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

时间:2022-09-05 12:02:41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

摘 要: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高职学生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之一。重点探讨在公德教育中分清三个活动空间,认清人的三个层次,明确社会公德的三个原则。让学生自觉、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键词: 高职 ;德育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高职教育近年来越来越收到国家的重视,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社会认可的专业技能外,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谓之不朽。”人要想立功、立言,首先必须立德。因为只有品德才能指引我们正确的做人、做事,才能逐步建立自己的事业。是品德,而不是知识、技巧,奠定了我们完美人生的基石。我们学校的校训“厚德强技”,之所以要把厚德放在首位,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近年来中国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滑坡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公共道德方面,大学生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是健康的,但是我们发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仍然有一些同学社会公德缺失。例如: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90后的大学生们,思想非常活跃,但是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从大的社会环境上看,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1、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2、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一员,对学生的公德教育应进行反思。社会公德内容己经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课堂是实施社会公德理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把三个活动空间,人的三个层次以及社会公德的三个原则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点。

公德缺失,首先是空间感缺失,在学生的生活中,常常流行一句话:“我的地盘我做主”,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地盘我们都可以做主。

我们发现,同一地盘不同行为将有不一样的结果。比如周末找朋友到家进行歌舞娱乐活动,在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时,我可以做主;但是如果在进行娱乐活动的同时却让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时,我是做不了主的。

而同一行为不同地盘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比如在自己个人的宿舍或家里,跷二郎腿,是可以的,但是在公车上对着过道跷二郎腿,不管是谁,首先是形象不好;其次容易阻挡他人,容易弄脏他人衣服,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做不了主的。

为什么上面行为有时候可以做,有时候不能做?为什么在自己个人的宿舍或家里也会对社会、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那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空间,公共空间、单位空间、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主要指不涉及到他人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空间;公共空间,关系到你、我、他的共同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空间。三个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空间;三个空间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很多时候,可以把我们的生活空间划分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因为单位空间经常实际上也是公共空间。人在不同的空间,扮演角色不同,比如:在私密空间,你们也许是同性好朋友、情侣;公共空间你们可能就是普通同学、同事、亲朋好友、学生等等。不同角色有不同行为方式。可见,每一个人随着生活或活动的空间转换,角色也随着转换;角色转换,言行举止也随着转换。

学生们在学校的生活属于公共生活,它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而言的,是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公共生活要想正常开展,彼此舒心、和谐相处,还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没有公共秩序,就容易引起矛盾冲突。

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基本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规则的约束,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另一种是道德的调整。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就是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有了社会公德、法律纪律,还是不够的,要靠人去践行公德,遵纪守法。

比如:宿舍就寝环境的维护,需要学生自觉遵守舍规,舍规的遵守也需要大家践行社会公德。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要想很好的去践行公德,其中最难克服的就是是自己的行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我”是由“三个我”组成的: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本我:指生来具有的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自我:代表着可以称作理性和道德的东西,超我: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良心。

如:对我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进行区分:带上紧箍咒前的孙悟空任性撒野大闹天宫,是“本我”为主;带上紧箍咒后的孙悟空开始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妄自作为了,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 “自我”为主;经历了八十一难,取经成功的孙悟空,成“佛”了,广种善缘,普渡众生,“超我”为主。个人在克服自己的时候主要做到控制本我、完善自我、追求超我。

要怎么才能真正更好地做到控制本我、完善自我、追求超我?尤其是在践行社会公德问题上怎么做到控制本我、完善自我、追求超我?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社会公德的三个原则 “分”、“和”、“爱”。

“分”的观念: 根据人的生活有不同空间不同角色有不同言行举止,分清不同场合、不同角色以应有的我出现,“安分守己”。公德缺失,首先是空间感缺失,牢固树立“分”的观念,是培养公德,践行公德的基础。

“和”的举止: 在不违背基本原则前提下,力争和气相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 “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的态度:小爱常存,大爱无疆。为什么?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作为现代公民,要不断强化空间感和角色意识,滋养羞耻心,树立荣辱观;

要善于区分“三个我”, 学会控制本我、积极完善自我、努力追求超我,努力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勿以恶小而为之”,持之以恒做到敬人、助人、爱人,才能被敬、被助、被爱,维护社会和谐。分清三个活动空间,认清人的三个层次,明确社会公德的三个原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颖.大学生社会办德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5(3):88-90.

[2] 朱丽娟.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浅析[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61-63.

[3] 佘凌 罗国芬.社会公德的特性与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一点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3,(4):50-54.

上一篇:《满庭芳》与《暗香》两首咏梅词比较赏析 下一篇:凉山彝族“抢婚”习俗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