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新发展

时间:2022-09-10 12:28:04

中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新发展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改,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方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次法律的修改,扩大了司法机关扩大收办权益保护案件的范围,增强了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规定,增强了未成年人保护社会责任,这是建立在未成年人是成长中的独立主体和未成年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也是吸纳我国理论研究和地方立法的原创性成果的体现。

[关键词]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通过并实施了十五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经过数年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和听取意见,先后修改十余稿,经人大常委会修订正式通过,并于今年六月一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从原来的56条增加到72条,原有条文大多也有所修改。这些修改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理念和保护实践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其中有几点特别令人鼓舞和关注,值得反复认真学习和深入解读。

一、未成年人权利和特殊、优先保护

《保护法》总则第三条是本次修改中在总则中新增加的重要条款,国内立法首次规定: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平等地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以及受教育等权利,该条文中还规定“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个人认为,这是本次修改中最具影响、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定,有性普遍指导的意义。这一规定是对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文件的法律应答和响应,是国际法国内化的实实在在的重要一步,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后在具体法上的重要体现,可称是我国近15年来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最大的成就和发展成果之一。

《保护法》第一条开门见山指出,本法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未成年人有什么权利?是全社会或者说是全部有保护责任的人和机关,尤其是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学校、家长等需要特别关注而且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当然也是未成年人自己需要知晓的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第一部分共41个条文中基本上都是规定需要尊重和保护的未成年人权利,从最根本的生命权到具体的如与父母一起生活、休息、游戏的权利,以及某些特殊未成年人(残疾人)、处在战争、灾害等特殊情况下的未成年人的权利等,内容相当全面、丰富。社会现实中未成年人权利更是十分具体、多样、复杂,有的专家学者分类列出二、三十种甚至更多,《保护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这一规定非常全面、概括、准确,符合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完全一致。同条第二款又独立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更体现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特殊权利,对未成年人具有特殊意义。

生存权的规定内涵极其丰富。未成年人生存权首先是生命权,生命是自然界发展的成果,人的生命更是自然界的最伟大创造,未成年人如果生命不存在了,其他任何权利都无从谈起。生命权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与其自身幼弱、无力自卫分不开的。未成年人完全不同于成年人,因为他们的生命、存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控制在父母或有关成年人手中的。有时他们在危险面前连呼喊呼救的能力和可能都没有。父母或有关成年人由于自身的情感、矛盾、自私、困难……,都可以成为扼杀小生命的“理由”,无奈、疏忽、无知也会剥夺许多未成年人存活的权利,不当的英雄教育、道德宣传、法律规定也会使一些天真的未成年人失去生命。因此必须重视未成年人的生命权保护。生命权是生存权的根本,也是生存权、受保护权第一位需要受到关注的,这方面还未引起关注、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例如溺婴、弃婴、自杀、意外死亡、交通事故等。仅举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首次的《2000年至2005年中国儿童意外溺水状况调查结果报告》,我国平均每天有近150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其中溺水死亡占一半以上,幼儿中有三成是由于家长看护不够造成的[1],可见生命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存权还包括与父母一起生活、抚养、食品供给、疾病治疗、以及摧残、虐待、遗弃、伤害、贩卖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我国还有太多的保护工作要做,尤其是在农村、边缘地区。

发展权是由未成年人是处在成长、培育过程中的这一特殊性所决定的,在发展权中受教育权居特殊地位。现代社会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成年人的前途和命运,这在我国各级学校升学中的激烈竞争和家长关注中充分体现,当然这还不仅是小孩个人发展问题,而且是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大问题。发展权还包括受到良好生活照料,获得健康成长需要的物质营养、精神财富、信息资料、技能学习、友谊、和谐环境、不受不良信息的毒害以及不受到的毒害等。

受保护权。因为未成年人是易受到侵犯和伤害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命、生存、健康、生活、隐私、财产、知识产权等可以完全不为人们所重视、所尊重,这方面会涉及到个人或社会的各个方面。受保护首先是体现在国家法律的保护,应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最后的保障是国家机关的法律保护。其他生存、发展、参与权都是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的合法权利。还有一些特殊保护,如犯过错时需要关心、教育、挽救,违法犯罪也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从轻从宽等等。

参与权。这只有真正把未成年人作为独立、有自主能动性的主体,平等尊重,让其参与与其发育水平、身分、认知能力相适应的学习、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包括与其自身利益有关的各种活动,发表意见,批评建议,创作,维护自己个人、他人或未成年人集体以及社会、国家的权利、利益。从我国已有的实践经验,提升未成年人参与有关未成年人法的立法活动是未成年人参与权的高层次体现,值得认真总结推广。

贯彻执行《保护法》不仅要明确强调上述权利,更要强调特殊、优先保护的原则。特殊保护与优先保护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是非常必要不可忽视的原则,它基于未成年人是成长中人,生理心理不成熟的人的科学论据之上,建立在未成年人认知水平和能力还比较低,幼稚弱小易受欺骗伤害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由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地位、易受伤害的特殊弱势,党和国家重视和肯定未成年人权益特殊保护与优先保护原则,认为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也是我国实践证明正确、受到公众支持的社会政策,现在通过立法成为是保护法的基本理念与指导思想。这一原则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中表述为:不论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这被国际社会称之为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我国修订后的《保护法》有关特殊保护与优先保护的规定是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的上述规定完全一致的。

特殊保护规定先于、重于一般保护,一般保护规定服从特殊保护规定。特殊保护特殊在优先考虑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在法律阙如的情况下,就可以遵照特殊保护与优先保护的规定精神,依法作出决定或提出意见、建议向主管部门或领导报告请示。

二、司法机关扩大收办权益保护案件

《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这一条修改中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的案件中增加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二是在“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之后,增加了当然也说是特别强调了“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充分评价这一条修改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保护法》总则明确了未成年人的特殊权利要特殊保护,具体的要在有关保护的具体各章节条款中落实,司法保护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1)司法保护是其他保护不可少的配套和延续;(2)司法保护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他保护提供保障和最后保证;(3)司法保护还对进入司法程序的特殊对象具有特殊意义的保护。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司法保护就不能全面、有效、持续落实其他保护。司法保护是不同于其他保护的独立的、特殊的保护,具有其他保护无法代替的作用和地位。

但是,修改前司法机关只接受刑事犯罪案件,保护实际上局限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涉及刑事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的未成年人,而多数未成年被害人以及大量其他非刑事的权益受损案件,都不在少年法庭、未成年人检察机关的工作范围之内,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一次修改中明确赋予司法机关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有直接干预的权力,而且同条款中突出强调了“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保护法》从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到具体司法保护实施中全面体现、始终贯彻落实。这条规定是我国实践中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力的推动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开拓发展,如法院试建综合性少年法庭,接受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案件,有的地方检察院在检察机关内部探讨未成年人检察机关与民事检察机关的协调合作机制等就是很重要的开拓性实践活动。

为了与此条规定相配套,一方面是在司法保护的其他条文中相应有许多新规定,如第五十条中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第五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并适应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活动中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应当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见,根据保障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依法处理等”。

另一方面是增加了许多具体的保护条款,使司法保护具体化具有了可操作性,如:第十四、十六、十九、二十、二十二、二十四、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五十六、五十七条,等等。

三、未成年人自我保护

《保护法》总则第六条第三款在“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后面,增加“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规定,是建立在未成年人是成长中的独立主体和未成年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吸纳我国理论研究和地方立法的原创性成果[2],总结、提升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创造性规定,不仅对构建我国完整有效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丰富充实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参与权的概念,为儿童参与权增添极其重要的内容,并更加具体化、科学化。

长期以来,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到近现代的儿童法律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关注点、着眼点,都是关注外在环境或力量的保护,把未成年人看成消极被动受保护的对象。这在历史发展上是巨大的进步,但认识上并非完美而是有缺陷的,我在保护法修改的过程中,多次通过论文或讨论论述过未成年人是必须受到尊重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权利主体[3],旨在建立外在保护与自我保护协调、结合的完整保护体系。修改前的《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这些都是外在力量的保护,是改善外在环境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这些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非常必要的、不可少的,但是,只规定外在力量、外在环境的保护,把未成年人仅看成被保护者是消极的、片面的,要充分的、足够重视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作用,把自我保护开发、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科学的、可操作的基石性保护系统、培育系统。

当今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未成年人成长进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矛盾,是与社会进步发展所展现的复杂性、多元化分不开的,我国近二十余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这一点看得愈来愈清楚,社会进步发展带来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同时,社会上不良事物与现象也是常常是闻所未闻、防不胜防。24小时不间断的影视、媒体、信息网,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有引人堕落的暴力、色情、灰色、颓废、诱惑等等腐蚀毒害的内容;丰富多彩、遍布角落、诱惑力极强的广告和商品,既丰富美化生活,又煽起贪婪淫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疏忽、矛盾、摩擦、纠纷、不满,有时是家长、老师、有关人员怎么想、怎么防都想不全、防不了的。如此种种,家长、学校、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能全都看得到、管得住吗?因此,只有外在的多方面保护还是不完整、不安全、不可靠的,只有在承认未成年人是独立能动的权利主体前提下,尊重、相信未成年人在成长中的体力、智慧、品德、知识、水平及其社会责任感,发挥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才能以保持未成年人的良好素质“不变”来应对外在不良事物因素的“万变”,才能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变单一保护为全面保护。通过提高未成年人的全面的良好素质、正气、能力,与其他保护相配合、协调,可有效、有力地防止无孔不入、不断变化的不良事物的影响、冲击。主客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保证未成年人保护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积极有效的、先进科学的、有法律依据的保护体系。

自我保护要与增强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相辅相成,社会责任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成长成熟、自我完善、自我保护的重要品质和体现。完整的保护体系是外在保护与主体自身保护两方面的有机结合,需要主体方面积极参与,特别需要未成年人自我教育,提高认识、识别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培育自我调节、自我规范、自我控制、自我防范、强化意志、抵制诱惑或不良侵害能力,使社会责任感成为自我保护和社会保护的人格力量。这样,与外在方面有政府、家庭、社会、学校、司法各个方面的保护力量改善环境、条件相结合,形成多方面协调的科学严密的保护体系,具有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战略作用和地位。

早在1987年上海市人大通过实施的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中,“自我保护”曾专门规定一章,具体规定“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2004年通过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仍旧充分肯定并保留“自我保护”这一章,尽管在内容、手段、可操作性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但是其科学性、必要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扬、借鉴的。

为了让这一修改在实践中真正能发展成内容丰富、科学的、可操作的基石性保护系统、培育系统,在涉及保护战略、理论、指导思想的完整性、能动性、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更需要在内容、制度、手段、办法等许多方面实践探索,仅提出以下十个问题性纲要和个人设想、意见,促进共同考虑:

1.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是指:未成年人提高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或通过集体组织的力量,积极参与与自己有关的政治、社会、文化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拒绝诱惑或抵制不良环境、不良影响;学法知法,加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控制不良行为,防止伤害,避免罪错,健康成长。

2.尊重和承认未成年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权利主体,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靠和根本力量。充分认识增加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形成全面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基本构成。

3.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内容包括:从小加强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有关自身权益的立法、司法活动;保护或保障未成年人根据自己年龄和认识水平积极参与与自己相关的立法调研、咨询、建议、评议、审议的权利;了解社会动向,组织自我保护学习和自我保护活动的权利;提高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或通过集体组织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呼吁、声援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活动的权利;提高素养,拒绝诱惑或抵制不良环境、不良影响;学法知法,加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控制不良行为,避免罪错,健康成长。

4.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形式主要有:参与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关的活动、组织维权、请求援助、自主报告、检举控告、申诉辩护、接受管理指导、开展自我教育活动等。

5.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培养和随着年龄逐步提高,学校、家长要学习和掌握培养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途径;政府鼓励、支持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要有措施提高未成年人识别、自控、自制、抵制能力;通过规定制度确立:提高和培养未成年人独立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学校、家长及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

6.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有渠道、有帮助力量实现向主管部门或有关单位请求援助,被请求部门或单位应当接受并在责任范围内及时采取措施,或提供具体指导与建议。

7.做到任何组织和成年公民发现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或其人身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应当及时制止或向有关部门报告。

8.总结经验,创造办法,让未成年人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实践遵纪守法,防止不良行为是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9.未成年人增强社会责任感,自律、互律。做到:不吸烟、饮酒;远离;不携带管制刀具;不打架骂人或强索他人财物;不;不逃学逃夜;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活动场所;不携带、不传送、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参加组织、不良团伙及其任何活动;不做其他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这是自我保护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10.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是未成年人的代表、朋友,带领未成年人维权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己如何代表并指导未成年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映未成年人合理要求;如何经常性正常组织立法调研、咨询与援助活动,同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作斗争;如何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开展各种自我教育及其他有益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自我保护实践的发展、创造,理论研究的深化,内容、程序的日益丰富、完善、具体化,我建议专门研究制定一部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法。

四、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中一个特殊重要的领域,《保护法》在总则后紧接着就是第二章家庭保护,其中第十二条增加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扶养教育未成年人”,还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 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这也是在我国立法上首次规定、值得深入解读的新内容,具有深远的、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贯彻实施中有许多工作急切需要在实践中开拓、探索。

未成年人保护从家庭开始,其基础将追溯及未成年人出生前的父母甚至更早,总体上说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保护是天性的、无私的、全面的,但是悲剧在于未成年人受到侵犯、伤害,最早、最严重、最无情、最无奈也大量是来自父母及家庭。家庭、家长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未成年人保护中如此重要和特殊,在未成年人伤害中也是如此。未成年人从出生来到人世,生命、生存、健康、教育、发展、成长,首先就是家庭、家长的保护,而且时间长达整个未成年人关键成长期,这在目前情况下还是无法由别人代替的,这就是家庭保护在未成年人保护的初始性、基础性、重要性,小平同志在好些方面都说过“从娃娃抓起”,我理解是包括强调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教有育,涉及做人行事、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需要国家花大力气开拓的领域,良好的家庭教育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指导的、管理的,支持的、限制的,正确的、科学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非科学的、错误的都是有损的、侵害的。我国家庭教育千百年来靠父子传袭、社会道德习俗影响,长期处在自发性、经验性的状态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十分封闭、现代化进程缓慢,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似乎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改变不大。长期封建家长专制统治主义的传统,把子女当作个人财产的观念根深蒂固,“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许多家长教育子女的信条和原则,而家长似乎个个结婚生子后就由上天赋予了教育子女的权力与能力,实际上是父母们基本上克隆自己父母怎样对待自己的那些方法,按自己个人的感觉、情绪、认识水平、道德标准走。新中国成立以后,封建专制的家庭习俗受到批判和改变,新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原则、方法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当今我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独生子女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独有的特点,使我国家庭教育存在重大的误区和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生活提高,独生子女的背景下,普遍存在的过分呵护、疼爱,以爱代教,甚至溺爱、纵容;社会转型、科学发展、竞争激烈,家长对子女期望不符合实际,不断增加学习压力,压抑未成年人个性发展,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请人代管代教,或者交给学校,以他人、学校教育代替家庭家长自己的关心和教育;以钱代教、以学代教、以罚代教。棍棒教育仍有相当的影响和市场,体罚在有些家长心目中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或认为是最有效、最后的法宝。凭经验、凭主观愿望、凭社会风向,自以为是放任自流,不负责任,甚至以自己的不良行为为子女作出不好的、消极的、负面的榜样。

这些问题怎么办?出路何在?靠什么办法来解决?科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和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家庭保护的关键,说到底都在于家长,在于家长的素质、品德、能力、水平,提高家长的素质、教育水平、能力、沟通方法是保护的关键之关键,这方面我国立法还是空白。有人甚至于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个人的私人领地,法律不能干预。其实笼统绝对的不能干预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早已为立法、司法实践所否定,我曾建议先要在理论上、立法上有突破、创新,要破除家庭教育涉及私人领域是国家不可干预的观念,要科学解决哪些方面国家必须干预、怎样干预、界入或干预的程度等问题。[4]《保护法》在这一条上的修改又是一个突破,具体落实这项规定有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宣传,让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理解一个人的教育、管理、指导、保护能力水平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学习、帮助、指导,这方面我国还处于自发、落后的不自觉状态,因此,要做合格的父母或监护人,就要自觉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当出现问题时,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才能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扶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其次,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有专门的独立的研究开拓,界定科学的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个人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品德行为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从出生开始就有习惯、爱好、行为规范、做人的认知标准、待人处世原则方法、社会责任等的启蒙、塑造、养成、认识、理解,要与社会道德、法律协调吻合统一。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上述内容先要成为家长的认识和行动准则。

(二)有关家庭教育的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文盲、半文盲能够胜任的。虽然家庭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可能象教师那样具有专业性,但需要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社会学、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学、教育学、其他综合基础科学知识。如对子女独立主体、独立性的认识;对子女成长规律性的认识,尤其是对子女成长中生理、心理不同时期变化特点的认识与行为表现的理解;家庭教育特殊方法的学习、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基础等等。

(三)家长的自身素质与日常行为榜样。家庭教育不是说教,不是特定时间教育,也不是单纯讲理或知识文化教育,而是全天候教育,榜样教育,真情实感教育,滋润渗透性教育。把教育溶合在每时每刻、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处世待人之中。因此,教育子女先要正已律已。

(四)亲职教育的特殊方法与实践训练。教育方法的亲情、求实、针对性、创造性,不拘一格,讲究有效等。

再次,各级政府要组织、建立、推进、管理教育指导工作实体,提供物质条件等,把家庭教育列为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实事工作之一。教育行政部门是承担家庭教育管理、指导的重要责任部门,需要具体策划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负责规划、协调家庭教育指导及管理工作,培训、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加强家庭教育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

第四,推动其他有关部门与妇联等群众团体按照各自的职责采取措施,保证有专门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如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专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家庭保护指导中心等。

最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学校有特殊的优势,学校应承担有关责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组,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等。

有必要为此制定地方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操作规程,这样才能配套,否则《保护法》的这一条规定是会落空、难以实际实施的。

此外,修改后的《保护法》还有许多值得仔细学习、深入研究、认真贯彻的重要内容,本文文字有限未加详细论述,如政府领导纳入规划和财政预算的规定,重点追究国家机关的责任的规定,都值得全面关注,不下大力气研究吃透,就不能真正理解,也谈不上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儿童意外死亡之溺水占6成.青年报[N]. 2007-6-5.

[2] 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委员会.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法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徐建.论未成年人独立主体地位与保护法的科学性、实践性[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2).

[4] 上海市家庭教育条例研究课题组.上海市家庭教育条例立法研究报告[R].2004-10.

上一篇:中国少年法庭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下一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工读教育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