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生活中

时间:2022-10-29 10:07:03

“美”在生活中

美术课程标准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其中,综合·探索领域所设计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美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美术课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笔者通过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实践,有所感悟。

一、美在环境生活中

美术课程不单单是依靠美术这个独立的学科存在的,老师在设计教学中应考虑到其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等。笔者做过这样的尝试:园林设计。

由于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本地最大的公园——人民公园(现成的课程资源),笔者用了三课时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第一课时,游览公园,任务包括:1.公园里有哪些景观?2.有哪些要素组成?3.有多少种植物?4.你有舒适或美的感觉吗?由每个同学进行详细的记录,进行讨论、互通有无、归纳;第二课时,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说明中国园林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园林的特色,具体讲解园林的结构,展示平面图,结合八年级语文课教材“苏州园林”内容,进一步了解园林的布局与艺术构思;第三课时,学生作业,设计园林。小组合作,按照公园的功能需要分组设计?用综合材料制作模型,摆出园林的造型或画出草稿图。将全班同学制作的模型组合起来,最后按要求添加设计出公园的道路、绿化、湖泊及景观。作品完成以后,成立并召开会,邀请学生家长和别班同学参观评价。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完全把自己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学生能积极讨论思考,热情高涨,争相设计出独特的作品。从这些稚气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二、美在学习生活中

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图表打交道,学生也不例外,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看见许多的路标、指示灯;校园里有指示性的标记;教室里有课程表;地理课上要求学生能读懂各类图形图表(地图、图表等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生物课上动植物的结构图标,历史课程的大事图表、战争形势图等。我询问了地理老师的教学进展与内容,选择了一些相关内容,如,某地的气温变化与降水情况,耕地与造林面积的变化,矿厂资源与粮食产量的分布与提高等,让学生尝试用树式、柱式、分割式等几种不同的方法制作出图表,根据自己的材料选择用手绘或者拼贴的方式完成,运用线条、色块、卡通造型等美术元素。学生作业五花八门,纷纷贴到墙上展示自己的作品,颇有成就感。

通过这种综合形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并使之转化为持久的情感与态度,学会主动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能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美在传统文化与科技生活中

美术是文化的载体,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传递着人类的文明。教材中把蔡伦的造纸术,端午节等内容纳入,体现了中华传统科技文化与美术的密切关系。美术学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点。首先,美术活动一开始就以操作技术为主。在“当一回蔡伦”这一课,我让学生们尝试了如何造纸这一实践操作训练。学生们发挥集体智慧与团队精神,成功制作出一张纸。从学生的表现看出,这样的课程设计是符合学生的年龄要求及能力要求的,也体现了美术课程对学生技术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技术操作要比理论思维更实际更有意义,因为它直接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能体验到科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变化,他们会举一反三地去主动探究思考身边的用品。其次,在按照要求装订成书,并进行装帧设计时,学生也体现出别样的热情。装帧过程也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学生尝试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抽象与具象符号、或色块等设计出既有内容又有美感的封面,彼此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还进行交换作品留作纪念。这节课的内容体现了美术课与科技元素的完美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他们看来,纸是极其平凡的东西,却没想到制作起来工艺如此繁杂,让他们懂得要珍惜每一张纸,懂得传承中华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更培养了他们对身边的世界的探究欲和对科学的情感态度。这正是综合·探索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问”的学问 下一篇:如何新生一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