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03 11:22:05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篇1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教师必须要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这一点我校的教师做得比较好,因为通过学习教材教法等,老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撰各年级的《有效作业》,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发展了老师的能力。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篇2

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效率 教师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主体。生本教育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小组合作是生本教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的教育价值是无须质疑的,因为我们需要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会与他人合作的人。下面是我在实施生本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的一些收获和思考。

一、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是学生的一种需求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合作的需要,这样的合作才可以真正意义上达到高效。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需要选择恰当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呢?一般情况下是指当个人的力量无法胜任的时候,还有就是内容本身是教学中重要的部分。个人的力量无法胜任的情况既包括比较复杂、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也包括小组成员可以从不同角度共同思考、讨论解决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叙述的:“在我的班级中,没有人能够独立应付所有的学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常有的事,于是,相互请教便成了家常便饭,大家在相互请教中成了好朋友。在遇到较多难题时,光是一个人独立思考,时间是不够用的,我们几个常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每人解决几题,然后告诉其他同学。我觉得这种方式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使我了解了不少其他同学的新颖思路,正是在这样一个融洽的环境中,我们的成绩才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科书教活,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

三、加强合作小组建设

学生是教育的发生处和最终落脚点,是教育依靠的坚强后盾。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如班主任宣传,任课老师引导,使“小组合作”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方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1.通过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学校、班级)、说理引导,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使“小组合作”为学生所接受,唤起学生自我意识。

2.组织学生讨论,充分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具有语言的、思维的、学习和创造的本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充分明确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如何调整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最终实现生命提升和发展。

四、小组合作前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在小组合作前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是重要的,为此,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呈现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合作的步骤、合作的分工、合作中需要记录的数据、合作的时间等,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教师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对论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每个人如何分工合作等。

五、开展“合作竞争式”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促使人回归人的自然教育。生本教育体系是一种为学生设计,以学生好学、乐学为根本出发点的体系,它认为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的学生,通常在竞争中才会有动力,思维才活跃,脑子才会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以小组比赛的形式上课,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开展“合作竞争式”教学。每一节课上,不管是读书还是回答问题,学生每完成一项,教师都给相应小组奖励等级;课后,哪个小组等级高,哪个小组就是优胜组。

六、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体现在:认真倾听小组中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和不同学生的思考状况;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观察学生中捕捉资源,保证全班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名义表达小组的成果,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组织不同小组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全班学生学会从别的小组发言中获益;对小组合作和交流的结果给予总结,明晰重要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反思。

总之,生本教育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充满激情和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地将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行为习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逐渐养成,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宏.高效学习方法全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教育 心理学 人性观 发展趋势

一、当前社会中人的本性探析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在远古时代产生意识之初,人们就开始以自己为认识社会、自然以及一切生物的对象,人们将自己定身为凌驾一切生物之上的物种,并将自己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因此,自从人类开始具有意识之后,每个人都便注定具有自己独有的人性特点。儒家代表人物孟轲主张“人性善”,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而在其日后的生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不同,而导致了人们逐渐发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从而使得社会中的每个人的人性都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相信人性本恶,其主要代表就是我国的荀况的性恶论。荀况认为,人一旦出生,就欠了上辈子的债,这辈子将用一生去弥补上世自己所犯的一切过错,因此,人的一生就应该用来做善事。除此之外,还有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杨雄的性善恶相混论、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等等。但是无论哪种认识,都是从侧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中,进一步探讨人性的问题,就成了目前各个国家相关人士所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教育心理学:要想在本质上彻底弄清“人性”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彻底的弄清“人性”与“人的本质”到底存在哪些不同,二者虽然有着一些相关性,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区别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不同主要在于“人性” 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 不涉及其他的“类”。人具有的特性其他“类”可能也具,有而“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特征,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础,它必须涉及其他“类”,只在能和其他“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才能称得上是“人的本质”。

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分类探析

1.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派人性观分析

在1950年之前,行为主义思想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心理学相关人士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行为主义思想中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一生都具备一定的倾向性,周围环境与自身行为的发展都对将来这个人的发展与人性塑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自身表现出来的生物进化论与物种衍生发展不仅了人类的意识,还使得行为主义变得越发缺少现实意义。虽说行为主义不是完全的人性的正确反映,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与人性塑造的。

在整个行为主义的发展中,我们不能完全说行为主义是反人性的,但是它也具有非人性的一面。这是由于在当时的行为主义中,把动物学习行为与其他方面的各种行为研究,应用到了人类的人性研究中,这种片面性的研究迁徙不仅忽视了人为的潜在意识影响,还忽视了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等等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行为主义学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中认知派的人性观分析

作为整个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派,其主导思想是诞生在行为主义将动物试验应用到人类身上并且严重忽视了人类社会心理与众多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形成的,因而该学派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活动都是人类理性的行为,是有尊严的,不能单纯的将动物的思想行为实验应用到人类的人性分析中。认知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人性认识从长期的行为主义认知的束缚中拯救出来,带给了人们新的研究希望。

从认知派的人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所有人为活动以及社会活动都是人类理性的活动,都是合理的,即使有些人可能当时做出了非理性与非合理性的行为,都可以追源溯根的,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而单纯的将动物的行为主义应用到人类行为主义中,不但会使得人类的尊严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与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整体性科学研究。除此之外,认知学派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是没有“主体间性”的,这种主体间性主要就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与社会交往的一个过程。认知学派这种孤独不完整的人性观分析,使得它在未来的发展中,遭到了人本主义的攻击与反对。

3.教育心理学中人本学派人性观分析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主要的思想研究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讲究万事均以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为主,主张教育心理学在研究人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为活动的特点,并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人性观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研究人类的活动经验、价值以及各种人类精神文明。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人性观思想的提出,使得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产生了各个方面的强烈反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心理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即人的情感、勇气、自尊、自信等方面。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顺利提出不仅使得教育心理学的所有研究回归到对人类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活动,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再加上,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儿童天然性本质的重视,更加使得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人性观点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然而,人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虽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由于其自身过分强调人类以及个人存在的价值,使得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易走入极端――不加反省地将个人主义的全部当成了人类声明的全部,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由于过于注重发展自身的价值,而失去了“自我”与社会必然的真实联系,使得人的生命“ 本真” 完整地显露。

三、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的取向探析

1.教育心理学在进行人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整体性,让人真正“成为人”

我们从上面教育心理学的各类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时代或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工作与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性观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一个国家教育工作者能够足够重视发展国民的智慧、身体以及道德,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性的发展,不仅能够最大程度提高自身国家的国民力量,还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市场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发展。然而,在当前的个别民族教育中的一些学校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人的某一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导致在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缺陷,使自身的人性观发生了偏离。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进行人为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整体性,让学生在知识、科技以及技术得以最大发展的同时,其自身的精神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从而在本质上使学生都具有一个特有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整体,使得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具备更完善的人性观。真正的教育活动应让人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被分解的零件, 让人感受到存在的价值,能够正确的自我认识, 真正“ 成为人” 。

2.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人性观的过程中要使广大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观与特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的教育过程,不仅要最大程度符合教育的本质,还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一个特定的教育模式,从而在本质上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让其在社会中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社会活动与社会交际能力,从而在本质上提升人与自然的“法律”。另外,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工作也要逐渐适应“自然教育” 工作,即遵循人作为自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进行积极的适应, 发展人的天性与身心,并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在人类生活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还要积极面对人生,真正在现实的活动中学习人与人的交际经验,从而使得自己的身心都能够得以最大程度地发展。

3.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要求人们必须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本质

一个真正健康、现实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都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具备更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此类人群不但具备良好的心智能力,还具有一个相对健康的人格特征。但是由于每一个人所能够接受的教育与日常生活均是不同的,使得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个体,虽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其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缺陷,这种缺陷不仅使得这类人群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还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其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当前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回自己”,只有这样不断发展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还要充分探索与调动受教育者的心理积极性,发现受教育者具有的潜能, 确定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 为现实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四、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发展方向探析

教育心理学工作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其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学理论,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社会思想潮流、经济以及科技知识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一些主流教育心理学家也逐渐发现,在各个高校以及其他部门顺利开展教育心理学工作,不仅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顺利提升学生以及各方面人才的心理健康,还能让其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性观,使其能够向着更为健康的人生发展。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还呈现出以下基本趋势:理论观点的多元融合;研究设计的质量结合;研究情景的生态化;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了解以上趋势,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不仅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还可以充分调动出一个人心理内在的潜在的自我心理,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一个人的人性观。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而言,其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研究整个人群的分类,它是信息的加工者,不但能够最大程度探索与培养一类人群的“人性”,还能使人的肉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惠. 时代背景:理解主体性教育的一把钥匙[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

[2]赵 艳. 论主体性教育的时代性[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08) .

[3]窦 坤,刘新科. 人性假设与教育理论建构[J]. 宁夏社会科学, 2010(02) .

[4]韩栋娟. 人性关怀与学生的个性发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7) .

[5]霍海洪. 主体教育理论:现实挑战与因应之道[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 .

[6]施吉峰. 化学学科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5) .

[7]寇琼洁,张全友. 以人为本,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反思[J]. 教学与管理, 2011(33) .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篇5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究作为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及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到目前还未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目前重要的是,对于在学术界中争议较大的理论观点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确定思路并达成共识。并且,本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进行了新的总结。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指的是个体对于周边环境中的客观事物的意义在总体上的评价。价值观既体现为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最终统一为价值目标,又体现为价值准则与价值尺度,最终统一为价值规范与判断。而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整体。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内容,并扎根于整个社会的内在。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基本标准和规范,引导整体社会成员进行价值选择、认知以及价值判断。它符合社会中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整体社会中的主流价值[1]。

价值观教育包含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更具体,更具有实践性。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来说,一个社会的主要性质一定会表现在其核心价值观当中。核心价值观还是一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精神物质关系在理论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应更加具体,它需要跟社会性质相符,对是非准则有确定的评判体现,以促进接受教育的个体的价值观跟社会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的一致。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说,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等等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其中表现了整体社会对于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等领域最根本,最基础的要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来说,它不但对于受教育的个体应拥有怎样的价值观,更对于受教育的个体给予指引,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主动追求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实践的个体,以达到使受教育的个体对于其物质、精神世界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与社会活动的本质即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为社会服务并保持社会稳定的价值,也可以满足个体对于生存发展的需求,具有帮助个人进行全面发展的价值。这两种价值可以有机结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是根本性的目的性价值。思政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思政教育为社会进行服务价值是在教育的进程之中体现的。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一种培育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是思想。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思政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所蕴含的一定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人的“思想”的塑造、构建是其工作的重点。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即是把整体社会对于个体需要具有的思想品德转变成为受教育的个体的思维模式,并帮助受教育的个体养成与整体社会对于个人所要求的品德相符的个人道德体系。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在理论、观念上的集中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具备历史性,并在其中带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政教育恰恰是以价值引导的方式,更为精确的说法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树立以及培养的方式,来促进收教育的对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认知以及价值判断,从而达到实现将整体社会对于个体需要具有的思想转变成为受教育的对象的知行合一的目的[2]。

三是政治。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阶级的概念必然存在,这就使得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一定包含了“政治”的因素,并且会以特定的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表现出来。思政教育的目标、方向与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的,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与工作重点与国家、社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政治”的因素使得思政教育在精神生产的活动中规定了自身的范围,并且跟其他精神生产的活动有所区别。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对应的思想品德与行为模式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品德”作为出发,通常以对于个体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政治观等等方面进行引导、树立以及培养的方式,调和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促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价值观教育即是将以上三点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归属与自身定位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它不仅可以涵盖人类社会中出现过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余的精神生产、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区分,又可以将处于不同年代的各个政党以及不同的国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分类、区分。这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所蕴含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的基础。

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有力的阐释力

第一,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现代话语的表述方式,它用于解释现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自然合适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可以指引我们重新理解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对于我们如何认识理解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理论、观点的提出,继而被广泛地认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虽然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并没有明确出现类似“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但在古代的社会中,却存在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这一客观事实。具体的分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会是毫无征兆的突然浮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既然是人们的认识发展带来的结果,那么它的产生与确认必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在人类以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然存在了许久。它并非是社会主义社会独有的,也并非是新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在人类历史中的各种阶级社会的一切发展阶段中所普遍存在的,并在不同形态的国家、社会都客观存在。当然,在不同的国家、社会以及历史阶段中,核心价值观不会完全相同,而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用,包括具体内容与方式方法等也均有所不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进行阐释。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进行实践活动的初始,它承担着传播、教授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起源于社会需要对于教育对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现代的观点回顾过去,人类历史中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突显出来的都是其工具性的一面。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无视了受教育的个体的需求,把整个社会的要求强行置于个体的需求之上,使得社会与个体间的矛盾愈发突显,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然而,并不可以就此将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的成分一并忽视。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之所以会产生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需要。单独的人是无法离开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在一定的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为得到用以生存、发展的空间、资源以及各种权利等等,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遵守一定的价值规范以及价值准则,使得自我的价值观与整体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协调。在这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

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有效的现实性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仅具备有效的现实性,又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定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任务,从而得以坚定地朝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前进,为受教育的对象给予指引,帮助他们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并可以做到主动遵循社会价值准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确定高尚的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最集中表现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助于加快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进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持社会稳定、调和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等工具性的功能。然而若是把关注的重心仅限于工具性的价值,就会忘记它的人文性的价值,并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的个体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最终仅仅成为一种严格生硬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个体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其并非需要将一条条规范与准则转变为死板的教案,然后以外在的强制方式进行教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每个人的真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以持续不断地发现受教育的对象自身的潜能与需要,从而内化核心价值观。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价值本位;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随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其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也随之转型。转型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三个基本层面。培养目标是基础,课程体系是核心,教学实施是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课程,“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1]课程体现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内容来培养人,是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灵魂,是学生发展的跑道。教学实施是课程落地的关键,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

一、价值本位与能力本位是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追求

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解决价值取向问题。确定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是构建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基础。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追求价值本位。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2]教育是人的权利,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强调教育是促进人的本体发展。教育受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同时教育服务政治与经济,但教育与人具有密切联系,教育是人的权利,只有得到发展,人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国家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3]但是,教育的本质更要向追求“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只有学生本体充分发展了,才可能更好地生存。应用型大学本科专业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为之服务的同时,应更加追求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追求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问题,就是使学生具备获得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教育的人文情怀,具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使教育成为学生生命“诗意的栖居”,通过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他们的未来带来持久的价值感、幸福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有力量。因此,具有教师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是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应适应学生本体发展,有利于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强烈的教师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体验。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追求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追求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但是,教育也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为经济社会服务,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只有学生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为经济社会服务,具备行业、岗位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生存并发展自己,才可能获得持久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因此,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顺利入职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同时获得持久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二、以“学”为中心是构建价值本位与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论基础

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以“教”为中心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以“学”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回归,其核心就是“以学定教”,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灵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它具体包括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中心等。以“学”为中心首先是以“学习”为中心,就是以学习质量为中心。教学质量主要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学术质量、管理质量等,其中学习质量是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其他质量服务于学习质量。以“学”为中心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知识爆炸性增长和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师和书本”是学生知识主要来源的格局正在改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必然受到这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刻影响。有60%左右的学生被动学习,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很大一部分学生课内学习投入多,课外投入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与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有关;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率很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分得太细,过于注重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共性教育,[4]轻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学习的自由。以“学”为中心,就是课程设置要扩大学生学习自由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以适切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现代学习方式需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所谓学习,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5]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6]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7]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8]当前的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主要关注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已经逐步替代传统的以接受知识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何时学、何地学、如何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便于学生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指有学习者有意识的、结构化的、没有固定场所的非学历或资格学习;非正式学习指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无意识的、偶然的、随机的非结构化的非学历或资格学习;正规学习指学习者在教育机构有意识的、结构化的学历或资格学习。对非正式学习的不同的描述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情境性、模糊性、社会性、非组织性等。非正式学习可以从地点、关系、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描述。也有学者认为,非正式学习的特点是个性化、社会性、随机性、多样性、知识来源多元化,强调共享与协作等等。[9]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作为正规学习的重要补充,它们的作用和意义更加凸显。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是“有价值的学习”,应获得重视。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应既有利于学生的正规学习,也有利于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应便于学生的混合学习。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多元混合与系统化的学习方式。柯蒂斯•邦克把混合学习界定为“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10]混合学习需要对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人、技术、环境、方法等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教育信息化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慕课、微课、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进入混合学习领域。混合学习实施的关键在于实现各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目前,国内在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进程的混合、学习空间的混合,在新技术的应用、新模式的运用、新产品的研发、新环境的适应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混合学习既强调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混合学习将会越来越多地得到推广应用,会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应便于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方式。深度学习具有五个特征:注重批判理解、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提倡主动终身。[12]深度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保存,更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任务和情境中,其本质就是知识的迁移。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应便于学生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同问题解决学习、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探究学习具有一系列的策略,涉及到学习者需求、自主学习的态度、探究学习能力、智能导师系统等要素。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设计中的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方案、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形成结论、评价与反思、合作与交流等能力。智能导师系统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不需要人为介入,自动为学生提供直接的个性化指导或反馈的智能型探究学习计算机系统。教学方式始终随着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变革。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混合教学等随着新的学习方式变革应运而生。这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范式是构建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有效方法

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重构能力导向的教师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迫在眉睫。构建能力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需要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用多样;精选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整合课程内容,避免内容重复;开发课程资源,加强教材建设。能力导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具有一定的范式。能力导向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范式是由目标逆向分析设置课程的一种方式。即社会需求分析、确定培养目标与规格、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源于发现人才市场需求、学生成长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实现能力三者的结合。应加强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了解,就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单位的满意度调查,通过师生的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关注社会需求变化,并把握教师专业标准的变化。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调研和论证。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受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制约。对于不同的高等院校来讲,其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积淀不同,其办学定位也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各具特色,从而影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与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不同。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属于“学术型”专业,以学科为龙头,注重学科教育,以学科体系为导向,重视基础性理论科学研究,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化,要求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从学科体系出发培养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术型教育人才。应用型大学的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以教育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课程设置紧凑,与教育行业紧密联系,强调理论知识适用、管用,更加重视教育实践,重视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突破学科定势,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和重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与内容的重复,建构专业能力导向的模块化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利于资源共享,利于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包括基于能力的具体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需要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学习支持体系的建设是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包括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等。信息化时代的课程资源形式丰富,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不断建设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平台,为推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P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熊建辉校译.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Z].2015.

[4]林光彬.论以学为中心的大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5]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杨欣,于勇.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8]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9.

[9]孙众,尤佳鑫,温雨熹,蘧征.混合学习的深化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5.

[10]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篇7

当今社会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很难去做,因为现在是竞争的社会,作为父母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是"小皇帝"的父母。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半生心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指望孩子成龙成风。只要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当父母的就脸面生辉,无尚光荣。但孩子怎样才能"出人头地",怎样才能让孩子成才,也使当父母的非常头痛。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把他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父母似乎省心了。当父母的只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等等。其实这只是对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一种教条的说教。事实上孩子需要接受的不只是文化知识的教育,素质教育更不容忽视。教育孩子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家庭怎样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范例中介绍的父母教育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充满爱心,关爱他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天空,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今天我给孩子去开家长会,相比之下,我发现自己是一名不合格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自己认为,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当父母的就"称职"了。去年10月份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以来,濮阳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2”“白加黑”的工作方式,让我感到充实了。在充实的同时却与孩子的沟通少了。在此,我特别感谢孩子的母亲和他的姥姥,一直细心照顾着孩子。我以后要多挤点时间来陪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最吸引我的是书中“父母课堂”这个栏目,因为在家庭教育这个新课题上我们这些毫无经验的父母应该是学生,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理念,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书中有几句话很有道理: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在这本书中确实为我们展现了许多民主的、客观的教育方法,比如家长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等等,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确实不少启发。

范文二

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一卷心得体会

今天,我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一卷《逆子掐母掐出的教育失误》这段文章后。感受极深。每一个逆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家庭教育的缺陷。妈妈的奉献也要讲用心,讲智慧的。娇惯宠爱过多,只能培养一个蛮横霸道、冷血自私的孩子。面对我的孩子这样首先我会采用不直接拒绝,而是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权利。要通过他的一些努力才能得到,不是他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做只会让他更极端。

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一卷心得体会

今天,我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一卷《逆子掐母掐出的教育失误》这段文章后。孩子的这种行为与家长的平时教育是分不开的。有道是“人之初,性本善”,当一个生命降生。幼小的心灵是善良的。模仿的本能使其在世间人和事物影响中学者各种各样的言行和行为。而世间的言行和行为有好、有坏。善恶、美丑之分,要让孩子向友善方面发展。父母应当承担其教育孩子的重任。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之间的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能取代他们的地位及作用。

今天,我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一卷《逆子掐母掐出的教育失误》这段文章后我觉的孩子的确在幼小的时候就要适时的进行训练,不能及时的超量满足孩子所有要求。即使家庭条件宽裕也不要助长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习惯。“延时满足”的训练方法很好,能训练孩子的忍耐力。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一定要坚持原则和规矩,但是我们要注意方法,不妨“温承的坚持,理解的拒绝”。态度温和和他讲道理,坚持原则而不动摇。

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一卷心得体会

今天,我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一卷《逆子掐母掐出的教育失误》这段文章后。我作为母亲疼孩子真是要注意并学习方法。平日里不能有求必应,要合理,要有耐心。给孩子多讲一些类似的故事,给与启迪。要培养孩子的爱心,乐于助人。训练他精神独立,自理能力。这个案例看出,母亲真是过于溺爱造成的,平日不可以的事总要给孩子留一些可能的空间。一个10岁的孩子这样的举动,如果是我我是自责的。没有把孩子教育好。我会通过一些方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如:让他看一些有关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还有通过一些故事来教育他。只有母亲正确的教育孩子总是善良的。

大一学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军人学习生活心得体会范本

2019年党校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大学学习生活心得体会样本

最新大一新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大一生活学习体会例文

拓展心得之体验式学习

2019年关于不输在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素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红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从严治党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党员纪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本

教育者学习十八心得体会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篇8

一、注意第一次体育课的作用,培养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一律化”、“齐步走”的模式,出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厌恶并远离体育。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熟悉到熟悉,球类、田径、体操……任何一项活动科目都存在这一过程。开展体育教学任何一项活动都存在第一次,如第一次学生完成得不错,可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一旦第一次失败,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由此失去信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而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减

少第一次失误,一步一个脚印,诱发学生从知学向好学、由好学向乐学的境地去发展,产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

素质教育所主张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学生的独立人格。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能是各不相同的。对于他们来说,每项活动的最好水平是不一样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有畏惧感,“我能行吗?”这就需要教师一要大胆鼓励,二要扶其上马,做好保护工作,解除学生的怀疑和畏惧心理,帮其完成动作,一旦完成了第一次跨越,便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三、在集体活动中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课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群体中去提高自身的能力。体育活动的对抗性、竞技性是其本身固有的特性。正因为如此,群体的力量,不仅表现在每个人力量的强弱,这里还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重要因素。因而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展现每个人的风姿,而且可以体现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这里有默契的配合、心照不宣的尊重与鼓励、共同拼搏向上的争创精神,它是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

在集体活动中,应使学生明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又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在群体活动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完成“自我”能力的提高。

四、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竞争意识

能力与竞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提高能力是为了竞争,要竞争必须提高能力。要成为强者,本身便是竞争。强者是高能力的象征。体育活动的对抗,是竞争的具体表现,具体化是体育活动中个体竞技能力高低的较量。在每个活动中,分组比赛是提高学生能力、增强竞争意识的最好办法。它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好他应做的,最大限度地去调动他本身的积极性去参与,并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完成。他们会群策群力,为力求战胜对手而努力,他们会为胜利而自豪,自信心会更强。强烈的竞争意识又迫使学生自己去把他们本身的能力提高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刻苦努力。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永不言败、磨练是增强生存能力与提高竞争意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的坚定信念。诱发学生主动努力,便是教师教学活动最成功之处。评价教师水平的高低,不是看其教学生得了多么高的分,而是看是否教会了学生去主动地学习,看其是否教会了学生自觉地去提高自身的能力及争创精神。

五、在开放性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特长

上一篇:入团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