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问题研究初探

时间:2022-09-09 06:25:09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问题研究初探

摘要: 本文通过对清洁发展机制形成发展过程的探讨,在分析中国CDM项目类型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实施CDM技术转移以及在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方面必须正视的一些问题,以资引起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 碳交易

Abstract: Based on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development discussed in the analysis of China CDM project type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proposed Chinese technology transfer as well a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DM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issues must be addressed, for the purpose of caused useful lessons.

Key words: the "Kyoto Protocol";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arbon tradingR174+.5

《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种基于市场、旨在成功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减排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IET,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联合履行机制(JI, Jointly Implemented)、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这三种灵活机制都涉及到不同国家间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

一、中国CDM项目类型结构分析

根据IET、JI、CDM这三种减排机制的运作流程,涉及到中国的主要是CDM。CDM也是近年来在中国发展最快的。CDM对发达国家而言,通过利用履约的灵活性,得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因此,CDM是一种双赢(Win-Win)的选择。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统计,目前中国在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CDM项目有917个,分析减排类型可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型的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减排类型,占据中国CDM注册项目的78.3%。(见下表)

减排类型 项目数 减排类型 项目数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718 HFC-23分解 11

节能和提高能效 78 垃圾焚烧发电 4

甲烷回收利用 55 造林和再造林 2

N2O分解消除 25 其他 7

燃料替代 17 — —

资料来源: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

在早期的CDM项目中,HFC-23减排项目占据了CDM项目的主体。由于HFC-23是一种效力强大的温室气体(一吨HFC-23在气候变暖方面的影响力,约相当于1.17万吨二氧化碳),企业减少排放数吨这种气体,就可获得数千个碳排放信用。企业通过出售碳排放信用的收入远高于出售HFC-23本身的收入。这一弊端导致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出台政策来减少HFC-23项目的开发。美国政府已禁止通过有关HFC-23的CDM项目。随着HFC-23项目的减少,CDM减排项目的中心转移到清洁能源项目上,例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燃料替代,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由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类型的转变,也使中国将逐渐开始注重减排技术的转移。

二、中国实施CDM的技术转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CDM项目最应关注的是实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自身的转移。技术转移一般分两种:一种仅仅是先进设备的引进(Embodied technology transfer),另一种则是经验知识的流动,包括雇佣跨国公司的员工,对国内员工的技术培训等(Disembodied technology transfer)。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CDM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因此成功实现减排技术的转移是中国发展CDM项目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政府必须考量的问题。提高相关环境标准、落实政策法律强制措施等成为推动相关技术转移的首选之策。韩国政府就曾要求,所有在韩国开发的CDM项目必须实现“无害环境技术和技能的转移”,这一政策促使韩国近90%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现了技术转移,远远高于其他国家。2004年中国第一次对客运车辆实行燃油管制(标准高于美国),美国汽车在中国本土的生产公司也需相应提高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燃油标准,从而提高了向中国技术转移的速度。

除了提高环境保护标准以外,还应该充分并且恰当地理解技术普及的速度。在CDM项目审批过程中会涉及项目的额外性(所谓CDM项目的额外性要求是指,如果一个项目是政府或企业本来就打算上马的,也就是说无论在财务上、技术上都有条件和能力开展的项目,这样就不能申请CDM的支持,必须是在以上条件或者其他方面存在困难或者障碍而无法独立开展的项目才可以申请。因为企业可以独立进行的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不属于额外的,也就不具备“额外性”,而通过CDM的支持克服障碍使本来无法实施的项目得以实施,这样产生的减排量才是额外的)。按照额外性的标准,在审批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计算和衡量技术自然普及的速度。如果CDM项目中应用的技术按照自身的普及速度能够在项目筹建过程中得到普及,那么该项目就不应得到批准。真正的技术转移数量应该是项目引进技术的数量减去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自身普及的数量。

三、中国CDM市场前景分析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CDM 在2008 年至2012 年的“第一减排承诺期”内有效, 2012 年之后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目前, 新的谈判艰难启动,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 就是议定书中没有规定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举步维艰。《京都议定书》的首个承诺期即将于2012年结束,原本计划为第二承诺期制订减排目标的哥本哈根会议最终结果未能如愿,各国未达成一致意见,这使全球范围内的碳交易发展局势以及各国可能承担的减排义务都面临着较大变数,全球碳交易市场也面临一定的政策性风险和技术性风险。中国作为碳排放量最大国家之一,目前只享受着减排权利,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局面迟早会被改变,CDM机制逐步被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所替代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中国应该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承诺到期之前充分发展CDM项目,快速实现减排技术转移,提高本国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发展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分析,中国成功注册的CDM项目中并不包含大规模的技术转移。在中国,只有59%的CDM项目存在技术转移。因此单纯依靠CDM项目来实现减排技术的提高必然会降低本国自身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如果《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中国必须承担减排义务,这势必会加重中国节能减排的压力。因此,中国碳排放市场不应过分依赖CDM项目。

四、正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不足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的不确定性。依据《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不承担碳减排的义务,但由于美国一直拒绝《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以及由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2013年后温室气体减排的走势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CDM机制极有可能被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所替代。届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开始履行碳减排义务。CDM项目的建设期通常在7—10年甚至更长,而且项目前期成本投入比较大,国际政策的不稳定影响了投资者投资于中国减排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中国国内尚未出台具有法律约束的相关文件,目前还停留在各种管理办法的层面上(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CDM项目申报审批流程 》、《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申请相关文件》等等,均为法律效力低的管理办法),并不能提供一个稳定的政策法律环境来吸引投资者,保证投资者的相关经济利益。

2.流动性不足。目前中国碳减排交易量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中国碳金融市场具有巨大潜力空间。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认识有待提高,准备不充分,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中介市场发育也不完全,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多尚不熟悉,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项目,也缺乏专业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目前关注碳金融的主要是一些商业银行。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在CDM项目开发过程中,周期比较长,而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采取期货合约、远期合约等方式来控制风险,并可以开发利用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但我国碳金融体系尚不健全,导致我国碳交易议价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碳交易,一部分是通过经纪商从中撮合我国的项目开发者和海外的投资者,另一种主要途径则是由一些国际大投行充当中间买家,收购中国市场上的项目,然后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交易对象。这使得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也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3.碳交易市场还存在一些“严重的信用问题”。碳交易

一度成为企业的赚钱工具。2007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曾披露,少数中国厂家和碳交易商利用《京都议定书》在HFC-23这种强效温室气体方面的规定,获取巨额利润。通过安装廉价设备,这些企业可以获得“碳排放信用”(carbon credits),并通过出售这些信用获取巨额利润。利用氢氟烃气体减排所产生信用的做法,造成了市场的扭曲。目前,HFC-23项目虽然已经叫停,但是类似存在“严重信用问题”的项目依然存在,包括前期投资到位,后期却未能签发核证减排量的项目。我们应该警惕类似项目的发生,以避免某些组织为并不存在的减排行动埋单。

找准问题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把钥匙。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虽然还存在很多其他的不足,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准确把握,会对中国减排工作的实践在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等顶层设计方面,提供必要的源流分析,从而形成具有经验价值的基础范本,为中国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意的借鉴。

参考文献

【1】George Milunovich, Alison Stegman, Deborah Cotton , A Review of Carbon Trading Theory and Practice,/abstract=989271

【2】David Popp,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for Climate Policy, No.39/2008

【3】中国工厂利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获利,FT中文网,2007年1月18日

【4】堵住《京都议定书》的漏洞,FT中文网,2007年2月9日

【5】研究显示:碳交易成为企业赚钱工具,FT中文网,2007年4月26日

【6】内行眼中的中国碳贸易,FT中文网,2007年9月25日

【7】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凤凰网,2009年11月27日

【8】低碳经济的本质与碳金融的发展趋势,新华网综合,2010年1月16日

【9】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法律思考,法制网,2010年2月3日

【10】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

上一篇:浅论园林工程档案管理 下一篇:箱梁桥裂缝设计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