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盼加速

时间:2022-09-09 08:05:09

人民币国际化盼加速

从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可谓飞速。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介绍,201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已经有240多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同时,在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近7000亿元。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今年适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组成特别提款权(SDR)的一篮子货币进行例行五年期审查,人民币是否会被纳入SDR,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纳入SDR之辩

对于SDR本身的看法、人民币是否加入以及能否加入SDR,国内外业内人士和专家的意见不尽一致。据IMF驻中国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介绍,SDR是央行所使用的一种货币,主要是为了预防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缺陷;一国货币能否加入SDR,IMF执行董事会评估的维度,是该国在出口中的重要性和货币的自由使用程度。

对于前一个标准,国内外专家都认为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贸易体,因此达到标准不存在问题。对于第二个标准即货币的自由使用程度,则存在不同理解。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解释说,有三个指标来评判一国货币是否自由使用,第一,国际上是否以此货币放贷,第二,国际投资是否以此货币投资,第三,贸易是否以此货币结算。而在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看来,自由使用程度上并没有可量化的指标,要求不明确、不明朗、不具体,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因素难以判断。

“SDR是一种理论甚至虚拟的货币,人民币是否应该加入SDR应进行更详细深入的论证。”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指出,SDR在官方储备份额中仅占有2%左右的比例,加入SDR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加入SDR也未必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他进一步指出,在SDR货币篮子中,美元占41.9%,欧元占37.4%,二者的权重相差不大,但在国际使用上却是天壤之别,美元的使用比例达到60%~70%,欧元仅有20%左右。日元加入SDR以后,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反而下滑了。

故而赵锡军直言人民币能否纳入SDR是一个“名分”问题。不过,现行货币是信用货币,如果能够提升货币的“名分”,对货币的信用和稳定性将有很大帮助。

也有专家从具体技术问题上提出意见。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何建雄提出,人民币加入SDR的权重是多少、利率怎么定,各有关方面的决策者目前就应考虑,而不是等加入之后才提出。此外,他建议不要在加入时间上限定过多,否则极有可能被迫接受一些不平等条件。

泰国银行驻华首席代表Supradit Tangpraser亦提出类似问题,他还指出,中国的货币制度与发达国家(如日本或英国)完全不同,货币发行方法乃至机构设置都不一样,IMF是否愿意接受中国?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表示,人民币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进入全球主要货币行列,相当于进入了一位新的竞争者,这很可能产生“鲶鱼效应”,进而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改变。比如,中国政府筹划亚投行,极大地改变了IMF、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对发展的重视。今年5月份以来,亚洲开发银行宣布未来将投入1千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随后IMF和世界银行宣布将筹资4千亿美元投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

从这一角度看,如果说人民币加入SDR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那么,IMF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副行长王永利就提出,人民币加入SDR的前提是IMF要深刻改革,特别是要落实2010年确定的份额与治理改革方案落实。据了解,该项改革方案一旦生效,新兴市场所占据的份额与投票权将大幅提高,但因美国反对至今未能开展。

总体而言,国内业内人士和专家对人民币加入SDR一事的看法更为现实,也更着眼于这一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正如赵锡军所言,人民币国际化更多地要从服务于市场主体,怎么能够更好地给他们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低风险的服务。

路径和挑战

中国自2009年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原因,按照英国《金融时报》新兴市场主编金奇的分析是,“中国从大金融危机中学到了两个重要教训。中国认识到,美国可能是一个不可靠的经济伙伴,留在‘美元区’可能总是要冒遭遇动荡的风险。中国还认识到,深陷危机的美国却能毫无困难地向全世界发债,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就是拥有全球储备货币意味着永远不必说对不起。”

意识到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巨大缺陷,为安全考虑,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篇文章中倡议,将SDR发展成一种新的超货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货币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由于IMF改革迟迟无进展,中国转而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国际参与程度更高的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会有助于‘一带一路’筹资”,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承担更多责任。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认为,除了目前人民币已经实现的计价、交易、支付功能,一国货币能否在国际上站住脚,还需要成为储藏货币和避险货币。前三个功能表明人民币还处于国际化浅层次上,也就是说,是伴随着贸易自然而然的结果,后两者才是人民币国际化能否继续推进、继续深入并得到巩固的关键之所在。为此,从国内看,必须提供足够多的以人民币定价、人们可依赖的收益丰富的产品;从国际看,必须承担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如保障和平与安全、建立并维护一套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进行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等。

业内人士和专家对此路径的看法大致相同,且都认可为此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必须继续深化改革,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在争议和分歧。比如今年股市动荡以及政府采取的措施,使国内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及金融监管能力等产生了疑问。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战略,也是长期问题,因此通常都要抽象掉短期波动,哪怕是剧烈波动。今年股市的波动从一个周期来看很重要―它提醒我们未来考验尚多,但从长期看无需过于紧张,而且它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的金融管理能力,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前不久IMF总裁拉加德的表达证实了这一点,她认为中国股市动荡不会影响对人民币加入SDR的评估。

另一大问题,则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不可能三角”。所谓“不可能三角”,是指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必须放弃其中之一。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认为,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也是渐进性的,政府有能力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使用宏观政策,如有时会加强资本账户管理,有时则对汇率稳定做更多努力。

李若谷则认为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他说,从国际经验看,马克、日元的国际化都是在资本账户有所管制的情况下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引进资本账户管制的环境下,依然形成了欧洲美元、亚洲美元市场。因此,货币能否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可兑换虽然相关,但没必然联系。

日本银行驻华首席代表福本智之赞同李若谷的观点,“我们1964年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兑换,1980年才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对外直接投资是根据各个领域的情况慢慢扩大开放。”

在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看来,真正决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因素,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贸易实力―中国需要有高质量和创新的制造业,需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成为国际上高质量产品竞争的市场,同时还应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而要做到这些,除了继续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上一篇:经济下行的34个微观真相 下一篇:非税征管新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