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5:39:37

高中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国内外有很多人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那么在地理作业布置中是否也应该有性别差异呢?从生理角度来说,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女孩更多地依赖触觉、听觉等感知,形象思维突出,天生更擅长语言表达、形象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差异较大。从实践角度来说,我深深体会到男女生在地理作业和考试试卷中的差异。男生在读图、综合性逻辑性思维等发面突出,花费时间较短;女生在答案组织、卷面工整等方面突出,花费时间较长。我喜欢批阅女生的作业,但喜欢男生回答问题。女生的作业干净整洁但缺乏灵气,让我身心舒服但很少眼前一亮,男生的作业潦草而精简,但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让我看到他们的思考,也由于精简,很多问题轻松暴露,便于我及时指正。如何平衡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觉得可以从地理作业分层设计着手。

二、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

首先,高中地理作业利用颜色来分层。台风根据距离影响本地的时间和风力强度,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警报信号等级。我也依葫芦画瓢,首先明确一学期的重难点,在布置作业时选用红色或黑色纸张布置作业,重点或者难点的章节内容用黄色纸张,其余的根据学生掌握状况用白色和绿色纸张。比如必修一的“地球运动”是难点,也是必修一学习的基础,但会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减少,所以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的作业时选用橙色纸张,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而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重难点,就用红色纸张;“自然灾害——洪灾”内容相对简单,但在区域地理中仍旧涉及,就用绿色纸张。我虽然对色彩心理学研究不多,但还是了解红、橙、黄等暖色使人血压升高,情绪高涨,紫、蓝、绿等冷色使人脉搏减缓,情绪沉静,我需要学生在重难点面前情绪高昂,充满战斗力,在一般知识点面前沉稳冷静,不能因为易于掌握而骄躁。利用彩纸布置作业,不仅在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视觉优势的女生,也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学期的重难点,尤其便于男生对一学期学习的宏观掌控,更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其次,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与选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曾经提出编两类练习题集:必修作业的难度适合所有学生,选修作业难度适合学优生。踩着前人的足迹,我也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和选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必修和选修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所以总共是“两部四案”。必修作业一般为书面、口头类作业,为短期作业;选修一般为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中长期作业。我认为必修作业为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选修作业为提升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兴趣的,所以我并不认为选修作业就只面对学优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作业。在考虑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生理、心理的差异,在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必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构建、示意图及其变式图和分布图等的绘制设计与运用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整理、地理规律总结及运用等。选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制作模型、对时事热点进行评价的分析型作业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撰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搜集构建主题知识库的网络作业、调查报告等。其中在必修作业中的书面作业中的试题训练选择上,方案A偏向于综合题、一图多题,题型丰富多变;方案B偏向于材料题,以常见题型为主。例如,同样考查我国西北棉花种植区位条件,方案A以区域图呈现,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方案B以材料呈现,依据材料分析西北种植棉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必修选择方案A而选修选择方案B,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自知之明”。

三、结语

以上只是我从性别差异这一角度来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性别差异只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冰山一角,随着关注得越多,研究得越深,地理作业分层研究也会越来越丰富,越完善。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个成熟且经验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师,总是会将每一堂地理课上得生动而有趣,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地理教材本身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怎样将这些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恰当而有趣地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兴奋而积极的状态,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现实中的乡土地理问题,从而让他们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挖掘本土地理资源、参与家乡建设结合起来,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大地理观”的学习理念。如讲到水资源利用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镇江本地水资源现状,去研究和探究如何加快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镇江市有过境水和当地水资源可以利用,受当地气候影响,虽然镇江年降雨量丰富,但蒸发量较大,因此产水率偏低;过境水利用主要是长江,伴随近年来工业企业的发展,废水排放成为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这使目前镇江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严重、水利工程逐渐老化、水浪费现象严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能不能提出合理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可以说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探究的方向也与学生未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这样的课题十分感兴趣,通过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结合地理知识提出了很多关于推行农业、工业节水措施、开辟新水源、加强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可行性建议,积极地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二、将地理事物和概念“乡土化”,促进学生吸收

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教学诟病,是教师习惯运用凭空讲解或者纯粹讲述,将知识枯燥化,尤其是地理知识中一些复杂而抽象的观点、概念和规律,很多学生会“沦陷”在这些知识的枯燥讲述中,觉得地理晦涩难懂,其实地理知识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只要适当借助学生熟练的生活经验,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乡土化”,就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掌握与理解,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如在讲到地球公转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验证镇江地区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而讲到寒潮时,可以让学生以2013年2月份镇江市气象台的寒潮蓝色预警信号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寒潮是怎样形成的?蓝色预警与黄色预警有何不同?寒潮对当地农作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生态平衡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应当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都能够唤起学生的乡土情结,也正是这种乡土情结,恰恰是学生最为熟悉也最为亲切的经验,将这种经验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和深刻。

三、组织多种“乡土考察”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土生土长”的高中生,简单而熟悉的乡土生活就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存空间,学生内心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会让地理教学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乡土素材来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乡土考察活动,让这些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和真实。如讲到城市化相关内容时,由于城市化是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个问题可能对于历史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在城市的城市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扩建等多种数据进行收集、采集,并制作成图像,让学生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图片、数据、资料对城市化有一个直观体验,然后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城市,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城市扩充发展的印象,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城市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如人口拥挤、土地荒废等问题,去思考城市化的“过度”现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将学生始终置于一个社会化的地理学习氛围中,这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会在乡土考察的活动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四、结语

总之,乡土情结既是学生内心一种难得的情感,也是组织地理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这种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用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一种“跳出地理看地理”的“大地理观”理念,帮助他们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用知识促进家乡发展的梦想早日成真!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1.结合实际,制订准确的教学前目标

要更多地将素质教育中知识和个人实际结合,在教学前目标的计划中,要结合上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明确学生的个人发展状况不同,吸收能力也不相同,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高中地理,从中掌握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的确,在现阶段很多的地理课老师在上课时仍然带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上课,对课程的教学处在机械的状态,地理教学也只是形式过程,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教学模式导致地理的尴尬局面,很多老师只是流于上课内容,无视了课后训练和加强,课堂上课中也是独立枯燥地讲述,没有让学生与其一起互动交流,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低微的,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要摆脱地理课程沦为鸡肋的局面,需要老师自身对这门课程采取重视的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将知识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主动思考背后的意义,这才是高效教学的最好方法。每当老师上完课后,要学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反思自己课前的准备中是否存在不足的地方,在下次上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课堂,让学生主动思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结合实际和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多方位教学

很多时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摆脱机械化的教学状态,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形式,不让课堂流于形式化,不让课堂过于偏离实际轨道,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讲述,这样能让学生更多地理解和加深印象。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个性,老师还要在上课过程中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面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选择性地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些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也会因为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尝试进步,尝试努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4.教学过程合理,课前准备充分

单调,翻来覆去重复讲的教学内容无疑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乏味,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学生就会自然地对高中地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老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和课后训练成果,来制订符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内容,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真正变得生动活泼。结合新的教学方式,不单单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课外学习情趣,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意识,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学懂地理,而不是单单为了将来的高考而机械化地学习,也让他们为今后的深造提前打好个人基础素养。

二、结语

通过上述梳理的关于高中地理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探讨可以得出,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足,例如目标空泛,忽略学生个人发展,形式化教学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只有真正意义上摆脱了以上的典型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懂地理,以及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率。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熟练掌握地理教材,尤其要对教材中的图表、案例等进行梳理,使知识理性化。同时,教师还要能够根据课程标准总体把握教材,知道所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旧有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真正融会贯通,为教学做好准备。如果广大地理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其教学则会游刃有余。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变课堂主宰者为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某些对照地图指认地形、交通线等内容,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或者结合某些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此外,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冷锋和暖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冷锋与暖锋对天气的影响展开讨论,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提升了课堂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

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教学效率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高中地理教学同样缺少不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诱发学生思考,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有关“海水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如果学生无法解答,教师可提醒学生结合南亚季风来考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课堂效率。此外,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就会无从入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地球的普通性,学生往往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完整。这时,教师完全可以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把问题分解,通过提问行星公转方向、轨道形状、轨道倾角等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的普通性。实践表明,这种“分解式”的课堂提问,打开了学生思想的闸门,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助力。

四、课堂中融入生活实际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既可以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有效教学。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又该如何做。如此一来,就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纷纷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在课下把相关问题写成文章提交给了相关部门。可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可以拓宽地理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条件。众多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实现心灵的碰撞,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放下身段,与学生做朋友,通过亲切的交谈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这对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学生的观点存在一些错误之处,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直接否定,而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比如,在讲授“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有的学生认为冰川融化并不一定会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有的学生认为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该辩证地去看……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都要给予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喜爱教师,并由喜欢这位教师升华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久而久之,教学效率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六、总结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通过大胆的创新与实践,总结出更多的有效途径,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

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

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

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

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四、结论

本指标体系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严谨的计算方法,重点从学生的维度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本课堂评价表的评价项目简洁有效,不仅可以用于同行互评、专家评价,同时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顺应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的要求。另外本评价表更多侧重学生方面的要素,可在日常授课中交由学生打分评判,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总之,本评价表对于地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都具有适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使高中地理课堂评价更加全面、客观。高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本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检验。具体评价标准也需要在今后的评价使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总之,地理教学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不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仍需根据教学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来不断探讨和研究。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6篇

教学过程的颠倒及形式的转换致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反转课堂教学的实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化、探究性学习并且使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形式,变课堂为师生交流互动、探究学习的场所。相比于被动式的传统课堂教学,反转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新特点:

1.1教学形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来完成的,而知识的内化则是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完成作业并进行实际操作或实践来实现的。反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内化”的形式,使得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进行实践并解决问题的场所,而知识学习则在课下。即反转教学变传统教学下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形式为“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

1.2角色的转换

1.2.1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反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转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但却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教师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只是知识学习的中介,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学习中,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1.2.2学生角色的转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去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授课与指导基本是“一体化”的模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往往被忽略。而在反转课堂教学形势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在课后可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定步调学习,在课堂的学习与交流中要有学生的参与性。在反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1.3课堂内容及时间的重新分配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为教师讲解内容,而在反转课堂教学中课堂主要为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问题探究,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减少,学生则拥有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在这种形式下,原有课堂讲授的内容被转移到课下,从而更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人教版把教材分为了活动性课文和阐述性课文两部分,模糊了教材中作业、课文和图像的界限,注重教学内容的简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有利于课程与教材的互补,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第一,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我们的地理课程融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我们身边存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要将生活与地理课堂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开阔我们的视野。第二,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提高。反转教学所采用的是“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课堂成为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探究问题的场所。课堂上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中必须学习课本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中也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反转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的运用使枯燥难懂的地理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展现,这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3结束语

反转课堂是一种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充分发现并利用反转课堂的优势,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7篇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自然会主动的去学习地理知识。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地理的学习的奥妙所在,以及学好地理的重要性。明白了地理学习对于今后生活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还需要让学生长久保持兴趣。这一点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来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和兴趣。帮助学生根据地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近期和远期两个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当学习目标完成以后,学生会有很明显的成就感,会更加乐于制定后续的学习目标,并且努力的去完成。

(2)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直以来,教师给学生的感觉都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很少敢于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如今,教师应该转变以自我为主的上课模式,从讲台上走到学生当中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于课题的见解,在课堂外,认真听取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意见。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生们的朋友,师生之间能够和谐的相处。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教师所尊重的,与教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克服他们回答问题时的恐惧感,增加对于地理课堂的兴趣。

(3)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声音、画面都结合在了一起,能够把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具体展现出来,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的生动、有趣。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媒体来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山地是经过哪些步骤才得以形成时,可以课上播放相关的影像,让学生们能够清晰、直白的了解到其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方式不仅有趣,而且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容易理解,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举行分组竞赛的游戏,比赛谁回答的地理问题正确率高,胜利的小组将得到相应的小奖品。这样的模式不仅有趣,还能够激发学生们认真的思考问题,无形中将课堂知识给吸收了。

(4)丰富学生的地理课外活动

高中地理这门课程不仅仅要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更加应该让学生们在实际教学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45分钟的课堂时间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并非在课堂之上就能够锻炼到,必须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够锻炼到。教师可以一些和课程有关的专题调研活动,比如说针对环保方面的专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现场考察等多种手段,来寻找目前哪些原因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并且从中去找到解决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们不仅仅加深了对于课本的理解,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总结

总而言之,就现在我国的高中地理实际教学而言,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主动摒弃以往的传统观念,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真正的去关心学生们在想什么,思考他们需要学习什么,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以往的成绩不过分满足,不断总结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不断优化的自己的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8篇

应该“慢”在易错处张先生在书中还说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地理学科的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严重,区域地理作为高考命题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图作为试题的载体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但区域地理却是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到高中基本遗忘了,复习难度大,成为高考考生的“重灾区”。从大部分教师对区域地理定位的复习方法来看,有经纬线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特殊事物定位法等,这就要依托大量的记忆训练,且过一段时间,随着区域的增多,遗忘、混淆的问题又出现了。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原理解决区域地理的定位问题。在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典例或练习如果涉及初中区域地理位置等问题,笔者这时就会“慢”下教学节奏,引导学生拿出相应的地图查找、观察相应的经纬度、海陆位置、气候类型等初中知识,使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情境中学习地理原理与规律,清除了学生复习区域地理的障碍,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在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学生能用这种方法自行解决,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了。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慢”,是“慢”在学生容易出错的“重灾区”为了增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无意识记而“慢”。

二、“慢”是为了避免“返工”

应该“慢”在生成处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说过:“对教育来说,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时间,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时间。”也就是效果和时间用量使用过程最优化。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上,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图理解法:把山谷、山脊、陡崖等各种地形等高线图让学生识读,记住主要特征,但学生只是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特征并不理解其形成原理,真正要用到这些知识点解题的时候却不懂用,甚至把这些特征混淆起来了,课后经常有大量的学生再追问相关问题而迫使教师不得不再“返工”复习。笔者曾在2009年带的那届高三学生在该知识点复习课上花了整整一节课来引导学生利用德化当地瓷厂制作瓷器剩下废瓷土先捏出自己想表现的山体模型(有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等),然后在两座山体的正中间穿入烧烤用的长竹签,用彩笔在山体上画出多条等高线,再用小刀沿等高线切割,教师把切割下来的模块底部放在黑板上画出等高线(在这过程要注意竹签穿过的孔位要对准),画好后的等高线图再与恢复后的山体模型(用后各模块再按顺序放好)对比着观察,就很容易理解各等高线图的原理和特征了。表面上看,似乎操作这个过程费了不少时间,但事实证明那堂“慢”课学过后,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利用等高线图解题而不必再“返工”浪费时间了,在地理原理生成处适当的“慢”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又合理使用了师生的时间,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避免了低效的“返工”。

三、“慢”是为了“更快”

应该“慢”在重难点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高一级知识的获取,需要在低一级知识的吸收消化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因此,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慢工夫。例如“地球运动”这一知识模块,历年高考中分值占到8到16分左右,这是高中地理复习的重点,同时又是最大的难点。往往教师复习该模块知识点时,学生都听得懂,但到他们做题时,他们又说不懂了。通过询问调查,他们该部分不懂解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懂读图,自然就不能有效提取图中的信息用于解题了。笔者今年在复习该部分知识模块时就在图的绘制、转换、变形方面下慢工夫,首先让学生会看图并会画简单的侧视图及俯视图,在此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地球仪的不同角度去看局部的经纬网会产生哪些较常见变形图并把变形图再转而绘制为学生所熟悉的侧视图或俯视图等,最后才进行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一难点的学习。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15)班按正常进度按教材顺序复习,(16)班在“地球运动”这一重难点处“慢”下脚步,调整复习进度和内容,结果在讲评练习时,(15)班的学生对图形尤其是变形图很多看不懂,讲评进度很慢,效果也差;而(16)班学生经过了之前的“慢”步学“图”,很多题目学生自己能做出来不用讲评了,教学进度和效果反倒大大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所追求的“慢”的艺术,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快与慢结合,不能一味追求进度,一味追求表面的“高效”,要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地理原理的生成处、在教材的重难点处适当“慢”下脚步,慢火细炖,真正实现教学高效。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9篇

(一)高中地理复习课问题。在传统的地理复习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看得懂课本,却不会做习题;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比较零散,无法形成系统所以容易遗忘。还有很多学生面对同类型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而一旦出现比较新颖的问题就不知所措、无法解决。这反映了学生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维不敏捷。高中地理课由于课时较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通常是进行新课的讲解或进行习题练习,很少进行系统的复习。再加上复习课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枯燥、沉闷,灌输式的复习模式更是让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更是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问题的提出。高中地理复习课,内容多且繁杂,复习时间紧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地理所有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教师在课堂讲述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思维导图的出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良药”,成为高中地理复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也称脑图。它是由著名的英国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是利用图文并茂的方法,遵循着简单、基本、容易记忆等原则,运用线条、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表现出来,使得枯燥的地理复习知识点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变成一目了然的、容易记忆的图画。由于思维导图,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灵感,因此它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用途很大。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绘制思维导图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拓展一些典型试题,对刚复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激活学生的有效记忆。

(一)回忆知识点,确立知识的中心词。首先,教师在复习课开始前,要明确整门课程及各单元的学习目标,准确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回忆所学的地理知识,找出本节课或者本章的重点知识,并将其一一列出,这样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本节课所学习的中心词。

(二)绘制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点的复习后,学生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个小组绘制一份共同的完整的思维导图,形成小组讨论的共同结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归纳总结,适时拓展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分析,找出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优点,要进行表扬和推广,对于不足也要给予指正和鼓励。对于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地讲解和细致地分析,同时可以插入一些经典的例题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化。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思维导图既可以应用于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活动中,又可以应用于高中地理的习题课中的学习活动中。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中的应用。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当成做题的工具,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试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零散而不集中,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利用图像、数字、颜色等多种视觉元素进行记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记忆能力。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知识网络图形,不仅展示了整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在每一个细节的知识点有很好的展示和注解,加强了学生对每一个细微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课中,学生可以先浏览知识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回忆学过的基础知识,而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主动地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提炼和整合,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变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基础知识总结,使学的知识由多变精,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习题课中的应用。高考试题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中更是出现了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试题。而学生在面对这些比较新颖的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分析解决。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习题中的应用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高中地理习题讲解时,教师面对习题不用先给出答案然后讲解,而是让学生一边审题一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完成绘制后,学生之间进行分组交流,进一步对自己做的导图进行完善,然后教师对习题进行讲解,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和扩充。这样做使得学生学习学会一道题,就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改进学习习惯,使学生热爱地理学习。但是我国的思维导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还没有在地理复习中广泛地运用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倡导,让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得到普及和推广。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设计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探索性

问题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探索。由此对于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认知特点。学生在突破疑点时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思考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层次,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

2.注重学生体验加强学生对地理的亲切感

新的地理课程提供了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一点,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丰富地理课堂大有裨益。因而教师在设计探索性问题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出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想探究和发言的。学生有思路、有想法、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觉得地理知识就蕴藏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学生对地理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

二、巩固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1.巩固性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激趣性

巩固性提问是对重要知识点的再现过程,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目的,因此巩固性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让学生想参与问题的回答和思考。只有学生参与到了这个教学环节中这样才能起到巩固的作用。教师设计巩固性提问要避免直来直去的复习性提问,尽可能的把问题设计的新颖别致或者将问题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当中。例如我在教学经常应用各种谚语成语,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表示什么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表示什么天气“;沧海桑田”体现什么地壳运动“;稳如泰山”“、坚如磬石”从地质学观点上讲,正确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观点去判断,正确吗?这样的提问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活泼,不仅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愉快而积极地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2.巩固性提问的设计要具有应用性

随着课程改个的深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了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巩固性提问时,应该多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使之具体化,并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生活现象的解答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把干涩的理论和鲜活的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与表现,同时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上一篇:中学地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