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2 20:32:18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策略

江苏高考方案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简称“学测”,俗称“小高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达A还能加分,所以面对每年三月初举行的“学测”,目前很多学校常暂停语数外等课程,重点进行“学测”冲A。因此,学生不仅要重视“学测”,教师也更应选择科学的复习策略与方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地理复习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知识体系,并达成老师设定的目标。以下是我对地理“学测”复习策略与方法的一些简单想法。

一、教师研究考纲说明

在进行一轮复习时,地理老师要认真研读“学测”说明,了解其中的变化,并仔细分析以往几年的考试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本校学情的复习计划,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通过“学测”说明了解到考试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客观题主观题分值比例为7∶3;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试题各占一半。

二、教师重视教材

对于地理教材,我们地理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理清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必修课程“地理一”“地理二”“地理三”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地理一”主要是自然地理,主要的考点集中于运动。“地理二”主要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导线。“地理三”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的开发与整治等。

三、精心安排,合理复习

由于江苏“学测”安排的限制,高中地理复习时间紧张,教学内容多。教师要统筹地理复习的各环节,制订合理的地理复习计划。

根据我校学情,我们一般将“学测”复习分成两个时间段,实施两轮复习:一轮复习主要抓基础知识点;二轮复习注重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在复习时回归课本;其间进行校本化的习题练习和相应的综合练习。经过合理复习,学生在基础地理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提高,最终也取得了较理想的“学测”成绩。

四、整合讲义,大胆取舍

当前全国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四种地理教材,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教材来复习呢?根据新课标和我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校地理教师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大胆取舍,重新编写讲义,大胆舍去完全不同的内容,选取相似的内容。在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中,鲁教版中介绍了城市的区位因素,但其他教材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新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对这样的教材内容,我们一般灵活舍去。当然整合讲义,取舍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坚持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规定的基本内容为主,形成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对人地关系的把握为目标。

五、激发学生积极性

根据我校的学情,我们既要追求“学测”的合格率,又要追求达A率。合格率的关键在于后进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积极调动其学习兴趣。其常用方法有这样几点:一是课堂重点盯人,即每节课上课都要找其回答问题;二是逐个谈心,做好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对那些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三是不吝啬表扬,要时刻对后进生的一点点进步进行表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佳鼓励。

同样,对于冲A的学生,也要激发其学习热情,每分必争,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的复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运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地理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独特的知识载体,它集地理原理、规律及考查形式于一身。此外,地图也比文字更加形象生动,是学地理最好的工具。因此掌握了地图就等于把握了地理脉络。江苏地理近几年“学测”试题中都至少有十几幅地图,因此对地理图表的读图、析图能力一定要加强培训。地理常见的图表有:原理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等。在做小专题训练时,要对太阳光照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洋流图、地壳物质循环图等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绘图及分析图表的能力和方法,掌握图文互换的能力,充分发挥图表在地理考试中的重要功能。

七、精选练习,精讲精练

在地理复习中有必要进行适量和高质的练习,但要注意“量”要合理,合理的“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和解题速度;高“质”是指要围绕考点,精心编制校本化习题,尽量避免照搬现买的资料讲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综合和运用知识点等能力,增强考试的适应力。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

高三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开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体的复习,但是如果将每章都复习一遍又太过繁杂,缺乏复习的有效性。所以,地理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复习计划,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让学生在巩固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更深的认识。首先,教师要掌握地理考试中的重点、难点,对学生不太明白、不能掌握的知识点要重点复习,让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高三地理的第一轮复习,找到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

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对地理概念的不理解或者理解模糊,使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对题意产生错误的理解,从而与答案大相径庭,可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让学生重点理解地理概念,并且对于容易出现差错的知识点,教师要带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以让学生不会再因为这些简单的问题而失掉分数。有时候学生对于地理没有一个连贯的知识链,使学生在对地理问题进行解答时,不能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教师在对地理进行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形成一个立体的思维方式。现在学生缺乏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但是高考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复习时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教师不仅要找到学生存在的不足,还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应对高考。

二、根据学生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高三主要是对之前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一个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由教师主导学生进行复习,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备战高考。对于地理的第一轮复习来说,教师要有自己的一套复习方案。

首先,教师要有自己的一个复习计划,不能盲目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要注意时间的安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然后,教师要根据考纲上的要求,明确要复习的范围,要仔细研究历年的高考题,对题目的调整和变动及出题的大方向进行分析,教师要把握好考题可能出现的知识点。

结合考纲和历年的考试题,教师要对教材做一个整合,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列出来,让学生必须掌握,使学生打好基础,前期不要让学生去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熟练地掌握,另外,就是要将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整合,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让学生重点理解记忆,在后期的做题中也会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锻炼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同时,复习课也不能只是将这些知识按照教材的内容在给学生讲一次,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意,让学生在复习课上能将这些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制订复习计划时要和学生多多的沟通,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考试试卷,对试卷中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行整合。这种通过学生的学情,制订的复习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教师这种有针对的复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三、在课堂上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轮复习比较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总结出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对教师的复习计划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时,才能抓住重点,在解题过程中才会更好地解答,举一反三。这样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记忆。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多用图片,这样不仅会让教师方便教学,也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等值线图、饼状图、折线图、地形分布图、地理示意图等等,有些内容背诵是非常多的,并且不容易记忆。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整理成图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图表的理解和记忆来加强对这些内容的印象,这样也会加强学生对图表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解题奠定基础,也使教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时,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好的复习效果。

高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以后的高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陆良中.如何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中课堂检测的有效[J].长三角:教育,2012(05).

[2]丁佐明.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两个方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3篇

一、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存在的误区

1.复习范围过多,太过追求全面。

高中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同学们记不住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是因为复习面过大,且没有进行足够的训练。有人认为,如果不做全面复习或不做足够的练习,就不能提升地理能力、巩固地理知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大范围地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加重了复习任务,更不利于集中学习某部分知识。例如,在复习气候特征时,这部分知识点较多,很多同学进行复习时,往往希望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希望了解全部的气候类型的特征。

2.复习难度分配不合理,简单问题复杂化。

在一个班级中,成绩自然会出现分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第二轮辅导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复习难度和范围不当或不合适,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复习难度过大,一些基础较差、地理能力不足的同学就会感到很吃力;如果难度太小,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能轻松完成,从而使复习不具有挑战性,不能起到巩固知识和锻炼、提升能力的作用。气候特征这部分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很多教师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辅导时都将这部分内容定的难度过大。他们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在讲解很简单的知识时,往往还讲解与之相关的很多其他的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自然地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复杂、难度非常高,产生畏惧心理,在课下进行自主复习时选取大量的与之相关的辅导资料。显然这不利于第二轮复习作用的发挥。

3.形式单一,第二轮复习目标模糊。

传统的复习形式主要是书面的习题练习、口头告知复习内容等。在实际复习中,书面的习题可能会存在数量过多、难度不当等问题,再加上课下复习因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和第二轮复习距离高考还有一段的时间,有些同学还没有紧张感,不会将其当作真正的复习任务来完成。我们都知道复习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同学由于没有对这一阶段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复习内容、进度、步骤什么的,都人云亦云,没有因人而异地制订复习计划,致使复习效率低下。

二、以气候特征为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我们知道,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

1.气温。

在第二轮复习中,同学们应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细节上的集中整理,应先将“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成因,并能正确区分各种气候类型”确定为复习目标。首先,我们要清楚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天气状况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而下垫面中又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要针对这些因素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记忆。其次,在选择复习难度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合理选择高中低不同难度的试题。复习题的选择要注重质量,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难易度也要按照同学们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安排。

2.降水。

与第一轮复习相比,第二轮复习中不会有更加细致的知识解释,所以复习范围和目标也与第一轮复习不同。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和下垫面两个层面的知识,清楚下垫面因素中还包括海陆位置、洋流以及地形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要按照往届高考题中的考点,了解气候形成的因素、气象灾害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另外,高考试题设计形式新颖,经常利用数据或者图像对该部分知识进行考查。我们要清楚,无论命制的题目形式怎么变化,考查的落脚点都是在对气候类型的判读上。因此,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科普通班学生;第一轮复习;低起点;缓坡度;未雨绸缪;蓄势以待发

上了高三,学生们的十二年寒窗苦读就要奏响绝唱了。在学校及家庭的全方位烘托下,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未来担负责任了,因此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普通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在复习中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学习状态会出现反复波动。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常有挫败感,消沉苦闷。这些负面的情绪不及时调整过来,会使学生的复习效果大打折扣,不仅使学习效率低下,还极易疲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认真高效地完成高三第一轮复习,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收获,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有帮助。并且这样也为后期的第二轮及三轮复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就显得很关键,方法与策略的运用一定要“合情”又“合理”。

一、合情

教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循序渐进,做到“低起点、缓坡度”。在复习中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重拾信心。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精神饱满时,脑垂体活动活跃,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增强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使代谢加速、兴奋增强,此时的学习效率往往会比较高。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又饱满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1、建立平常心,正视高考

教师要帮助学生揭掉高考神秘的“面纱”,带学生近距离看高考。

对于这次几乎能决定命运的考试,学生往往抱有惧怕心理,认为高考题都是高难题,难度极大,人为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介绍高考的试题结构特点,并充分利用好高考真题。一般而言,在高考试题中,基础题占40%,中等题占40%,高难题占20%。复习中,教师要用好高考题,多让学生接触高考真题中的基础题。基础题和中等题不仅难度适中,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层面,也有助于学生在复习中更好地理解考纲、把握考纲,体会高考方向。但要注意,利用高考真题,应紧密配合复习进度,不可冒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随堂巩固的效果,又可避免学生因难以把握而产生挫败情绪。如果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无视普通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一味拔高能力,很容易会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2、消除依赖性,学会独立

在高考复习中,随着做题量的加大,学生们会表现出一种被动思考的思维习惯。学生自己阅题时对题意理解不到位,但在老师稍一点拨之下就有了思路,老师也许就是把关键词的语气加重了一下而已。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的形成,可能与长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关。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力争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实现心理 “断奶”。这需要老师给学生多一些的思考时间,切不可为了赶进度,一味地由老师讲解,剥夺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才谈得上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性系统复习,周期长、内容多,是整个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普通班的学生,学科基础一般较为薄弱。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将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因此第一轮复习中要特别注重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1、复习课与讲评课

在复习方法上,教师应注重复习课与讲评课的运用与结合。一般可采取的做法是:课前利用学案让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做好知识储备(教师要做好常规性检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课中教师以考纲为本,夯实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理论),帮助学生构建网络,形成能力。因此,复习课不能光是单一的知识梳理,要尽可能地结合知识点,例举一些典型例题,以强化知识的应用。

讲评课是根据练习反馈的的信息,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方法的方式。讲评课也不能只局限在练习题上,单纯就题讲题。要根据学情、考情结合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进行在定位,并适当进行知识联系和发散,做到用练习来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原理,促进能力的提升。

2、复习中须把握的几点策略

(1)抓主干、突重点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不仅仅是高中学考的特点,也是高考考查的基础。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杂乱琐碎,其实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对于主干知识的复习要强调“全面”和“系统”,但同时也要注意重难点的突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复习时教师要研究考纲,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可将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考题、必考题、失分题列为重点来突破,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探求解题模式或规律。另外,初中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结合的部分要高度重视,复习中要提前做好学案预习工作,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练图表、提能力

在高考试题中,可谓“无图不成题”。试题把图表作为知识的信息载体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灵活应用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针对各式图表的特点,掌握解读的一般规律。可在第一轮复习中,提前进行一些小专题复习,如等值线图、统计图等类型图的解读技能训练,归纳其常见类型,进行解读指导,掌握解读要领,做到未雨绸缪。学生提前掌握了解读要领,并在以后的复习中反复运用,可大大提高掌握度,也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大为有利。对于区域示意图、景观图等,往往涉及到区域的准确定位,是解题的关键之处。建议复习时另铺一条暗线,以学生自学为主,以课下为主,以初中区域地理为范围,练习填充空白图,以落实区域基本的自然环境特征为目的。其能力要求同初中地理学考的要求一致即可,不拔高,不给学生增加负担,蓄势以待发。

图表的解读、分析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中的必考项。普通班学生要突破难关,还是先从基础入手。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谈得上能力的提升。

(3)迁移转化

在高考的多种能力要求中,最为深层次的要求就是对思维能力的考查了。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的调研,不难发现高考题的一个突出特征:考题新颖,立意独特,在平时的练习中难有雷同的案例。但考题始终与课本知识是紧密结合的,其核心还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目的。因此,在复习中,除利用典型例题进行知识的转化训练外,还要有意识地利用不同案例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在复习中,教师还要带领学生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要放大这些题的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复习;分层;规划;优化;指导

进入新一轮的复习阶段,教师感觉无可再教,学生则埋头苦练题,十分枯燥,复习效率不高。其实,复习是一个系统归纳和整理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然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目标定要明确,要求定要细,无论是从复习计划的制定还是过程的落实而言,都需要做到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结合高中地理复习情况来看,要提高地理课的复习效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分层分段,明确目标要求

“分层分段”,一是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基础好的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基础弱的要达成什么要的目标,复习中都要向学生明确;二是要分段进行,即第一轮复习要达成什么目标,第二轮复习又要提升到什么程度也需向学生明确,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努力,逐渐靠近目标。

在复习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复习资源要多而全,且要能及时关注和地理相关的时政要点,这样,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收集信息,然后整理,才能对学生做出更好地的指导。对学生而言,资料并不要多,但要精,能切中要害,抓住知识点进行复习。在对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勤动脑,如概念、定义等要动笔记,问题要动脑想,要学会纠错,纠错中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针对不足再展开识记、做题。当然,基础知识依然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切不可忽视了基础知识而采用“题海战”方式进行。

二、系统规划,促进目标达成

很多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都抓不住重点,拿到什么资料就看什么资料,没有规划性,复习效果自然不高。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就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做到“知识系统化”、“概念清晰化”、“考点问题化”的程度,能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再次巩固概念,针对考点而学会自问自答,做到灵活解决问题。

首先,知识系统化,就是要结合教材中的章节、板块而进行拉网式的复习,做到由点到面的归纳和整理。如“大气的热力作用”系统下可分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其中又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全球热量问题”,由此而推及原因延伸到“大气运动”,那就自然过渡到“天气”和“气候”……如此类推整理。“考点问题化”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对教材模板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罗列、清点,从而形成考点,再以问题形式进行巩固。如针对“水循环”这一知识点,什么是水循环,包括哪些类型,有哪些环节,又有什么意义,梳理这些问题后再去做题,效果更好。“概念清晰化”实质是要以对比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梳理。如对于“海拔”、“前水位”、“潜水面”、“地下水深”等概念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辨析。

三、优化模式,应用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复习模式也直接影响复习效率。笔者认为,首先,要确定当次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复习要求和能力要求,然后再确定考点及考点释疑过程、知识拓展和应用等内容,让学生由目标逐渐向知识过渡,再去应用。接着则要以典型习题作为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消化所复习的内容,最后再根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

以“地球公转意义”的复习为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计算公式是必须掌握的,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日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是需要理解,确定了目标,接下来就需明确考点,这里考点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然后举出相应典型练习题,拓展问题可为“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地区的纬度和直射点所在纬度有什么关系?”在拓展应用过程中,要多组织学生展开合作交流,解决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或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如“内陆循环”和“陆地内流区的水循环”、“印度洋板块”和“印度板块”。

四、专题训练,加强考前指导

在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的基础上,要注重帮助建立知识间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极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以专题形式进行。但在专题训练中需要注意,一是要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尤其是一些“高频考点”,如“大气专题”、“区位分析”等;二是要引导学生把易错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专题,如“空间区位易错专题”、“地理计算中常见计算错误专题”等。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测试卷进行分析,根据答题情况分析自己哪些地方不足,然后思考解决办法。

在考前指导中,针对这几点地理考试的特点,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开放试题的解答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在这个过程中,针对非选题,要能抓住题干回答,如题干中问的是气候特点就不能答作气候类型。在语言组织上要注重应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如“山脉走向”的回答就应表述为“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地理复习中的基础不同,复习中还是要多考虑学生的实际。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除了课堂中加强引导外,还要注重发挥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高考,客观看到自己本身的,在付出中寻找收获,而不能让学生纠结在分数中,这样才利于学生做出最大努力。同时,也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导家长正确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在复习过程中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对于概念的记忆可采用编歌诀的方法,也可伺机让学生唱唱歌,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样对提高复习效率也是极为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丽洁.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高考(综合版),2014(05)

[2]单永.我心中的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Z1期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使课改实施后的第一轮高考方案摇身变为现行的语数英加综合。本人经历了课改后的两次高考改革,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教学必须与课改俱进,要及时调整教学新理念及备考策略。因为高考的改革必然会使日常的教学内容、方式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但不管备考的方式如何变化,考纲依然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标,因此,在细读考纲后,把握考纲的内容,是我们在制定备考计划的过程中不可少的工作。因此,针对考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在新一轮的高考备考中本人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读考纲,把握教学难度

高考的备考工作最根本的依据就是考试大纲,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考纲,细读考纲的内容,本人认为考纲在整个备考工作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1. 导向性作用

把握教材中没有涉及的考点:如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原因及危害;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把握考点中没出现的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水体(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和意义;城市形态等。

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第一轮复习依旧是高考备考的主旋律,知识点落实到章节,同时用时较长。但在本轮复习中容易走入复习课成为新授课的误区,新授课侧重指导学生认识掌握新知,而复习课侧重于巩固,消化旧知,所以一旦走入此误区,一轮的学习仅让学生做到回顾知识的作用,并没真正理解巩固知识,同时,新授课堂教学容量比复习课小,所以会导致第一轮用时过长,而影响后面的复习。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难点的把握依据就来自于考试大纲的说明,教师通过研读大纲确定复习的内容,及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种把握住授课的难于程度,可以避免因讲受过深可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学上的蜻蜓点水,而让学生理解不透,记忆不牢。

2. 查漏补缺

由于在一轮的复习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面面俱到,不遗漏任何一知识点,因此由于网撒得过大,而重点不突出。因此应该根据考纲的要求,结合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突出抓好重点内容的复习,这样,学习上的难点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重点和主干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和夯实。因此在一轮复习备考结束后,我根据考纲整理了一份考点内容,让学生一一自检过关。

3.明确本学科考试能力要求

以考纲中规定的能力考核,作为复习中每节课的能力训练目标,贯穿复习的始终,并在后阶段可以针对各次的模拟考试中暴露出的缺陷来调整可制定下阶段的复习内容及计划。

二.明确各轮复习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及进度

1.第一轮的复习梳理考点知识,以夯实基础知识为目标

稳战稳打,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同时核理知识,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轻易地掌握知识。随着知识的积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会越积越来,这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对已复习的知识做好整理和归类工作。例如,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1)规律类:如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气候分布规律等(2)成因类:如:气候成因、地貌的形成、等。(3)影响因素类:如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气候的影响因素、洋流的影响因素、水温和盐度的影响因素等;(3)区位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线路、站点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4)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类。如各类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工程建设、资源调配等。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以章为单位建构知识体系,也可以以模块为单位建立知识体系。知识的整理和归类这一环节往往不被重视,其实知识的整理和归类,是提高复习成效的有利武器,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梳理完成,既可增强学生的记忆量,又能从中提炼出知识的规律性、思维的方法性。

2.第二轮专题整合考点,构建网络,以能力提升为目标,

经过一轮的复习,学生的知识点像天上的星星一上繁星点点,同时也像星星与星星的距离一样的遥远,这样容量造成知识的缺漏,可记忆不牢,也违背的高考大纲中能力的考核目标,因为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备考过程中,本人通过以下两种子方式,把看似零碎的知识整和为一体:第一种:寻找主线,贯穿各知识点。如: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可以气候地形为主线,分析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又如气候知识,可根据气候分布规律、气候特点、气候成因,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等这一思路进行知识联系。第二种:以区域为载体,把相关知识点落实。如,构建心理地图(区域地图)――(覆盖)地形、气候、资源、河流――(定位)提取准确的自然要素――(推论)植被、土壤、水文、水系(推论)城市、人口、交通、工农业等

三.发挥各模拟考试的诊断,不断调整备考策略

通过试题的分析,明确高考的能力要求,对于我们选择、设计、编制学案、学习材料及习题等会有很在的裨益。同时还可依考评的反馈,针对学生的弱势确定复习内容,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如在广州市的两次模拟考试中,题目材料大多以图文的形式呈现,而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审题不清,区域特征不熟悉,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无法正确使用专业的地理术语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本人针对模拟考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围绕着四大能力要求重点关注了以下内容:

1.提高地图技能,提升答题的准确率――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分析近几年广东高考题型,最大的特点是图幅较多,这样,考生读图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答题的准确率,所以不管一轮的基础复习还是二轮的专题提升,读图技能的训练都应关注。本人在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上注重以下几方面:

细读:在考试的过程中,由于时限及学生心理的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因漏读图中及题目的信息点,而导致失分,如二模试卷中40题,本题以西亚的迪拜为背景来考察位置、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工业等人文要素,其中第一小题迪拜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被誉为中东的新加坡,由于较多学生忽略了图例中的信息点――国际航空枢纽,而造成了答案上的不完整,以致得分不高。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一定要注重读图、读题的方法和次序。

提取:广东高考卷的特色图文等材料比较多,而在现行的高考方案中,三科综合作答,思维转换能力要求高,答题时间紧凑,所以在读图和做题时,删减无关的图文材料内容,对材料化繁为简,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及降低试题的难度。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可根据哪份材料作答的提问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加工提取能力,降低题目的难度,提高得分率。

联系:注重图中信息间的联系,信息与题干的关系、题干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等。

分析:即获取图中显形信息,挖掘图中隐性信息,分析与试题考查内容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调动与此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加以整合,形成正确答案.

迁移:适应新的情境设置,获得临场探讨问题的应变能力,即结合地理图表,培养学生地图迁移应用的能力,主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注重专业语言的运用――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阐释能力

地理学科在答题的过程中有较强的答题规律及用语,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等文字的描述,同时还需要对各种图表进行形象的表达,因此近几年的高考中,重点考查学生专业述语文字表达,图像表达双重语言。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训练的同时要善于归纳,特点是同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及答题规范的归纳。

3.强化思维训练,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的能力

此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答案中,由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有严谨的地理答题思维及清晰的层次,能否把握答题的方向及答题的程度,在分析论证的过程能否运用归纳、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

五.反思与建议

1.读课本,看图册

在以往的备考中,往往在阶段才强调回归课本,但本人认为,回归课本在整个复习阶段都应注重,因为教材多,在后阶段时间紧迫,学生应考科目多,所以在复习的时程中应提示学生回归课本。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较多的就是不会应用地理术语作答,其实课本就是地理术语集。同时,文综地理试题虽然以能力立意,但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要通过读课本、地图来加以巩固。

2.敢放弃,重成效

在后阶段时间有限的复习下,练习贵精不贵多,若已尽力都无法取得成效的知识,就不必再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了,如变式光照图的判读、难度较大的时区计算等。而应该找到能尽快能取得成效的知识模块。例如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作为解题的背景,但此内容以又直接影响到解题的准确度的,应争取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较大的复习成效。同时,通过阅读错题集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答题格式等,可以增强答题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这种有针对性、重方法的复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复习的效果。

3.练审题,提速度。

审题速度慢、审错题误是在学生考试中非常普遍的存在现象。新一轮的高考要求学生在五十分钟内完成地理学科的答题,由于地理学科在试卷中排序最后,因此,学生往往由于前面学科答题的影响,到了本学科,往往答题的时间不充裕,因此,在紧迫的时间下,学生必加快阅读材料及审题的速度,同时还必须提高审题的准确率。但学生因粗心看错题目或是概念不清,题意不理解而审错题的同学比比皆是。面对第一种情况则需要在平时的备考中反复叮嘱,并加强学生的心里素质。而第二种则需要学生掌有效的审题方法。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首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词;其次是把握题干中限制性的字词,如说明、分析、评价等词的答题方向及程度要求;最后才下笔作答。

4. 析学情,重个体

要及时的检查学生的笔记,从笔记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要及时批阅学生的错题本,找出学生理解偏差最大的知识点,及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对该知识点进行补缺;课外多与学生交谈,指引学生制订有效的复习计划,并及时纠正学法上的错误。

5.编学案,重有效

高考备考资料繁多,在众多资料中找寻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指导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编写学案。学案编写的内容应包括考纲要求及解读、知识梳理、重难点知识解析、知识拓展、习题部份;习题部份可以两种形式,一种是近年高考真题再现、基础过关,专题训练及能力提升等,另一种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选定习题,如必做题及选做题,选做题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等。

6. 心态正,信心足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7篇

1、总体复习计划

遵循以往的经验做法:三轮复习。我们的第一轮复习时间应该更长,根据以往的教学中出现的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的实际情况,而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又是高中地理中重点、难点、考点最多的自然地理,因此我们的复习目的很明确:打好基础,也只有打好基础,才能顺利的完成综合复习,才能有信心迎接高考,而也会使二轮专题复习的重点性、难点性,更加突出。这种复习计划特别适合平行班。

我们把高三这一年的时间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时间:8月1日-次年3月初

内容:第一轮复习

要求: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做到查漏补缺,争取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课前小考,既巩固复习知识又能提升应试能力。内容的确定主要以前一天复习的基础知识为主,综合内容所占比重较小。

要求学生基础知识一定要精准,能使用地理语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第一轮复习更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本阶段每单元结束后做一套单元检测题。训练答题方法和答题的规范性,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别是综合题的答题要具有条理性,注意语言表达的层次。

本阶段复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基础知识欠缺。在知识的梳理过程中,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同学跟不上,知识欠缺很多。这部分同学的问题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通过答疑解决。

2、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现在复习的自然地理难度较大,既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又需要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而这又是文科生的弱势,解决的途径是:强化训练+个别辅导。

【第二阶段】

时间:3月初-5月初

内容: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要求: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策略:选择小专题,巩固主干知识。依据:学生现状、高考动向,如地球运动,区位分析等常考点,能力点,交叉点,热焦点,特别是热焦点,一定回归教材。对某一具体的教材知识(能力)点,从该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入手,易掌握。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重点、难点的专题复习有:

专题一地球和地图(地球仪、地图、地球运动、统计图表的判读)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大气运动、水循环、地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三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专题四人口和城市

专题五生产活动和地域

联系(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

专题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七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专题八热点地区与热点问题分析

每个专题复习至少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做每个专题考点的体系整理,之后配一套精编的习题巩固,这套习题学生课后做,利用课上进行习题分析。另外,在复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随时就某个知识点设立一个专题,巩固所学。专题复习的理论部分的安排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区位因素的内容安排三个方面:一是区位的内涵;二是区位问题的分析程序,从影响因素入手,这个因素就是两大方面:自然和社会,前者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后者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动力等;三是主要区位问题(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中心、港口等),程序是,由概括到具体,并结合实例,最后小结规律。此间我们使用的资料是《优化探究》二轮复习资料。

【第三阶段】

时间:5月初-5月中旬

内容:考前适应性训练

要求:准确把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

策略: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有:

1、答题训练: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2、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我们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我们既要时刻关注学生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第四阶段】

时间:5月中旬-考前

内容:答疑

要求: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适当做题,查漏巩固。

策略:我们以书面形式把此间的复习内容和要求印发给学生,使他们在复习中能有据可依,减少盲目性,提高实效性。

此间重点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过教材关,二是纠错。

1、教材内容:巩固教材主要内容及细节内容,提高综合题答题的准确率;规律性的文字准确记住原文,并能理解其含义,知其因、其果。教材内容一定要记准、记全;课后的文字材料和图,特别是以图巩固教材的内容,熟悉图,了解文字材料。

教辅材料用的是《考前一个月》,"该背的就要背,不背就要吃亏",这部分基本包括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这是每个同学必须要看要记的内容。基础差些的,时间紧些的同学,可以只看这部分内容以巩固教材。

2、试题

(1)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资料中的错题,再看一遍,真正做到"知错"。

(2)要特别注意综合题的答题方法、规律及条理性。

为了更好地把握高考的脉搏,我们近2年的高考题找出来,研究高考题的命题趋势、考查目标,训练规范答题;选择权威模拟试题,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分析增分方向,找到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试题练习不仅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进一步熟练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训练"信息获取、知识迁移、表达及应试的能力"等。

图像题一直是学生失分较高的题型,究其原因,一是读图不细,二是语言表述不全。特别是后者,问题更突出,所以必须选择代表题型,总结规律,归纳方法。

特别说明:选修教材内容的复习,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和难度小,所以我们利用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之间的时间,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教材的知识一定要掌握。

总结以往的教训,我们应该把比较重要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编成小考题,利用课前10分钟检测,复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从一轮复习结束后开始,一直到考前,既有效地巩固了教材,又训练了答题能力。但苦于时间有限,这一点没能实施。

高三地理复结与反思

二、高考地理试题评价

与去年相比,今年文综地理都是平时常见考点,无偏难怪题。试题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从试卷地理部分的组

成情况看:试题以主干知识为主导,主要考察了大气、人口、工业区位、水资源的利用、等值线图(多年平均降雪量和雪期等值线)、农业区位,选修部分考察滑坡和沙尘暴;题目难度适中,绝大多数为基础题,即使是综合题的考察学生也能入笔,但综合题的考察学生得高分不易,试题的区分度较好;选择题中多以图表为载体,引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

试题以地图为载体,联系其它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延续了一贯高考地理“无图不成题”的特点。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没有一道题是纯粹的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可以说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地理学地名加物产的记忆方式,考查的主体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在综合题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综合题中的区域地理部分,强调事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强调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对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绝大部分题目特别是大题目都具有门槛低、坡度缓、把握主干不偏不怪的特点,使学生感到题目熟悉、答题顺手,误以为可以得高分。实际上,试卷在平易近人的背后有一些小的机关,如对解题思路的完整性、答题用语的规范度的要求明显提高。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特点看,高考的导向是“用”知识,而不是“记”知识,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后的学习潜能,因此,只有在平时教学和学习中,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并在掌握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坚持渗透给学生。

三、学生培养

1、对于尖子生来说,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和综合化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要学会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考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辨、归类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其次是学会将考点知识变成题型知识。考点知识是很抽象的,要具体通过题目才能得以体现。最后就是学会把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也就是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尖子生的培养重在平时,重在细节,重在积累。平时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帮助、指导尖子生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建立尖子生之间相互交流所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的机制。找尖

子生谈话,不断给尖子生暗示,挖掘尖子生内在潜力,调动尖子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抓后进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首先抓后进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即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今天的事今天完成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其次培养后进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其三是抓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让后进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这时老师体现出关爱与体贴。其四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结合,发挥各自的特长,互补不足,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差,因此,教师注重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班主任、科任教师经常与后进生家长相互交流思想,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及变化,以求步调一致,共同教育。

3、学法训练

(1)综合法:通过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

①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②人文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从居民、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综合法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

(2)比较法: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与差异之处,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3)归类法: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四、班主任工作

进入高三,我接任了一个普通班的班主任工作。回首这一年来的工作,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把握节奏,树立自信,在感慨整个过程的艰辛的同时,更珍惜自己在思想上的提高和收获。

1、树立班主任形象,提高威望

首先,从细节小事入手,卫生、纪律、迟到、早退等问题,在解决,处理过程中有意沿用一些上一班主任的说活做事习惯,让学生感觉应该是这样的同时,再加上个人“论调”,让学生不经意间接受,认可我的管理方式。

2、让学生做好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思想准备

高三一年是每个同学必须面对的最为艰苦的冲刺阶段,所以对全班同学加强思想教育,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使学生在精神上、身体上调整到最佳的拼搏状态。使其知道,要想收获更多,必须有能力付出更多、承受更多。

3、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班级是一个集体,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学习环境,这个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所以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加强课堂与自习课的纪律管理,尽全力杜绝害群之马的产生。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加强班级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注意学生干部的培养,组织并指导班委会开展工作。对本班学生遵守纪律情况、考勤情况、卫生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教育。

4、及时了解学生状态

高三学生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而学生的承受能力又不同,班主任必须对每个学生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班主任既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带路人,又是联系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充分理由科任教师与家长,全面掌握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等各方面的情况,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优缺点,并随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5、注重与科任教师、家长的配合

经常与本班科任教师保持联系,负责协调本班科任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各项教育教学措施。了解本班学生各科学习情况,协调各科作业负担以及课内外出现的问题,必要时召开本班科任教师会,共同研究,设法解决。召开家长会,通过电话等途径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沟通,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监督作用。

由于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一切都是摸索,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这一年的班主任工作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设计 备考模式 问题

高三地理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更好地领会新课改精神,贯彻高考要求,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摆在高三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而优化教学设计,形成科学的备考模式,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考命题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因为“学生所需,即教师所为”。

1.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

“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弯下腰看学生”,充分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需要,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向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发展。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知能提升,力求“公平、有效教学”。

2.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转变。

教师要合理创设地理情境,细致设计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强化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从关注课堂的形式向注重课堂实效转变。

一节好课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还应动静相宜,和谐自然,环环相扣,联系实际,因势利导。教师既要有感性认知,又要有理性分析,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索,打造生命化的地理课堂。

二、教学计划的落实

高三教学伊始要有高三教学大局观,构建整体复习计划,然后再分阶段制定较为详实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一般从开学至次年2月初,用时最长。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此阶段以单元复习为框架,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结合高考要求,制定单元计划,适度进行单元内的知识综合。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阶段。一般从2月初至4月初,应遵循“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合理划分专题,进行必要的组内分工设计专题复习学案,可适当增加高考真题、经典模拟题,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正确的答题方式、准确的表达形式。

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阶段。一般从4月初至高考,要处理模拟训练与回扣基础的关系。根据考试说明,紧扣考点,以各地模拟调研试题为基础,细致设计冲刺试题;通过训练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和应试心理疏导;要注意突出重点与查漏补缺相结合,使三轮复习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教学策略的应用

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策略、备课策略、质量监控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等。因为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主阵地,尤为引人关注。课堂教学策略包括:(1)培养情感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营造氛围策略――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3)训练方法策略――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4)掌握知识策略――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课型多以复习课为主,可采用学案化复习,通过考点认识、基础填空、典例分析、好题训练、细致讲评,充分发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解题、审题、答题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1.整合教材,准确领会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现在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4种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编排各有优缺点。在使用时教师需走出两种误区:一是以“本”为本,死守教材,不知变通;二是迷信教辅资料,教材使用边缘化。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优化使用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主要包括:(1)必要的内容补充;(2)合理的结构调整;(3)准确的概念修订,从而形成完善的符合课标教材知识体系。

2.整合试题,准确处理试题与考试说明的关系。

不少教师认为高三教学应以试题为主,“见多识广”,从而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不堪重负,高耗低效。其实教师应结合高考考试说明,充分做好对各地调研、模拟试题的重新整合,严格参照高考样题要求,合理控制试题难度,精心设计试题。只有训练对路,讲析才能到位。

3.整合信息,准确把握课外与课内教学的关系。

信息资源主要有媒体信息和生活信息。媒体信息包括网络、电视、报纸等,生活信息则来自于身边生活实践。许多高考试题命题来源于这些课外信息,更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实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五、教学反思的撰写

1.反思的必要性。

高三教师往往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在备课、设计试题及批改上,而很少反思教学得失。其实如果把自己的教学过程静心重新审视,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反思的全面性。

包括:(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教师要更新观念,合理设计,注重过程引导,结合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3.反思的操作性。

包括:(1)写教学中的成功之处;(2)写教学中的不足之处;(3)写教师的教学机智;(4)写学生发言的闪光点;(5)写二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多在每节课后进行,贵在坚持。

六、教学心态的调整

高三教学非常辛苦,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成绩压力,许多教师可能心情烦躁、心理失衡,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容易走极端,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好教学心态。

1.对新高考方案变化的心态调整。

近几年江苏高考方案变化较大,地理学科由强调分数(满分150分)转为要求等级(B级及以上)。2008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B以上,09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C即可,进一步弱化了地理分数在高考选拔人才中的要求。由此有的地理教师便认为地理学科地位下降,重要性大不如以前,个人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认可,个别教师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高考方案的变化并非针对地理学科,其改革是经过细致探讨调研并得到各方面充分认可的。地理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认真学习新地理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最大程度地保证上线学生的地理等级要求。

2.对新课程教学学情的心态调整。

许多高一学生的初中基础都极为薄弱,地理知识基础和地理基本技能非常不理想,学习几乎从零开始。进入高二后选修地理科的学生多数是年级中的文化后进生,学习习惯不良,个别学生甚至学习态度都不端正,使得教学难度较大。一些高三学生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往往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一些常识性问题也错得离谱。许多教师便认为付出不会得到相等回报,没有成就感,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不能容忍,乃至大发雷霆。其实教学本身就需要极度耐心,学生的错误实际上正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高三一轮复习应该巩固基础,同时特别注意补弱;二轮专题复习应拓宽深化,夯实基础;三轮复习尤其强调答题方法及规范性教育。

3.对新测试教学考情的心态调整。

教师必须面对考试,教学质量更多地反映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教师面临来自学生、社会、学校的成绩压力,学生期待高考能够改变命运,学校期待通过高考提升社会影响力。每一次的考试都需要教师全力以赴,争取出类拔萃,导致身体和心理压力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心态积极而平和,好成绩固然可喜,暂时不理想也不必悲观沮丧。教师要通过考试分析,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学习和钻研,用心关注学生,不断完善。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第9篇

下面根据以上复习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高考地理复习课改实践,探讨“6+1互动成长”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的实际应用。

(一)课前自主复习——侧重发现问题

课前自主复习的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并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被动等待的不良习惯,形成主动高效学习的良性循环;改变教师重课后、轻课前的习惯,为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造条件。课前自主复习的要求是:教师在学年初应将高三总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每周将下周复习计划提前告知学生,并将课前预学案分发给学生。既要告诉学生本周复习什么(内容前置),也要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方法前置),学生知道了内容与方法的学习前置,紧跟目标前置,管理前置。例如,笔者设置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自主复习导学案时,让学生首先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复习的计划以一周为单位。上周末布置学生先行自主复习本章节任务,本周第一课时进行课堂先考及反馈,第二课时“6+1”互动研讨,第三课时课堂效果检测,第四课时课后滚动(或拓展)提升。2.复习的主要目标本章节设置了以下几个复习目标。(1)学会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比较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区位、分布等。(2)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区位的变化。(3)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能用实例说明和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复习的方法学生先行自主复习,然后进行课堂检测,用习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暴露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反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巩固并熟练建模。最后利用对比法,归纳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如评价区位条件、分析区位优势、分析自然条件、分析气候条件的方法等。明确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预习就成了学生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的前提下的自主复习。学生在复习导学案和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参照高考考点,做好复习、回顾、反思、归纳与梳理,限时完成少量的自主检测题,并通过学习小组尝试先行解决问题。

(二)课堂先考及反馈——侧重暴露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复习后,进入课堂检测环节,即先行考试环节。通过考试,确切了解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即暴露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复习效率,避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集中时间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促进先学,肯定学生先学的成果,给予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先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检测环节以习题为载体,教师不仅要重视习题本身的质量(即能否反映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更要重视习题背后隐藏的问题质量。课堂检测题设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有基础,也要有提升;既要考虑全面覆盖该复习单元的高考考点,又要突出重难点,更要检测出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便于其后的课堂互动研讨和归纳拓展。课堂检测题的预设还要注意把握难度。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检测题可以这样设置:40%比较容易完成,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30%需要学生6人互动后可以自行解决,侧重小组合作、生生互动;30%需要对地理图形或资料阅读和分析,并提取有用信息,主要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识图、用图以及地理思维能力,侧重“6+1”师生互动及教师点拨和拓展。

(三)“6+1”互动研讨——侧重解决问题

“6+1”课堂互动研讨是课内的核心环节,包括合作学习、点拨讲解和归纳拓展等步骤。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培养能力,实现知识内化。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归纳拓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学习中暴露和提出的问题,实现思维互动,训练抽象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改变学生只听不说、只接收不思考、不参与的被动依赖习惯,转变教师垄断话语权、以教为中心的状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检测重视的只是检测的结果,而互动研讨环节注重的是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重视小组互动过程。因此,要将习题暴露的问题及生成的新问题进行转化。由习题驱动转化为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老师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及生成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因此,互动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习题暴露的问题及生成的新问题,也要有利于转化为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课堂。对于课堂检测中暴露并梳理出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要结合课前预设的互动问题进行课堂互动。教师在预设互动问题前,一定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成员首先要吃透课标、考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其次要转换角色,备好学生先行自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课堂检测可能暴露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课堂学习目标要求的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在互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不要和学生抢话语权。要转换角色,倾听学生的发言和看法,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点拨。6人小组成员要主动参与,积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形成良性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积极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点拨讲解来解决,这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依据高考要求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找出规律,建构知识树(结构),做到条理清晰,思维层次分明,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教师在点拨讲解和归纳拓展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少讲”,即少讲废话,以“三不讲”(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不会但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基于现学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暂时不讲)为前提,提高时间效率;二要“精讲”,即要讲得精到,要抓住要害和关键,画龙点睛,对症下药,针对性强,能真正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三要“讲透”,即对于难度大或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该多讲的就要讲透,注重思维过程的讲解,重视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四)课堂效果检测——侧重巩固问题

在互动研讨之后要安排适量的当堂效果检测,进行强化巩固。该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是评价,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复习目标,做到“周周清”;二是巩固,引导学生强化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为此,我们设置了三组当堂效果检测题(题目略):【A】对应考查目标:考纲内容一。【B】对应考查目标:考纲内容二。【C】对应考查目标:考纲内容三。

(五)章节拓展提升——侧重提升问题

本章节拓展提升是根据所给材料与地图,6人小组互动研讨,编辑原创题并撰写答案。这种课后拓展方式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可以加强小组互动和合作意识。通过学生自主命题设计并解答,注重学生命题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日后解题中,能准确领会命题者意图,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这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其次,学生自主命题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本资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动手动脑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还会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工作的辛苦,从而加深了师生情感。经过将近5年的课改实践,在学校开展“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笔者所在地理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地理课堂“6+1互动成长”高效课堂的探究,探索构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高考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课改之路。

上一篇: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初中期中考试复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