,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浅显,并不具备很大的学习难度。但这并不能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抽象、较为复杂,不易于高中阶段学生所理解的一些内容。如此,高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特定抽象的地理知识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并致使高中学生的地理必修课程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是不尽如人意。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包含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且其呈现信息的方式也较为直观、形象,即能以直观、立体的形式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充分呈现出来。很显然,这种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易的特点就为深化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更好认知、理解与灵活掌握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例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若是仍然采取一板一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打压,二来也并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特意采用了既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具备实际良好教学效果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个形成过程:

褶皱形成初期,由于岩层受侵袭较小,因此,就背斜形成了山,向斜形成了谷;

再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已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则因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

一段时间后,由于受到有差别侵蚀的影响,背斜部位反而要低于向斜部位,因此,也就形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这一自然现象。

如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个形成过程就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充分展示在了学生眼前。而学生也通过观看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形式

传统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局限于大量的习题练习之中。但实质上,这一题海战术并不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相关的复习活动,因此,其复习质量也较甚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好地优化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形式,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复习效率及质量。如,在学习了“水资源利用”这一节内容之后,笔者就将其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水资源的含义、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造成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解决缺水问题等以微视频的形式发送到了班级公共QQ邮箱中。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仅仅只有5分钟的时间,因此,学生可在家进行下载和观看,并以此辅助展开更加有效的课下复习活动。

这一新颖的课下复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就在创新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复习形式基础上,大大优化了学生的课余复习效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并结合实际情况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徐鑫,潘立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6篇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着重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1.第一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在1.1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大气层,然后介绍了太阳活动的类型,最后阐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为使知识连贯、有条理,可用列表1进行比较。

在学习1.2~1.3节“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为使学生将初中已学的经纬网知识与本课顺利衔接,摆脱对旧知识似有若无的感觉,应注意复习经线、纬线的基本知识(表2)。

当然,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更应及时比较总结(表3)。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颇感困惑的难点,在比较时应注意尽量使知识简洁明了(表4)。

2.第二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1)关于2.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大类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可以从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明确知识的内部联系。

对于“外力作用与地貌”也可列表比较(下页表5)。

(2)关于2.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垂直分布”虽然难度不大,但若分别从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几方面,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进行比较,则更易凸现重点。

“季风环流”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表6)。

关于“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可比较的项目更是显而易见。前者可以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降水区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者则可以通过分别绘制南北半球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分析其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3)关于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而对于给出图表数据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前者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忆;后者则可以选取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从温度(如以0℃和15℃为界,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哪个范围,从而推测该气候类型属于何种热量带)、降水类型(如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三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这两册书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比较、总结所学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同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

1.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可以列表比较(表7)。

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表8)。

2.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单元先后着重学习了农业和工业,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不太紧密,为避免繁琐枯燥,可进行归纳对比(下页表9)。

3.必修三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画龙点睛地总结了贯穿于高中地理学习的思想理论基础,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以列表(下页表10)比较的方式呈现,收效颇佳。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地理内容中,把原有的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并且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将传统的讲授方式改为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并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比较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传统的学习地理课程的方式大多是死记硬背,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改革以后的高考考试制度。

比较法能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一定要注意相应的应用策略,以便将比较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达到应用比较法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下是对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的具体研究。

一、合理地应用图形体现出的差异进行学习

图形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把提前准备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学生再通过对图形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师可以呈现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学生经过认真分析其组成部分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相同的特点,然后把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再与专业的知识进行对比,就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进,获得学习成果。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附带的地图,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结合自身给学生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当然,不同的动态图片也能让学生从中理解每个图形中的地理差异性,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得出所要显示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授必修二第三章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各种农作物的相关图片,然后列举出相应的生存环境,以及有待选择的农田的相关图片,也可以将这些图片设置成动态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如在选择适合水稻耕种的农田时,学生可以在图中比较地势的高低、气温的变化等,就能够通过比较选择出适合耕种的农田,他们感官上比较得出的结果一定会更加有利于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二、认真分析地理概念的差异帮助理解记忆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记忆的概念性的知识,要是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理解认识,一定会影响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理,体会人地关系,理解人口观、环境观、科学发展观等,有时还会由于理解得不到位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地理教学方案时,可以把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总结到一起,然后列举出它们的异同,学生也可以直观地得出这些概念的区别,方便理解

记忆。

例如,在必修三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二节RS与第三节GPS的讲解时,就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各自的用途,RS是物体的电磁波辐射、反射等特性通过传感器来分析得出结论,而GPS的导航服务是全球性的,对这两技术进行比较之后,学生自然就会了解它们各自的发展前景,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只有掌握了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的学习目标,而且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讲授这类型的知识时就应该合理地应用比较法,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多区域的地理环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学生通过比较,就能够总结出哪些地点具有共同特征,它们的区别在哪里,然后依照这一线索进行记忆,就会轻松

许多。

例如,在涉及必修三中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教师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进行分析讲解,并通过与中部地区地域环境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提出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比起开门见山地给学生直接灌输措施的教学效果明显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讲到对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矿产资源的比较、对气候的比较、对人口分布的比较等,来分析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地域区别,也可以依照不同的体系对印度和巴西进行比较,还可以比较北美洲与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对这两个地区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学生就能把许多零散的知识结合起来,更方便他们记忆、理解以及日后熟练地运用。

四、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不同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有时候是建立在具体的案例中,有事实依据的知识才更能让学生掌握,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搜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具体案例,然后再对不同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缘由,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也能驱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然后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例如,教师需要讲解必修二第三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与交通布局有关的视频,或结合自己所在地区交通状况的实际案例,从中得出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与人口密集度等有很大的联系,教师再通过对学生的点评,并做一定的补充,就能达到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记忆。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好新课程改革以后地理课程的内容,要保障学生能够在改革后的高考中脱颖而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就应该合理地应用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地理知识的比较分析进行学习掌握知识,而且这种比较法更是一种常规的思维方式,适合引导学生应用。因此,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地理教学的方法不断摸索,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黄秋霞.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05).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理;必修三;高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让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必修3”教材的各个章节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是以案例为主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则是隐含在案例中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中提炼出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所以,地理“必修3”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地理必修三的课堂效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理清课标与教材的思路

1.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思路体现在教材每章开头

例: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首“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案例为案例,探讨以下问题: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根据教材的提示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2.教材还思路体现在每一节的前面

如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自然段:

“土地……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土地退化”——分布

“它是……的产物”——因素

“荒漠化……环境问题之一”——危害与治理

二、着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地理必修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如:荒漠化概念的获取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过程图片,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得出。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①地理数据、概念、特征、分布、原理、规律。②自主学习获得的相关地理知识。③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④地理基本技能:如坐标、数据转换、图表填绘、图文转换、地理观测和实验等。

(3)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①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地理概念、特征、分布、发展变化、原理规律等的描述。②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表达的问题。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①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②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③用科学语言、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④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是土地荒漠化吗?为什么?

三、问题探究做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问题探究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①从学生角度而言,预习提问——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听课获启发——小组讨论——获得认识,提高能力;②从教师角度而言,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学思考——思考结果反馈——讲课引导思考——启发学生——小组讨论,用旧知寻答——完善认识。即提出质疑探讨释疑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如: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这个大问题上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探究:①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是什么?②有哪些类型的土地荒漠化?③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哪种类型的土地荒漠化?④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⑤我国西北地区潜在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是什么?⑥我国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什么?⑦防治荒漠化的原则是什么?⑧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是什么?⑨这些具体措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能力要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落实一个个的问题探究。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过程。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四、案例迁移教学

其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将案例中学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迁移到其他案例或身边的地理环境中是必修三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迁移教学就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课堂学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节课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就是案例迁移。

通过必修三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同时通过必修三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迁移教学时应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范围,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资料:

[1]张哲江《地理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0.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反映高中地理难学,难懂,对于地理学习缺乏信心。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高中地理也一样。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得法,地理不会难学的。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一些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多为“是什么,在哪里”,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而高中地理是“为什么”,“怎么做”。学习以“理”为主,侧重分析地理事物的原因,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学法建议

(一)用好教科书

高中地理教科书是学习的根本。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把握是最基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科书。高中地理教材的设计更加合理,更加系统。以湘教版为例,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图表、阅读材料,穿插了活动板块。如何用好教材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从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在讲述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时,利用活动环节,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对人炸这个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走进“大棚农业”,了解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状况,探讨提高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的措施。在讲述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时,通过阅读教材及“丽江古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二)学会使用地图

学会读图、识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一项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各种插图以及配套的地图册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左图右书”,“图不离手”这是学好地理的常态。读书与读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真正做到“胸中有图”。通过对读图、识图,最终实现图文转换,获得地理事实,并分析地理事实的本质。在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时,指导学生阅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首先明确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什么变化,什么是不连续面,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正是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内部圈层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最后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高二下学期复习阶段在讲解《经纬网判读》知识时,首先分类讲解三种类型的经纬网图(方格状经纬网图、俯视图经纬网图、侧视图经纬网图)的规律,之后学生通过自己绘制不同类型的经纬网图,掌握经纬网判读的规律和方法。不同类型的地图有不同的判读方法,读图名,识图例,分析、归纳总结,是读图的几个重要环节。配套地图册的后半部分填图练习是读图识图的很好的补充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当堂完成,及时订正。

(三)配套导学案的使用

课后知识的巩固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中地理配套的练习册的是最基础的辅助资料。练习册板块设计合理,内容难易结合,在每个章节还增加的知识结构图,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在使用练习册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删减:基础知识板块在学生预习时完成,迁移应用和达标检测两个板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最后的探究拓展和研究性学习两个板块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完成。这样的分层操作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来说既降低难度,又能得到提高。

(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贴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让地理学习不再枯燥。由温室效应引发出我们的低碳生活;由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关注到我们买房时的楼层楼距的考虑;由旅游地理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由向斜、背斜的知识引出我们在哪里修隧道哪里找水源。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原来地理学就在我们身边。以上是我对学习高中地理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定能够找到学习高中地理的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对分课堂;可行性;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1.高中地理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可行性

(1)高中地理课堂存在和高校课堂相似的问题。“对分课堂”是针对高校课堂学生玩手机、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诸多问题提出的。以上这些问题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同样存在。“对分课堂”对高中地理课堂同样具有适用性。“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过分要求教师提高讲授技能水平的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但并不穷尽,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2)新课改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2001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已经推进将近十六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摒弃。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开发者。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为“对分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3)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讨论材料。高中地理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关键在于对讨论材料、范围的选取。高中地理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选择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纯理论要求降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弹性设计。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创新之处是在每个单元后设立一个“问题探究”板块,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选择学生感兴趣,有一定思维价值和一定操作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

2.高中地理“对分课堂”实践设计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全书共包含四章内容、13节,每节45分钟。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分四节讲解,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由老师讲授第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本节内容并思考课后案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下节课前以作业的形式提交。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前半节由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复习课本内容,交流学习体会并讨论上节课留下的作业,由小组代表总结观点并发言。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点评展示优秀作业。后半节教师讲授第二节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归纳总结本节内容并完成课后案例“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下节课前以作业形式提交。以后各节课的模式都与第二节类似,上半节学生讨论上节课的内容及留下的作业,下半节教师讲授下一节内容。

3.结论

“对分课堂”提倡将课堂对半分开,讲授与讨论各占一半,但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可酌情调整其比例,但应把握“对分课堂”的主旨,将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分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最终转变为知识的交流者;使教师从有限的教授者转变为评价者,最终转变为组织引导者。

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做出调整。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作业成绩在期中、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可适当调整,试卷的考核内容也应增加开放性问题,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量表等,对高中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让评价变得更科学合理,使低要求者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可达到考核标准,高要求者有更大的空间展示优异才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不等同于模式化教学和课堂教学流程的僵化。而是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将“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将它们灵活运用到课堂数学中。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 坛,2014,(5):5-10.

上一篇: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