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时间:2022-09-11 05:08:02

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摘 要:为了探讨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语种选择,笔者对武汉市三所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进行随堂听课,与师生访谈。以Krashen的二语习理论为依据,得出结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班级学风来选择恰当的英语―母语比例,同时,在使用英语授课时其难度只能“稍稍高于”学生现有英语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话语 母语 稍稍高于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74-01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中的英语教学也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教师话语作为高职英语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语言的习得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根据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来探讨分析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输入假说”是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一定的语言输入(input)的结果,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且略高于他现有的二语技能水平的语言输入,二语习得才能有效产生。这就是是Krashen的i+1公式。“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等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起着过滤作用。因此,成功实现二语习得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略高的语言输入和较低的情感过滤。只有这样才能将机械的输入(input)转化为吸入(intake)。

目前,在我国国内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语种选择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教师应该全英文教学,因为大量的语言输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教师授课时应该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语,辅以适量的母语。他们认为,在外语课堂中完全避免使用母语是不切实际的,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的不理解或误解,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把母语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适时,适量地使用。

1 实证研究

针对第二种观点,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是:在外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语,“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该如何做到适时,适量呢?就此笔者在武汉市三所职业院校进行了随堂听课和师生访谈,在随堂听课时,避开了翻译课和语法课这两门确实需要大量借助母语的课程。

通过调查发现,90%的教师认同在英语课堂上应该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进行教学,但是,其中母语所占整个教师话语语量的比例却不尽相同,课堂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见表1)。

根据这一表格,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授课时母语所占比例太大并不受学生欢迎,他们觉得,既然是英语课,就应该有英语的语言环境,如果有太多的母语出现,会觉得乏味,也没有饱和的语言信息量,会有“吃不饱”的感觉。

而对于全英语教学的课堂,学生反映,上课时很辛苦,教师语速必须放慢,否则实在听不懂,笔者观察也发现,这类课堂不仅学生辛苦,教师也很辛苦,有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图片,手语去解释一个词汇或者概念,这样虽然可以给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可是上课效率却大大降低,很难完成大纲制定的教学任务,以至于书上很多内容不得不略而不讲。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渐渐失去信心与兴趣,教师也吃力不讨好。

母语所占比例在20%~40%的,和母语所占比例在20%以下的,课堂效果似乎差不多,那么,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两种课堂,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基础稍好,学风较好的班级,若教师话语中母语比例在20%以下,学生们会认真聆听,尽力地汲取英语语言知识,学生们也能听懂教师的大部分话语,因此,师生互动非常好,课堂气氛融洽。相反,同样的情况,教师话语中母语比例依然是20%以下,可是,学生基础较差一些,或者学风差一些,则课堂教学也就无法达到之前的效果,可是,针对类似的班级,若教师话语中的母语比例再大一点,教师授课再风趣一点,课堂效果也会很好,因为,学生们在母语的帮助下,能听懂更多的教师话语,同时在教师创造的幽默气氛中,师生互动也会非常融洽。这一观点,得到了受访师生的共同认可。

另外,通过课堂观察,笔者还发现,教师用英语授课时,若语速较快,或者话语中有较多生词,长句,即便是母语比例控制在20%左右,课堂效果也不好。此时的英语―― 母语的语量比例恰当,可是学习者无法听懂其中的英语,则依然会大大挫伤其积极性。

2 结论

首先,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中英语与母语的语量比例要恰当。母语所占比例不能太高,最多不宜超过40%。太多的母语无法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也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挑战感,这样做也与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是完全相悖的。

其次,全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不合适。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课堂上若教师完全避开使用母语,学生无法听懂教师话语,则师生互动无从谈起,课堂气氛会很沉闷,学生积极性受挫,这与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相悖。

再次,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中目标语和母语的语量比例没有固定的参数,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基础稍好的,学风稍好的,母语比例就可以小一些,否则,可以适当增加母语语量。

最后,教师使用英语授课时,不仅仅要考虑英语―母语的合适比例,还要考虑到,教师所讲的英语不能大大超过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只能“稍稍高于”其现有水平,这样才符合Krashen的i+1公式。如果教师说英语时语速太快,生词太多,句子太长,大部分学生听不懂,就不乐意听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语言输出的难度,只能是“稍稍高于”学生们的现有水平。而这一点是很多教师没有把握拿捏合适的。其实这一点也正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E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 张桂萍,王新凤.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1(3):82-84.

[3]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9-65.

上一篇: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任务驱动法在网络操作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