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缂丝工艺之美

时间:2022-09-06 04:46:27

中国缂丝工艺之美

缂丝(英文K’o-SSU,Chinese Silk Tapestry),亦称“刻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丝织品。因“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它所使用的机器是平纹缂丝机,采用的最基本的织造技法是“通经断纬”。工具、材料与其他织造无有大异,织造技艺易学而难精,织造过程极其繁杂,古有“妇人一衣,终岁可就”一说。

缂丝的出现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从上古陪葬品、唐人敦煌幡帐、宋元书画,到明清帝后龙袍,均能见到缂丝的身影。古往今来,缂丝一直是帝王和贵族们追捧的对象。宋徽宗曾为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佳作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形容缂丝织造为“以梭”。清代曹雪芹极爱缂丝,其《红楼梦》中就大量提及缂丝服饰。故而,缂丝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

缂丝与织锦

缂丝是一种极易辨认的织物。很多人不了解缂丝,常错把织锦和刺绣当作缂丝。这是因为国内外研究缂丝的专家不多,且多注重对于缂丝的鉴赏,而很少熟知缂丝织而在图案形状周围留下的锯齿状的空隙,是为“水路”。将织物对着光源就可以看到织物色块间若隐若现的细微小孔和一道道纵向细纹,如同“被刀雕刻过的丝绸”。管线透过织物有一种梦幻的质感。织造时,由于采用的是平纹织机,不受提花结本的影响,所以丝线配色颇为细腻和精准,缂丝紧密细致,图案沉静写实、淡雅空灵,这便是缂丝织造之美。

缂丝织物正反双面的图案互为镜像,色彩同一,属于平纹织物。织锦多是正反相异,正面提花经纬相互交错,背面纬线散浮、穿引交替,属于重纬提花织物。

再谈一下云锦的“通经断纬”。云锦妆花织造技艺中运用了断纬技术,但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断纬”,只是用于部分性的妆点之法,所以准确点说,云锦的织造技法应当用“弹梭妆彩”这四个字来描述。云锦妆花织物是一门具有其独特工艺形式的丝织物,它结合了中国丝绸织造的多方面优势,因此被称为“中国古代丝织最后的里程碑”。

缂丝织造技法

缂丝织造看似神秘,其实却很简单。缂丝的基本织造原理也是通经断纬。与“通经断纬”相对的是“通经通纬”,常见的宋锦、蜀锦、都锦、绫罗、绸缎等都为通经通纬织物。而今通经断纬的织物只有缂丝、缂毛、黎锦、妆花织物,其中妆花织物属于南京云锦的一大特色。也正是通经断纬工艺造就了缂丝特有的水路,古人形容为“雕镂之象”。

关于缂丝的起源,学界一直存住着“源自西求缂毛”的说法。唐代的缂丝技法主要是“平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经断纬”的基本样式,这样缂丝也就有了作为独立织物类别的资格。

而缂丝的另一个工艺“戗色”,却是蚕丝赋予了它脱离于缂毛之外的中国创造。戗色的出现与宋代皂室喜好书画有关。平缂出来的作品尽管装饰意味很浓,但要摹缂中国书画还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那便是色彩的匀染、变化问题。戗色说到底就是处理色与色间变化的一种织造手法。至于戗色的种类,纯属个人织作经验,艺人在织造过程中视作品特点而随意发挥,最终考虑是的整体效果。如果生搬硬套技法,很容易出现呆板的作品,这样就失去了缂刻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灵动的东方美。

关于缂丝的织造问题,学界一直存伍着一些致命的误解。缂丝的织造并非遵循“生经熟纬”“本经彩纬”的技法。对这一点古人也有明确的记载,宋・庄绰在《鸡肋编》中记有“以熟色丝经于木杵上”,今天我们能接触的缂丝文物也多是用熟丝作为经线。而“本经彩纬”“白经彩纬”也是不符合缂丝织作的实际情况的。缂丝在织作过程中常常要避免“露经”,露经是由于织纬时筘箴夯打纬线用力较松,而使得最终成品缂丝的经线从纬线的缝隙中露出,所以很多艺人会选择与素地基色相同的颜色丝线作为经线,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残次品的出现。

缂丝工艺品种

由于对中国古代缂丝品种的研究一直缺失,大家熟知的缂丝品种基本上是三种:本缂丝、明缂丝、紫峰缂丝。其实不止这些。简单来说,缂丝共有七大品种。传统的缂丝种类有本缂丝、明缂丝、缂丝、丝绒缂丝;新中国成立后,江南一带的缂丝艺人创造出的缂丝新品种有引箔缂丝、紫峰缂丝、雕镂缂丝。

本缂丝是中国最古老的缂丝品种,其特点是质地厚实、挺括。作品高雅尊贵,适合于装饰点缀、书画摹缂、唐卡等欣赏型艺术品。色调匀和,戗色手段丰富,用线粗,织物表面平整。作品表面最大特征是平纹织物的螺纹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瓦楞地”。大约在隋唐时本缂丝已经出现,标志着缂丝这一工艺品种的形成。它成熟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消亡时间大约是明代中后期,再度出现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本缂丝”这一名词是口语“本缀”的衍生,日本学者认为这种缂丝代表着缂丝最本原的技术特点。

明缂丝是中国缂丝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转型产品,由本缂丝所代表的欣赏型艺术品,转型成实用工艺品的明缂丝。它的出现是缘于皇室和贵族对于面料的奢侈需求。特点是雍容华贵,质地柔软,色调艳丽。其戗色手段繁杂,用线细腻,且,经纬量有时相等,作品表面特征是没有瓦楞地,适用于服饰而料及家居用品。出现于元初,成熟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民国后期,缂丝一度在国内停产,再度恢复生产是1960年前后。

绍缂丝的出现时间暂时无从知晓,但在《玉篇》《康熙字典》里都有关于它的记载。“绢”的意思为缝缀。其特点是质地柔软,图案间断,透气透光。使用生丝和熟丝混合织成,图案表现力极其丰富。在邻国日本,常常是用在夏服和夏带上。各地博物馆的藏品中不曾有绢缂丝品种。再度出现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丝绒缂丝是一种与丝毯工艺相结合的缂丝品种,早期在本缂丝织作中多用来表现动物的体毛和羽绒质感。清代织品中不乏丝绒缂丝,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都有相应的藏品。再度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

引箔缂丝出现的时间也无从知晓,但日本正仓院收藏有这种缂丝品种的残片,日本文献说是源于中国。其质地柔软,面料呈现的光泽奇异绚烂。其工艺是将箔料切割为0.3毫米宽度的织料,牵引织造。箔料多为纸箔、漆皮。也有一种是使用日本生产的“和纸押花”进行切割,使织物的表面能够若隐若现地反映箔料上的花草标本。这种传统工艺1985年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由王玉祥试制恢复成功。

紫峰缂丝材质轻薄,薄如蝉翼,图案若隐若现。使用的材料是没有捻度的特种生丝,几乎和纱一样轻溥,色彩淡雅。于1992年在苏州吴县缂丝厂试制成功。由于当时是中口技术交流的产物,日本出资,最后以日方公司名称命名。

雕镂缂丝有窗棱效果,透空感很强,且极具观赏性,没有花纹的地方就只有纱眼,是绍缂丝的衍生织物。1998年在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由王玉祥试制成功。

结语

缂丝融入织造之美和绘画之美,因而艺术表现力胜于其他织物。萤其昌谓之“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f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筠清轩秘录》。尤其是宫廷藏品,美感非想象可及。

由于是以蚕丝为原材料,将丝的质感融入画中,不受经纬交错的制约,随欲作画,以梭,因此缂丝就多了一份细腻。又因盛于江南吴越之地,便多了儿抹奢华和闲情。手工艺传达一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中国人对于美有最为独到的见解,所以缂丝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就不简单、不浮躁、不过时,而是简约的、淡雅的和灵动的无我意境之美。

欣赏缂丝作品,注雨的不应是它是否真实地体观了绘画之实,而应首重那艳若蒸霞、华丽无比的工艺质感,其次才是摹缂织法的精妙。如缂丝技法中的“合包戗”,就自然巧妙地形成了织造过程中色线晕染渐变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缂丝的美是超出缂丝画面本身的、由于中国人对于丝织物内在美的崇尚,由于理解了丝,因此才能如此真实地、不加造作地运用了丝的质感,创作出惊艳世间的巧夺天工之作。

责编 鹏超

上一篇:再说汝州张公巷,文庙窑址 下一篇:永恒的黑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