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模式探微

时间:2022-09-06 07:57:08

生本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模式探微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在价值观上主张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主张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主张全面依靠学生。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儿童生命的提升,而儿童生命的提升最终是依靠其生命本身。他主张把可以交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托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

而教学模式则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活动所建立起来的教学基本结构。笔者试着以本文来探讨生本教育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 前置学习,以学定教

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相对于传统的预习,前置性学习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会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而教师通过前置性学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探究奠定基础,即所谓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此处的学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如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存在疑难的地方,即学生“想学”的;其二是从年段要求,单元、文本的目标这个层面来看,是学生“该学”的。教师在正式教学新课之前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在了解全班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去决定当节课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教”。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跳过去,对于部分学生还有困难的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在小组内互助解决。这其实就是“生本教育”所提倡的“不教而教”。

前置性学习的内容是多元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具体文本、年段目标、学生实际等来确定。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和以学定教的角度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 一些较为简单浅显的,学生必须掌握同时又具备掌握的能力和条件的内容;2. 学生自主学习中感到疑难的方面。

以苏教版《开天辟地》一文为例,前置性学习可以这样设计:

1. 圈画出文中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课文,做到不添、不漏、不颠、不错、不破。请注意“辟”“顷”字的读音。

2. 利用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冉冉上升 巍峨 雷霆 纵横交错 甘霖

皎洁明媚

3. 标注小节,思考课文中的哪个小节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仔细阅读这个小节,尝试给课文划分段落,说说段意。

4. 写出你已经阅读过的神话故事的名字。

5. 提出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

以上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前进行检查,查漏补缺,重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懂的问题,以利于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流程,以学定教。

本课中学生不懂的问题重点是两个方面: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为什么要化生万物?

二、 删繁就简,集中探究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总是“以己为本”,不顾学情,视学生为零起步,以自己的教学预设为纲。课堂上呈现的往往是教师开一言堂,优生唱主角,多数当观众,一部分人兴致高涨,大部分学生兴味索然,整个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是虚假繁荣,高耗低效。

诚如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所言:“教育的要义,最终不是着眼于教师们自己如何变得聪明,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聪明变得智慧。”而这也是现代教育最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受到限制;我们关于教学的设计,也就多是着眼于教师,而不是着眼于学生。例如,我们的班级组织、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的评价往往是以教师好教为目标而设计的。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我们是“学习引导者”,教师必须准确掌握年段特点,对“例子”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处理,把握哪些是教师必须讲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学生的疑难在哪里,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必须掌握的是什么,要大胆舍弃,为学生能力的形成留出足够的时间。

所以,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从“以师为本”走向“以生为本”需要我们删繁就简,尊重学生,把握学情,抓住重点,集中探究。

仍以《开天辟地》一文的学习为例。

1. 在理清文本层次的基础上,围绕第一个疑问,让学生默读课文1—2小节,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课文第一节中的“混沌一片”及第二节中的“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可以体会到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此,学生的探究只能停留在内容分析上,缺乏对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和深入品味,此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2—5自然段,勾画出开天辟地的句子,看看是怎么开天辟地的?(凿分天地、顶天立地)

3. 默读第二节,勾划凿分天地过程中的动词,紧扣重点词语品读,你从这些动词的描写中能体会到什么?

(神力惊人、过程艰难、决心坚定)

4. 默读3—4节,思考:为了不让天地合拢,是怎么做的?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通过“万八千年”“像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等体会创造美好世界的决心,付出的心血)

这样通过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感悟,从学生感兴趣的较为浅层的问题探究,深入到对语言文字的咀嚼,逐步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三、 当堂巩固,动静相宜

语文作业是学生学习语文,巩固、反馈学习效果,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学生语文作业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三个方面:课文中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如生字词、语文知识等;当篇课文的理解巩固;与学习课文有一定联系的短文阅读、小练笔等。从时间上看,学生的语文作业主要是课后完成。

教师为什么不将学生的语文作业放在课内处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模式形成的习惯,大量的语文作业都是在课外完成。语文教参给老师的教学时间建议,也没有将学生的作业时间考虑在内。

2. 语文教学涉及到文本解读,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间难以控制,挤占了学生作业的时间。

3. 学生的语文作业,特别是关于文本阅读理解的作业,需要通过书面语言来完成。我们知道书面语言和课堂上对话的口头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口语也叫口头语,是口头上交际的语言。一般来说它比书面语言灵活简短,理解时对语境的依赖比较强,但不如书面严谨。书面语也叫做“笔语”“书面语”,是书面上交际使用的语言,是文字产生后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比口语精确严谨,利于规范。口头语和书面语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前者是后者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两者又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共同存在,共同发展。通过书面语言完成作业的时候,为了达到表达的精确、严谨、规范,学生往往需要思维的参与,会耗费大量时间,教师为了当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会把作业放置在课内。

虽然语文作业在课内处理面临着耗时多的问题,但同时又有着非常多的益处。

1.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及时巩固、掌握当堂课的学习内容,避免遗忘。

2. 当堂处理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可以及时调整补缺,进行针对性辅导。

3. 语文课作业如果节节都在课内处理,可以减轻集中完成给学生带来的作业负担。

4. 学生课后的时间可以节省出来用于拓展延伸,便于实现大语文教育。

因为作业在课内完成,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作业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1) 作业的内容一定要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2) 学生的作业时间一定要有充分的保证,要让大多数学生能接近完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葛塘中心小学】

上一篇:语文“活动体验”式教学探微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