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筹资方式选择

时间:2022-09-08 10:26:53

零售企业筹资方式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以百货商店,物资公司为代表的国资商业零售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政府的资金调拨,或者通过国有银行的贷款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来源。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零售企业把在一级市场发行流通股或者二级市场增发股票作为筹资的主要途径。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也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零售企业海外上市,也成为业内的一种新的潮流。我国零售业全面走向对外开放后,国外的一些零售巨头为了抢先占领我国的零售市场,通过兼并收购或者风险投资的方式,成为国内的某些零售企业的股东,向其提供资金,也助其完成融资工作。综观我国的零售企业的发展,各零售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当然也有一些零售企业由于选择了不合理的筹资途径,反而桎梏了自身的发展。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以王府井、天津劝业为代表的以往的国资百货商店借机完成了股份改革,此类企业能够相对容易地赢得国有银行的信任,获得贷款,此类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筹资渠道,就在于国内的证券市场增发股票与银行贷款。

近些年,我国商业零售业异军突起,民营零售企业由于缺乏政府背景,相对于那些具有国资背景的零售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证券融资,或者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金。

在国内证券市场能够为民营零售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途径之前,作为国内家电零售业的领导角色,国美电器将其筹资的目光落在了相对发达的国外金融市场。2004年6月,国美电器通过借壳中国鹏润,在香港证券市场完成了融资工作,共筹集资金88亿元,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帮助其巩固了国内家电零售老大的地位。

与国美不同的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苏宁电器,在寻求融资途径的时候,却立足国内证券市场。当然,国美在寻求海外上市前,也曾考虑过在国内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先是尝试收购“宁城老窖”,买壳上市,无疾而终,后又顾虑国内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融资长达至少九个月的对其财务状况的重重审查,最终还是放弃了国内金融市场。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在香港证券市场完成借壳上市工作前二个月,苏宁电器的IPO申请获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成为我国首批IPO上市的中小企业。上市以来,该股票始终保持较高价格,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股票的第一高价,对其市场形象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是通过证券融资,我国的家电零售两大巨头国美与苏宁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相较起他们各自的选择,我们可以发现,从上市初期来看,国美占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二者上市的目标就是为公司的发展筹措大量的资金,在这方面,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外证券市场可以为国内的优质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从筹资数来看,国美在香港证券市场借壳上市筹资88亿人民币,而苏宁,尽管上市当天32.70元的收盘价较其16.33元的发行价涨了100%,但其筹资总额仅为3.95亿元,远低于国美。即使是相较于与苏宁净资产大致相当的北京物美在香港IPO上市所筹集到的6亿港元的筹资额,苏宁在国内证券市场的筹资水平仍然相对偏低。正是由于海外上市巨大的筹资额度,才使得众多国内零售企业在筹措资金时,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海外证券市场。

把国美从国内证券市场驱赶到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上市资格的严格要求与繁琐流程,而借壳上市又难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壳资源,相对而言,海外上市的手续更为简单,尤其国美是通过买壳上市,直接收购香港证券市场的现有的上市公司,完成上市工作的,这样其操作流程就更为简单了。从开始筹划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到最终完成IPO,苏宁总共花了五年时间,才使自身符合国内上市的各种资格要求,并完成相关手续,从而获得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通过。即使这样,其最终也只能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没能实现主板上市的初始目标。即使同在国内的证券市场上,国内的另一大家电零售巨头―借壳郑百文的山东三联的上市历程也较IPO上市的苏宁简便很多。

但是从长远来看,国内上市的苏宁可能会比国美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赖,从而使公司获得长远的资金来源。由于海外上市,当地投资者很难获得该上市公司的直接信息,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总体认识都会偏于保守,那么其股价的定位,以及以后的发展可能难以令人满意。而在国内上市,国内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可以拥有相对丰富的信息来源,也可以对其发展具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对其发展潜力的认识也相对较深,只要该上市公司发展状况良好,就可以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进一步增资扩容就相对容易进行。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借近年我国证券市场火爆行情之东风,苏宁的发展受到众多的投资者的认可,其股票在证券市场不断得到追捧。2007年1月,苏宁的市值已经突破500亿大关,超越了美国第二家电连锁巨头Circuitcity,其董事长张近东的身价已经超越上市初期远在其之上的国美黄光裕,这也证明了当初苏宁选择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明智。

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一直是众多跨国零售巨头市场开拓的重要目标。一些主要的跨国零售企业早早就进入我国,抢占市场的战略要地,1995年,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进入中国,同一年,麦德隆与上海锦江合作进入上海市场,1996年,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通过与深圳万佳合作在深圳建起了在华首家山姆店。其后,易初莲花、欧尚、百安居、7-11、宜家等跨国零售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底,我国对外国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后,一些后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零售商为了不被其竞争对手抛于身后,选择对华现有的一些区域性的零售企业进行股权收购与兼并工作,从而节约其市场开拓的时间。2004年,港资的华润集团将在江浙地区具有较强影响的苏果超市收归旗下;2006年1月,国际知名大投行摩根斯坦利与永乐电器达成对赌协议,收购其3.63亿股股份;2006年5月,全球最大家电连锁企业百思买与中国第四大的家电连锁商五星电器达成收购协议……跨国零售企业对民族零售企业的收购,一方面帮那些迟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零售巨头扩大了在我国的市场影响,加速其业务扩张,另一方面可视为本国的零售企业的融资行为,他们通过出售部分或者全部自身的股份,获得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融资,往往会使本企业的控股权落入外资公司之手,民族零售企业固然获得了促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外资零售企业所带来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管理人才,但是股份他落,也限制了公司所有者长期的利益分成,因此对于民族零售企业而言,这往往是其产业转型时所不得已而采取的融资策略。

我国的零售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零售企业通过广开资金门道,获得大量融资,从而用于市场开拓与改革自身运营,无论是银行贷款,国内或者国外上市,还是股权转让,各种融资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民族零售企业应该根据其自身经营状况选择真正合适自己的融资途径,以保证自身的持久发展。

上一篇:合同不完整,难辨权利主体真面目 下一篇:远离“打折”保持品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