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打造转型升级版战略研究

时间:2022-09-03 02:20:02

中国钢铁产业打造转型升级版战略研究

摘要:文章构建了中国钢铁产业安全评价指标并得出了实证结论,提出了中国钢铁产业打造转型升级版战略内涵,从改革开放、供需平衡、科技创新等三个维度,提出了战略实施路径。

关键词:钢铁产业安全;转型升级版;战略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本中(本文简称《决定》),“安全”一词词频出现多达24处,其中“健全防范与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重点提及产业安全问题。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工业经济的脊梁,走过了一条粗放式发展道路,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提速,我国钢铁产业打造转型升级版成为历史性的任务。

一、 产业安全和转型升级文献回顾

在产业安全研究方面,李孟刚(2006)是较早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知名学者,他提出的产业安全内涵是,“特定行为体,其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具备较好的洞察性、认同感和学术影响力。理解这一内涵界定,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产业安全主体,是指向于特定行为体,是自主产业;第二,产业安全,包含生存与发展安全两个层面,先有生存后有发展;最后,产业安全的程度,可以借助于评价产业受威胁的程度,加以反推。李孟刚(2012)在之前基础上,丰富了这一理论观点。他提出的中国产业安全理论体系,内容包括产业保护、损害、国际竞争力、控制、安全评价与预警理论等五个领域。他采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建立了我国产业安全理论的分析评价模型。李孟刚(2013)提出了完善后的中国产业安全理论体系,内容包括产业组织安全、结构安全、布局安全、政策安全、安全评价、安全预警、空心化、产业安全立法研究等8个细分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把产业安全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产业安全对策建议研究方面,成思危(2004)主张,产业安全研究的目的,旨在达成“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

在转型升级方面,工信部部长苗圩(2013)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推动在传统产业领域内的转型升级,强化需求导向,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2013)认为,提升价值链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根本途径是提升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金碚(2012)论述了中国产业通过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问题,指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在产业竞争过程中,去寻找确定发展技术路线,形成竞争力。

二、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与研究结论

按照系统性、数据可得性、科学性原则,本文采用产业环境、产业控制力、对外依存度以及国际竞争力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其中,产业环境一级指标,内容由产业金融、产业需求、政策环境等三个二级指标组成;产业控制力一级指标,内容由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投资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等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对外依存度一级指标,内容由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等两个二级指标组成;国际竞争力一级指标,内容由粗钢产量全球占比、钢铁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钢铁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钢铁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四个二级指标组成。测度总体结论表明,“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以来我国钢铁产业较为安全,但转型升级道路面临极大挑战”。具体是:

1. 产业环境一级指标总体改善。

一是从产业金融环境来看,银行钱荒加剧,对钢铁信贷环境收紧,钢铁融资成本增加。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钢铁生产企业亏损加剧,涉及银行、钢铁贸易商、担保公司等金融借贷案件明显增加,商业银行对钢铁行业信贷持谨慎态度。和十一五期间相比,十二五期间(2010年至今)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所升高,钢铁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持续升值成为双刃剑,减少了进口成本,加大了中国钢铁生产企业钢材出口的难度。

二是从产业需求环境来看,粗钢表观消费量稳中有升,长材、板材等钢材消费结构占比趋向合理。和十一五期间相比,十二五期间(2010年至今),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不断攀升,粗钢消费增速稳中有升。我国钢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板材消费稳中有升、长材比例有所下降。

三是从政策环境来看,钢铁行业管理体制不断理顺,行业规划逐渐发挥引领作用,行业政策渐趋完善,对产能引导、环保监管、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领域,功能不断加强。

2. 产业控制力一级指标总体改善。

一是从外资市场控制率来看,外资对中国钢铁产业市场控制度略有下降,外资对中国钢铁产业市场控制程度较低。近十年来,外资对中国钢铁产业市场控制度呈现出震荡上升状态。2000年~2004年,外资市场控制度未超过10%。2006年外资市场控制度为13.3%,超过2000年2倍。2006年以后,外资市场控制度略有下降,但是依然保持较高比例。外资进入中国钢铁市场,会挤出一定数量的国内钢铁厂商市场份额。外资市场控制率的逐步上升,说明内资市场份额相应有所下降。但是,整体来看,外资对中国钢铁产业市场控制程度较低。

二是从外资股权控制率来看,外资对中国钢铁产业股权控制率下降明显。外资对中国钢铁行业的股权控制率保持震荡走高态势,九年间增长了2.3个百分点。其最高峰值出现在2006年,达到10.6%的控制率。

三是从外资投资控制率来看,投资控制率略有下降。中国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净值一直在增加,但是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净值也在一直增加。十二年间,外资所有者权益年均增长率70%,高出中国钢铁产业所有者权益年均增长率(32%)38个百分点,外资股权对中国钢铁行业控制程度增长率不容小觑。

四是从外资技术控制率来看,外资对中国技术专利控制率略有下降,对中国研发投入控制率略有上升。2001年~2004年中国外资技术控制率上升,但2006年~2007年则呈现出下降状态。最高外资技术控制率为2004年的6.21%,这说明从技术控制(拥有发明专利数量)来看,外资对中国钢铁产业控制程度较低。

3. 对外依存度一级指标总体有所恶化。

一是从进口依存度来看,中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有所恶化,钢材进口依存度有所改善。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从2000年以来全年进口0.7亿吨以来,几乎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8.2亿吨历史新高。中国国产铁矿石总量,从2000年以来国内全年生产2.2亿吨以来,几乎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14.5亿吨历史新高。2000年铁矿石进口依存度24%,之后一路震荡走高,到201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高达36%。其中,2010年更是高达42%。近年来,随着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板管材生产能力逐渐增加,中国钢材自给能力迅速增强,中国钢材进口一直保持平稳下滑态势。中国进口钢材总量,从2000年以来全年进口0.16亿吨以来,受国内需求不旺以及钢材自给率提高影响,到2012年的0.14亿吨,基本持平。

二是从出口依存度来看,钢材出口总量有所改善。中国钢材出口总量,从2000年以来全年进口0.06亿吨以来,震荡攀升到2013年的0.62亿吨。中国成品钢材产量,从2000年以来全年生产钢材1.31亿吨以来,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10.68亿吨。2000年钢材出口依存度4.6%,之后一路震荡走高至最高点11.1%,然后下行至2013年5.8%,说明中国钢材销售的方面,对国外市场的对外出口依存度不高。

4. 国际竞争力一级指标总体改善。

一是从粗钢产量全球占比来看,粗钢产量全球占比不断攀升。中国是全球钢铁生产最大国。自1996年开始,中国粗钢产量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7.8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占到全球粗钢产量的49%。从下表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2013十三年间,中国粗钢产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比例一路攀升,从2001年的15%上升到2013年的49%,十三年间占比上升34个百分点。

二是从钢铁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震荡中逐步回升,2011年已经稳步回升至10.52%,稳居世界钢铁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地位,峰值出现在2008年,达到12.06%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韩国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不断回升,日本、俄罗斯、美国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有所下降。

三是从钢铁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攀升。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简称TCI),常用于分析国际竞争力。它是指,指一个国家产业的进出口差额,占其这一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率,即差额与总额的比例,即TC指数=(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2000年~2005年期间,中国钢材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为负值,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2006年以来,中国钢材出口竞争力不断走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逐渐上升。但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钢铁进入深度调整期。

四是从钢铁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大幅下降。广义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进口和出口基本上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常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中国钢铁行业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相对较高,2004年以来始终高于50%。其中,2004年~2006年中国钢铁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上升,2007年、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有较大涨幅,产业内贸易指数甚至达到90%以上。

三、 打造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版战略路径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提出,源于于2013年3月就任国务院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他提出,要“要努力去实现2020年的目标,需要年均增长7%的速度。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创新活力叠加形成新动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具体到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版的现实内涵,结合上述对中国钢铁产业安全测度指标及其测度结论出发,本文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从改革开放方面,实现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激活内需方面,实现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从科技创新方面,实现产品升级和绿色发展。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红利为主动力,以激活内需潜力、强化创新的活力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版新路径。

1. 中国钢铁产业改革开放升级战略。内部深化改革升级。一是改革钢铁产业金融环境。中国钢铁行业金融环境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近年来,中国钢铁生产企业资金链日趋紧张,资产负债率上升高居不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截至2013年11月末,会员生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9.76%。与钢铁行业效益最好的2007年末相比,会员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12.45个百分点。在钢铁流通领域,2012年以来,中国钢铁生产和贸易流通重地上海,拥有4 000多家钢贸企业的杨浦区,集中爆发钢贸贷款风险,一些知名钢贸商跑路,钢材贸易爆仓事件集中爆发影响全国。二是改革钢铁产业生产要素市场。钢铁产业需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占据我国钢铁产业主导地位,《决定》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为资本自由进出钢铁行业提供了畅通的政策通道。三是改革中国钢铁产业行业管理政策。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基础管理等层面。发挥政府部门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的重要作用;发挥行业组织参谋作用,健全我国钢铁产业运行监测网络,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衔接,在涉及到财税、金融等领域,做好产业政策之间的衔接。

加快对外开放升级。钢铁产业对外依存度升级是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需要保持适度进口依存度和提高出口依存度。一是保持适度进口依存度。铁矿石是关系到中国钢铁行业产业安全的战略性问题。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长期居于高位,目前仍维持在60%以上。强化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加大国外铁矿石资源合作开发力度,整合国内铁矿石开采资源,规范国内铁矿石市场运行秩序,加快矿业资本市场建设。二是提高出口依存度。国际化是中国钢铁产业的突出瓶颈。近些年国内产能过剩程度大大超标,中国钢铁产业必须“走出去”。未来中国钢铁行业走出去的最适宜地区是,具有较大消费需求潜力的新兴国家。三是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我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世界钢铁动态》2013年“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TOP5没有中国企业,宝钢仅排名第11位。通过加大钢铁产业对外投资合作,建设境外钢铁基地,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家层面上,制定钢铁生产企业走出去战略规划,为走出去提供战略引领。

2. 中国钢铁产业供需平衡升级战略。从供应总量角度,淘汰落后产能。一是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本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涉及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问题之严重,直接和政府干预过多相关。中国钢铁行业,只有在真正实现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实质性走出发展困境。二是建立完善钢铁资本退出的交易平台。建立过剩产能“退出扶持机制”,建立第三方平台进行钢铁产权交易,方便钢铁资本退出。三是鼓励市场化减量并购重组。我国钢铁企业亟待整合,强化“整合一批”是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

从需求结构来看,做大做高需求。一是做大钢铁消费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消化一批高端钢铁产能。我国钢材消费档次总体偏低,加快钢材消费升级,扩大市场需求,既能有效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又能推进下游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对我国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带来诸多积极机遇。二是做高钢铁消费需求。工业产品升级换代,依赖高强度、高性能钢铁。加强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与下游用钢产业环节紧密合作,推动钢铁产品用途升级换代。三是转移钢铁消费需求。推动“转移一批”是化解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战略性安排。深度参与国际钢铁市场竞争,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3. 中国钢铁产业科技创新升级战略。20世纪80年代,美、日、欧等钢铁强国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世界高新冶金技术市场的垄断。依靠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加大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领域包括“新产品研发创新”和“工艺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抓住影响钢铁生产的关键技术及流程指标,拓展钢材应用新领域、获得新市场。现实途径是,全面深化钢铁科技体制改革,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把市场作为科技创新导向、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完善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产品升级。加快产品升级是中国钢铁产业科技创新升级的核心,包括推进钢材品种、质量和标准等领域的升级。提高量大面广钢材的质量,提高钢铁产品性能,加快应用标准升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最强音,将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钢铁产业将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优化,产业将更加走向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 李孟刚.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成思危,李孟刚.产业安全名家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5. 苗圩.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经济日报,2012-11-21.

6. 王一鸣.提升价值链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中国经济导报,2013-05-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及其效应研究”(项目号:12BJY053)。

作者简介:刘庆贤,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战略研究室工程师;陈劲松,管理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收稿日期:2014-06-27。

上一篇:心理资本研究进展与展望 下一篇: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