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的应用让数学课神采飞扬

时间:2022-09-08 06:36:08

多媒体的应用让数学课神采飞扬

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获取的信息量多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有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神采飞扬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讲“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只羊被一根绳子拴着在草地上吃草,问同学们羊能吃掉至少多大面积的草呢?演示羊在草地上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吃掉的草的面积就是要求出圆的面积,引出课题。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画面使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老师还用多媒体展示,分的小扇形越多,圆的面积越接近长方形,学生找到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形象直观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以它独有的魅力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直观,以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巧妙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为学生架设了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以提高。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做一条线段,线段两头边闪烁边向中间靠拢,直到相遇。或者在一条线段上设计两辆动画小车从两头相向而行直到相遇。这种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清楚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相遇”,既直观、清楚,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多样设计,使课堂神采飞扬

练习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利用信息技术编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为主动。特别是通过设计一些带娱乐性的练习,像“投篮比赛”“帮小动物找家”“星球探险”“小蝌蚪找妈妈”等,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如,在学习了“分数加减法”后,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许多“智慧花”。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朵花,每朵花都能进入一个习题,当学生做对时,就会跳出大家的朋友淘气,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反之,淘气就会说:“别灰心,再试试。”学生们为了争得淘气的夸奖,都积极动脑,认真计算。当计算正确,得到夸奖后,他们会兴奋不已,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练习环节的设计五彩纷呈,符合小学生喜欢游戏、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使我们的课堂神采飞扬。

四、网络资源――教育的沃土

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改变。因此,适合的信息背景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客观前提。只有在足够的信息背景下,学生才有选择、加工的空间;只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信息,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尝试通过互联网这个知识信息库,运用小学生能够掌握的网页浏览与上传下载技术,改变信息来源,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真实感的素材,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成功地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可能。如统计图的教学、百分数的教学,我们让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不但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进一步理解数学从生活中来,而且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审视自己,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发展者,坚定学好数学的决心。

另外,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例如:布置学生制作电脑小报、绘制电脑图案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果说数学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形式,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数学课堂神采飞扬。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邀游!

(作者单位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信息化探索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