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时间:2022-09-09 06:23:22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1.1922年,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后垄村一个贫苦的农家。父亲为了生计,只身下了南洋。又瘦又小的吴孟超到了三岁还不会走路。舅舅抓田鸡喂他,慢慢增加营养,才使他站了起来。

2.他五岁随母亲下南洋去找父亲。七岁开始,每天凌晨1点起床,和父亲一起去橡胶园割胶,割完胶再去上学。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十年,一把割胶刀玩得飞转。

3.1940年,十七岁的吴孟超初中毕业。他与七名同学一起,离别家人,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准备投身抗日。不想在昆明遇阻,在校友的安排下,进入因避难迁到昆明的同济中学,后又进同济大学读书。

4.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不断地侵扰,警报声、巨大的爆炸声不断。后来,马来西亚也遭沦陷,他和家人失去联系,一度靠沿街卖报为生。他顽强地坚持读书。所幸的是,他与同学吴佩煜相爱,牵手一生。

5.他遇到恩师裘法祖。裘法祖曾在德国救出三十多名犹太人,在归国的船上,又成功地为一个受伤的同胞做了肝裂伤修补缝合手术。吴孟超被他深深吸引,决心学成以后像他一样干外科,手术要做得像他一样好!

6.敲铣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却被通知留校做小儿科医生。他强烈地表达自己想去外科的愿望。医务部主任不耐烦了,说道:“也不看看你多高,一米六二的个头儿,站在手术台上能行吗?”

7.留校是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但吴孟超却转身离去。毕业即失业,他一个人踯躅在上海街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8.贴在街边的一张报纸吸引了他!主考官郑宝琦看了他的简历,听了他迫切想当外科医生的愿望,当场破格录取了他。吴孟超激动得泪流满面。

9.1956年,已经是主治医师的吴孟超请教裘法祖老师,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老师说:“我国是肝病高发区,但肝脏外科在我国几乎是空白,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10.他开始奔走于各大图书馆,找到了一本一个美国人刚刚写出来的《肝脏外科入门》。他如获至宝,拿去给老师看。老师说:“你快点把它翻译成中文吧,让更多的中国医生了解肝脏外科!”

11.他废寝忘食地翻译,半夜饿极了,到街边吃东西,结果得了严重的细菌性痢疾,高烧、腹泻、脱水,住进医院传染科。他捎信让吴佩煜把资料拿来。半个月后他出院时,已翻译完厚厚一沓书稿。

12.1958年5月,吴孟超和方之杨翻译的《肝脏外科入门》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吴佩煜捧在手上翻看着,连说:“很不错!”吴孟超说:“当然不错,裘教授从头到尾改了一遍!”

13.1958年,正是“”的年代,各种攻关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长海医院成立三人小组,吴孟超任组长,决定首先制作出肝脏血管的标本,了解清楚肝脏的结构和血管的走向,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14.三人小组充满激情地开始,却不断重复着失败。1959年4月,学校广播里传来我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的消息,举国欢庆。吴孟超突发灵感:做乒乓球的塑料能否做灌注材料呢?

15.他马上买来乒乓球,剪碎了放入瓶子里,加入丙酮。第二天,乒乓球溶为均匀的黏胶状液体。灌注应该没问题,能否凝固呢?他把瓶子里的液体倒一点儿到桌子上,看着桌上的液体慢慢收敛、慢慢凝固。

16.三人到乒乓球厂买来材料“赛璐珞”,溶化后,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全部充满。

17.待凝固后,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又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残余的表面组织,使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地呈现出来,一副完整的肝脏标本终于制作出来了!

18.到1959年年底,他们共制作肝脏标本一百零八个,肝脏固定标本六十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烂熟于心。他发现把肝分成左右两叶的说法不全面。

19.他写了一篇《中国正常人肝脏内解剖的观察》的论文,赴郑州参加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代表三人小组宣读论文,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新理论。专家们认为“五叶四段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20.1960年,长海医院迎来了一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医院派出最强大的阵容来完成手术:由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吴孟超为助手。院长也到手术室坐镇。

21.吴孟超知道这例手术对医院的重要程度,早上第一个来到医院。上午9时,准备工作开始。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消毒、麻醉……气氛有点儿紧张。郑宝琦站在主刀的位置上,吴孟超站在助手的位置上。

22.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突然把手术刀递到了吴孟超手里。手术室里的人都愣了。众所周知,若这台手术失败,年高资深的医生责任最大,名誉也会受到影响;若手术成功,功劳将是吴孟超的。

23.吴孟超不知所措,与主任交换了一下目光,立刻明白了用意,这是郑主任的一片苦心。那一瞬间,他似乎增加了无比的勇气,与主任互换,站到了主刀的位置上。

24.吴孟超握住手术刀,用从“裘氏刀法”转化来的“吴氏刀法”,只用了三个小时,便完成了手术。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一切正常。成功了!吴孟超激动地看了主任一眼。郑宝琦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25.此后,吴孟超和同事连续做了二十例肝叶切除术,手术都做得很顺利,但有三例病人术后出现肝昏迷,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三人小组”发起了向“术后肝昏迷”这一难点的攻关。

26.1963年春,吴孟超做完手术去洗手,打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脑海里却浮现出肝脏里奔流的鲜血。他下意识地关上水龙头,灵感突现:能不能把血阻拦在肝脏外面,到一定时间打开,在一开一关之间切除肿瘤,减少出血?

27.他们开始用狗反复试验和对照,发现十五分钟开关一次肝脏血流,对肝细胞基本没损伤。用于临床,手术成功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吴孟超给这项发明取名为“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

28.1963年9月21日,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邀请国外同行参加。吴孟超的论文《中肝叶切除术》再一次产生震撼的效应,因为突破中肝叶,几乎是世界性的突破。

29.报刊、电台纷纷报道,荣誉、鲜花纷至沓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三人小组的事迹写成剧本《向肝脏外科进军》,由郑小秋导演,孙道临解说,让三人各演本人,1966年制作完成并在全国公映。

30.一个月后,“”开始,影片被封杀。吴孟超被造反派揪了出来,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因为他是马来西亚归侨,海外关系更是大问题。多年的科研记录和工作日记都被没收了,三人小组也被勒令解散。

31.1975年2月,两个人搀着一名中年男子走进医院。中年男子挺着大肚子见到吴孟超,跪地哀求:“救救我吧!”

32.病人叫陆本海,是个农民,千里迢迢特意从安徽赶来。起初,陆本海肝上长了个瘤,有拳头大小。当地医生检查后发现瘤直径为四厘米,诊断为癌,对家属说:“病人想吃什么就买点儿什么吧。”

33.陆本海心灰意冷。但两三年过去了,他还活得好好的,只是肚子越来越大。到另一家医院去检查,大夫做了穿刺,结果出血不止。大夫立刻停止穿刺,封住了伤口。之后这么多年,陆本海成了“孕妇”,痛苦万分。

34.吴孟超给他做了仔细检查:肚子很硬,鼓得很大,敲起来“梆梆”响。再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这么大的血管瘤,吴孟超从未见过。

35.查阅1970年的国外文献,四厘米以上的血管瘤就被称为“巨大”。美国一家肿瘤研究所遇见最大的血管瘤,也只有二十五厘米,因怕大出血,不敢切除。陆本海的肿瘤直径有六十厘米左右,应该算是“超级巨大”了。

36.吴孟超心里很清楚,如果手术,病人尚有存活的可能,但也可能引起不堪设想的后果。如果不手术,自己和肝胆外科当然可以免担风险,但病人随时会因血管破裂而死亡。

37.当自己承担风险与病人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吴孟超选择前者。院领导更加重视这次手术,成立了九个协作组――指挥、参谋、手术、麻醉、内科、输血、特护、后勤、联络,共四十多人配合手术。

38.8时25分,吴孟超开始手术。一向稳准快的“吴氏刀法”今天慢了。他先在腹部开了一个小口,探看肿瘤情况,然后随探随开,刀口越开越大,从腹腔一再上移……吴孟超果断地说:“取掉第六根肋骨。”

39.腹腔完全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蓝紫色的肿瘤赫然暴露出来,它就像一头在笼子里折腾够了的野兽,趴在那里喘粗气,真让人不寒而栗。

40.十二个小时,吴孟超和战友们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据当时测量,肿瘤的体积为零点一二立方米,重达十八千克。迄今,它依然是世界之最。这次手术成功后,吴孟超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

4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吴孟超的《肝外科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他备受鼓舞,他感到“科学的春天”真的来了!

42.回到长海医院,吴孟超将成立一个独立的肝胆外科的报告摆在医院领导的案头。得到批准后,他筹组人员,增加床位…独立的肝胆外科搬进另外一栋楼,这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

43.吴孟超五十六岁晋升为教授,这时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他打报告要求在肝胆外科设立硕士点。首批招收了两名研究生,课题是肝癌的早期诊断。

44.1979年9月,第二十八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法等六十多个国家的两千多位著名外科专家。中国也应邀派代表团出席。团长是吴阶平,团员有吴孟超、陈中伟、杨东岳。

45.初次与国际顶尖级的专家交流,吴孟超心里没底。紧闭了那么多年的国门,不知世界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听完两位外国专家的发言,他心里踏实了,原来这两人加起来不过做了十八例手术。

46.轮到吴孟超,他大步走上讲台。大会执行主席并不看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发言者,突然宣布:因时间关系,将原定的十五分钟发言时间改为十分钟。吴孟超蒙了。

47.他的论文总结了十八年来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再加上配合的幻灯,怎么也要十五分钟才能讲完。出国次数较多的吴阶平非常沉着,对吴孟超说:“你对会议主席讲,要求延长五分钟,他们会理解的,只是不要哕唆。”

48.会议主席同意了他的要求。吴孟超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讲道:“本文分析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g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一百八十一例,手术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一点二,手术死亡率百分之八点八,手术后五年生存率百分之十六,有六例已生存十年以上……”

49.数字一出,台下立刻骚动起来:“这位中国专家已经做了一百八十一例肝癌手术,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真不可思议!”“一百八十一比十八,中国人了不起!”

50.在这次大会上,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医学界肯定了吴孟超,肯定了中国的肝脏外科学,标志着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51.吴孟超却高兴不起来。全球肝癌患者一半以上在中国。要想征服肝癌,至少在基础研究、药物研究和手术治疗三大领域有足够的实力。吴孟超虽然手术做得最多、最佳,但在另外两个领域还几乎是“零”。

52.海内外来求治的肝肿瘤病人越来越多,五十个床位的肝胆外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吴孟超请求总后勤部洪学智部长支持盖一座“康宾楼”。1986年年底,“康宾楼”建成并投入使用,肝胆外科的床位增加到两百张。

53.洪部长感到这小个子医生不简单,让吴孟超出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负责管科研。吴孟超在医院门口找到一个破仓库,将肝胆外科的实验室搬到这里。

54.1986年,山东青年丛文铭考上吴孟超的博士研究生。吴孟超看他是“一块搞研究的料”,让他进实验室,在早期肝癌诊断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肝癌的病理学。

55.几年来,丛文铭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肝胆系统肿瘤的分类方法,极大丰富了人类对肝胆肿瘤的认识。后来,临床手术参考丛文铭的意见,先后做了六十多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手术,没有一个病人术后复发。

56.1988年,在中德医学协会第三届年会秘书处,吴孟超发现了认真仔细、不辞辛苦的王红阳。她三十六岁,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在长征医院工作十年。吴孟超推荐她去德国留学。王红阳说她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1

57.在攻克肝癌这局大棋上,王红阳是吴孟超放到德国的一枚棋子。王红阳去德国的第二年,吴孟超又把郭亚军派到美国。

58.1990年,外国同行来医院参观,开始兴奋得像是发现了宝藏,但看到病房和实验室,却毫不掩饰地说“很失望”。吴孟超向学校党委报告:拟建一所融科研和临床于一体的肝胆专科医院和研究所。

59.经过艰苦的努力,1993年4月,两栋银白色的大楼拔地而起。吴孟超亲自担任院长和所长,时任国家主席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题写了院名和所名。

60.敲铣去美国领奖,顺道看望已到回国期限的郭亚军。郭亚军放不下正进行的肝癌免疫治疗研究。吴孟超灵光一现,双手握拳说:“两边都有实验室,你在中间把它们穿起来。”郭亚军兴奋地称其为“哑铃模式”。

61.郭亚军之后在肝癌免疫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1994年2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的论文,专家称赞这项成果“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是“当今最有前途和实用价值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

62.三年后,郭亚军在肿瘤疫苗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同时利用该项成果进行的肿瘤疫苗研发已在中、美、德、英、法等国家展开。

63.1996年,中德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成立,王红阳成了中德合作的使者。2005年,王红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已申报了八项国家专利、一项国际专利。吴孟超和恩师裘法祖、学生王红阳都成为院士,传为佳话。

64.2006年,吴孟超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联合七个院士给总理上书,建议成立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走“集成式研究”的道路。2010年,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在上海嘉定破土动工,这是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防治中心。

65.2011年5月,为褒奖吴孟超的贡献,弘扬他的科学精神,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66.2012年2月,吴孟超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说:“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上一篇:浅析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核电DCS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