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时间:2022-09-05 07:22:22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09-02

近年来,随着对通识教育和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以下三个问题越来越凸显:一是如何在庞大的文化宝库中精选教学内容;二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话,三是如何将课堂教学效果持续化。目前,在课时不可变动的情况下,准确定位教学思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任务。

一、抓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文化自信力,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就是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和丰富内涵,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运用文化视角审视当下生活、解释社会现象。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首先从本质上是一个以价值为本位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其次,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学习应当是一个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再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需要文化大环境的熏陶。针对这三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感性体验和理性反思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提炼传统文化精神,理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二)坚持历史继承与现实扬弃相结合。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涵为主线,同时,立足现实,以多维视角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长久动力;

(三)坚持正规教学与文化活动紧密配合,通过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树立积极的价值导向,保证学生的外在感受与形成有效的内在转化。

二、精心选择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世界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鲜明地体现出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分解成以下四个层面。

(一)外在现象――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众多底蕴深厚的文化门类,每种文化门类在不同发展演变时期呈现出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文化形式,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经典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种种成就,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特点等等。这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外层、最直观的存在实体,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是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内在精神――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所指的内在精神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内在精神,而是具体指向每种文化现象发展的驱动力或者每种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性的深刻的内在品质。如“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古代宫殿、园林的发展和各历史时期的特点之外,在内在精神层面,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礼制文化等。

(三)当下意义――延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千姿百态的“历史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遗传性、现实性和变异性。它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当下的中国和每一位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这也是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巨大生命力、可以传承千年而绵绵不绝的重要原因。

(四)中西对比――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需要放置在世界文化坐标系中得以体现,所以,进行简要的中西方文化对比也很必要。如介绍中国古代艺术重神略形的写意之美,可以与西方早期的写实主义进行对比,并说明中西方差异的原因。

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感性体验和理性反思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提炼传统文化精神,理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三、创新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注重“学为主体”和“信息主导”两个方面的探讨。

(一)综合运用自修与研讨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条途径入手。一是把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现象层面――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在每次课前给不同的学生(或者由学生自主报名)布置好下节课的部分内容,如《孙子兵法》简介、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等,由学生课下自己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下次上课时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成果。

对于稍难一些的问题,可以尝试运用“研讨法”来解决。“研”,就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学术研究。具体做法就是教师把搜集的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研究的“原点”开始,阅读原始材料,让他们在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即学生讨论,教师进行点拔和总结。要想让学生真正讨论起来,一是话题要贴进学生生活,点燃学生的兴趣点;二是要创设合理的认知冲突,在学生中间产生二元对立,激发学生辩论。

(二)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渠道

利用网络平台,如贴吧、电子邮箱,在预习和思考练习环节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流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心得和个性化意见。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进入超星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了解、查阅和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积极营造尊重传统文化的大氛围

紧密配合课内教学,积极拓展课外教学,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可以在学生中举行书画展,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和展示。进行系列传统文化讲座。条件如果允许,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校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比如参加庙会等,让学员接触更多样、更浓郁的传统文化。

上一篇:晋人自然观及其成因 下一篇:探析网络语言规范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