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激发

时间:2022-09-07 08:51:00

体育学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激发

体育学困生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且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心理、生理、环境、行为习惯等均可成为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从心理方面来讲,学生因各种原因产生的自卑、厌烦与恐惧的心理,加上总有一些学生先天身体素质不好,体型太胖或太瘦、协调性和力量等较差,造成不喜欢体育锻炼或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成为所谓的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厌学,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由于动机是内在动力,它在学困生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起着定向、引导、维持与强化作用。对于众多的体育学困生而言,体育水平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那如何有效地激发体育学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呢?

一、利用师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体育学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情感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尤其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困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因素,师生关系所具有的情感基础是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互动过程。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是在认知体育本质时对学习行为起制约作用的一种内心体验,常常表现为对体育运动或者体育锻炼的好恶倾向和心理感受。因为积极的情感犹如催化剂,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融、合作的师生关系正是教学互动的基础条件。当师生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时,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宗旨:第一,公开、坦诚、相互信任;第二,相互关怀、尊重;第三,相互依赖;第四,允许分离,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其独特性、创造性和个体性;第五,需要相互满足。因此将师生共同置身于尊重、理解、友好、关爱的班级心理场之中,师生更易于相互激励、默契配合,从而激发学困生的情感,促进其积极情感的发展。如有位学生,生性好动,喜欢体育,但体育成绩却较差,连基本测试都未能通过,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根据他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帮助我管理体育器材,闲暇之余与他聊聊体育技巧等方面的话题,不断提高其领悟力,一学期下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利用教学目标的期望驱动,引发体育学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学习者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达到目标有可能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吻合,稍加努力就能获得知识,才会兴趣倍增。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学困生的观点或建议,让他们明确自己要奋斗的目标,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才具有科学性和易操作性,才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参与动力。例如,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困生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达到怎样的目标,能使学困生置身于情绪高昂、兴趣浓厚的最佳的心理状态,撞击学困生心灵深处的火花,这样学困生既学得轻松又易达成目标,并在心理上获得成功后的满足感,学困生由此表现出强烈的目标达成欲望。观察学习实验创立者班杜拉曾给挑战性任务下了明确的定义,即在有一定困难的前提下,但经个人努力能够解决的任务,也就是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去应付低水平目标,反而不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基于此认识,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会充分考虑学困生将要达成的目标,并有意识地将目标进行拆分,利用体育课活动时间,将低层次目标预先教给学困生,以保证体育课上全班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促使班级体育成绩的全面提升。

三、利用体育学科的内在魅力,激发体育学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追求美、弘扬美的活动,因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感受到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是美好和愉悦的过程,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发自内心地喜爱体育,并立志终身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体育学困生往往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而在体育上一无所长的学生,则往往在生活和学习的其他方面会表现出意志相对薄弱、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困生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给他们讲清楚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采用激励方法提高其主动参与和自主练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原来有部分学生总是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害怕参与体育活动,对其他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是持观望态度,自己却不敢尝试。于是我就把枯燥的“达标式”练习变为游戏方式,谁能完成规定动作就现场表扬,不能完成的也不要紧。只要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就立即加以肯定,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喜悦,收获到成功的经验,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体育的美好。再如,我还时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作分解,让学生观看竞技体育中的一些优美动作瞬间,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鉴赏艺术美与力量美,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美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和欣赏、创造美的能力。

四、利用体育学困生自我实现的心理渴求,增强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抓住学困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倾向,注重研究学困生的心理渴求及其规律。例如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一般也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发展的特点。例如刚开始上体育课时,大部分学困生对体育都有着较浓厚的兴趣,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就会有学困生兴趣开始降低了。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初始往往缘于好奇,而这仅仅是低层次的兴趣,这种兴趣是有随意性的,既不稳定也不持久。倘若学生的兴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就会形成看热闹的心理。为了促进学困生的兴趣水平向高层次发展,我在教学中就适时结合他们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引导他们从不喜欢到能逐渐参与,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益处,体验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如在练习投掷实心球这一较为困难的项目时,学困生如果做不到位,我就站在旁边仔细观察:是站位不对,目标不明,出手动作不正确还是力量不够。经过思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困生尽快掌握要领,感受成功。如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困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困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心理渴求。

总之,在学困生体育学习活动中,动机激发十分必要,但外部动机激发与内部动机激发的作用却有所不同。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一旦情境消失,人的心理感应力也随之消退。如果要持久地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就必须激发学困生的内在动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于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到师生互动的教学中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2]王金丽. 优、差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7(4).

上一篇:“有问题”的教学让地理课更精彩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