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时间:2022-09-08 12:27:45

如何把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言为心声”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心中的想法、认识、态度和情感的。当然,诗歌也不例外,诗歌就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对于诗词中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也是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如何较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呢?我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大家切磋。

一、仔细观赏,品味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形象、客观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常常作为后一两句抒发感情的基础。由景物的形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看看诗中的景物: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的素练;竹林里传来一阵洗衣归来的女子的欢声笑语……诗人极力通过这些景物渲染一幅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自然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咏物诗要托物言志,诗人写物常常就是抒写自己的情怀和节操的。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言浅而意深。一首首的诗歌,一个个的物象,诗人无不寄托自己的情怀和品性节操。

诗还会塑造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诗人刻画了大雪之中,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他在寒冷的环境中,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如果我们细心琢磨则不难发现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二、研读手法,揣摩作用

诗人把思想情感寄托在所描写的形象中,那么就涉及形象的描写,自然也就涉及怎样描写,为何如此描写等问题。而要把握诗人的感情,常常只要我们仔细揣摩作者描写形象时采用手法的作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主要是为抒情。写景自然也就涉及写作手法,而作者在运用这种手法时就有其特殊作用,这种作用常常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之景,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仔细思考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手法。那么诗人为何要用这种手法?稍加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诗人的情感也就明确,他就是为了通过两相对比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深深的历史感悟。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入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以,一首好的咏物诗,只要我们认真揣摩诗歌的手法,诗人情感就会自然表露。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二句和第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以及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其实只要我们想想诗人这样写石灰的用意,就自可理解这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

又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采用用典手法,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三、揣摩题注,把握情感

诗歌是最简练的文学语言,却“言简意赅”,所以诗歌中往往没有多余的语言,这时题目和注解常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仔细揣摩诗歌的题(题目)和注(“注”常常是诗歌后面的注释)对于把握诗人情感是很重要的。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聪明的学生一看诗题,再多点疑问和思考,主题情感或许就可明白一二。“乌衣巷”在南京,晋朝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这样一想自然明白“乌衣巷”原本应是繁华之地,此首诗自是怀古诗,怀古诗常常是登临古迹抒发感慨的。到底是何种感慨?结合诗句自然知晓:通过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自然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还有李好古《谒金门》:“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于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这首诗,我们细读之后联系注解想想:是谁在边塞辛劳征战,又是谁在玉楼中歌舞作乐,自然就可知道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一方面是戍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一哭一乐形成鲜明对照,自是表达了作者渴望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如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后面注解:“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由此注解就可推断诗人要抒发的多是被贬的孤寂和失意后的苦闷心情。

诗歌要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把握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同学们的得分普遍较低。但是只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能够深入分析诗歌中具体的形象特点,揣摩手法,研读题注,全面整体地关注诗歌的各个方面,领悟诗歌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会有章可循。

上一篇:发挥情感因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下一篇:增强口语交际互动性的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