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问”的学问

时间:2022-09-10 04:19:45

语文教学中“问”的学问

一、课前预习中的“问”

1.教师首先要备好“问”

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文本,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充分准备,否则,教和学只能是停留在皮毛之上,抓住文本,吃透教材才会成竹于胸,而在研究文本中教师要设置若干个问题,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梯度及针对性,顾及每一个学生,激发所有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学生预习中的“问”

我们常谈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殊不知,没有很好的课前预习很难让课堂教学做到有效、高效,有些老师不重视课前预习,做甩手掌柜,课前无任务,学前无指导,学习无目的,要想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必须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如,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的?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话)?……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走进文本,而这些问题的作用也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课堂教学中的“问”

提问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必有的形式,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积极发言,是因为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问得无力,问得无趣,问得无意,课堂上死气沉沉,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谈一下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1.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有的学生说话怕羞,怕说错了挨批评遭嘲笑。无形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距离,怕问,不敢问。怎样使学生敢问呢?(1)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2)教师要珍视每位学生的提问,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要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提问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引导学生会问

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呢?(1)对课题提出疑问。课题是一篇文章的题眼。如,在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可设问:“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的头脑中会出现了什么问题?”(2)对关键(重点)的或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孔子游春”一文中,“……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学生较难理解。上课时,把它提出来,共同讨论,各抒己见。(3)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人类的‘老师’”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号?(4)对内容的重复处提出质疑。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手法,起强调的作用。在这些地方质疑,可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用意。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中“我们爱你——”反复出现,特别典型。(5)在文章的细节处提出质疑。一篇好的文章是非常注重细节描写的,教师带学生进入文本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细节的描写,如,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方面的描写,在教学中多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中体会到对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衬托和渲染作用。(6)课堂小结后提出质疑。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或学不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我常这样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教“卢沟桥烽火”一文,课堂小结后,学生提出“一场伟大抗日战争是怎样如火如荼地展开的”?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这段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问”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使知识不断地得到积累,从中获得乐趣,因此,让“问”架设起教师、学生、文本沟通的桥梁,成为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鱼市小学)

上一篇:以数学建模为导向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下一篇:“美”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