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奇葩中的缺憾

时间:2022-09-03 12:43:0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色剧,它可以是史诗一般的《长征》,也可以是理想主义的《士兵突击》;可以是豪情澎湃的《亮剑》,也可以是平凡如柴米油盐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经典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不仅影响了许许多多观众,也是当代中国对历史的篆刻与铭记。

今年的电视剧暑期档即将拉开帷幕,同往年一样,各类题材的电视作品又将充斥荧屏,从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宫廷剧、穿越剧,到描述普通百姓生活的家庭剧;从体现当代城市节奏的都市剧,到反映农村生活的乡村剧,乃至武侠、警匪、儿童、言情等众多风格不同、侧重不同的影视剧都将纷纷亮相。但无论其题材再广、各电视台播放的作品再多,弘扬主旋律、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剧包括红色剧依然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这是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维护主流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众多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中,不难发现,以新四军为主要对象的作品一直不多,近年来取材于新四军的电视剧数量虽有所增长,但总体而言在红色作品中所占比例依然偏低。虽然新四军在历史上影响力不如同时期的八路军,也没有工农红军史诗般的长征历程和解放战争阶段人民的恢宏战绩可供大书特书,可其在抗战和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却是不可磨灭的,同样值得人们的重视,同样值得影视工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加以关注。

实际上,虽然长期以来以新四军为题材的电视作品数量上处于相对弱势,但通过对新四军历史的恰当发掘和精心制作,仍然有一批描述新四军事迹的电视剧得以推出并受到观众的喜爱。《新四军》《历史的天空》《彭雪枫》《我的兄弟叫顺溜》《新四军女兵》等作品在播出后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曾在央视播出的讲述新四军著名将领彭雪枫事迹的优秀电视剧《彭雪枫》为例,播出后受到了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的一致称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和第二炮兵政治部宣传部曾专门为该剧举办研讨会,对该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投资逾千万元推出的22集电视连续剧《新四军》则完整、生动地再现了叶挺、项英、刘少奇、、粟裕等一大批新四军将士的英雄风采,深刻地把握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两条主辅线。尤其在塑造项英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作出历史贡献方面,较好地完成了史料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渡。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明确指出:“重大史实无误,题材很有份量,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而30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新四军女兵》则讲述了以向瑞云为首的一批热血女青年陆续加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战火中经受洗礼和成长的故事。她们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最终成为光彩照人的女性。特别是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女战士在中,保持共产主义信仰,珍惜革命友谊,相濡以沫,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力量。

虽然如此,新四军题材电视剧在红色影视作品中所占比重和影响力仍然较低,观众通过影视剧了解新四军的历史仍然不够,以至于不少观众对新四军事迹的了解停留于一知半解,印象也仅限于“皖南事变”“沙家浜”等零星故事中,对新四军革命历程缺乏整体性、全局性的了解。为了铭记历史,将新四军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对新四军的光荣事迹还有待挖掘和宣传,不仅需要提高电视剧的创作数量,更加需要不断提升质量。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够吸引人、教育人,才能在电视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反观当前为数不是很多的这类题材电视剧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硬伤,使得作品质量大打折扣,既破坏了影视剧整体结构的连续性、严谨性,又挫伤了观众收看的热情,也不利于新四军题材电视剧的健康发展。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作品在剧本的创作方面存在问题,剧情设计与史实存在偏差,为了剧情发展而改变历史。比如《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新四军与日军的几次交手几乎全是以阵地战、拉锯战的形式进行的,虽然突出了新四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但却明显不符合新四军“游击战”的特点和事实。对于历史的随意改动很容易使影视剧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相应的其教育意义也会大大减弱,难以将革命题材作品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一些影视剧角色刻画虚假、做作的情况比较严重。仍以《我的兄弟叫顺溜》为例,剧中的顺溜作为一名新四军狙击手,其表现出的性格、气质、行为方式等却与狙击手的身份有较大差异,本是为了刻画出具有善良、淳朴、坚韧等特点的新四军战士而设计的顺溜最终却被演绎成了一个鲁莽、固执、不守纪律的愣头青形象。再比如《新四军女兵》中的新四军女战士,从其形象穿着到语言行为即使放到今天也算得上是“时尚青年”,全无战争年代的人物特点,给人一种偶像剧演员穿梭于红色作品之中的虚假感。缺乏对主要人物的准确定位,不能很好的反应角色所应有的时代特征,缺乏历史感,已经成为革命题材影视剧制作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故事情节不合常理,前后矛盾或缺乏联系的情况时常出现。如《新四军》中爱情与战争不能有机协调,两者的融合不仅缺乏逻辑性,还给人以明显“两张皮”的感觉。至于穿梭于多部电视剧中的服装混乱、道具错用、语病频发等穿帮问题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作品的整体水平,导致了观众的流失,难以起到学习新四军事迹、弘扬新四军精神的宣传教育作用,也使得经济收益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了阻碍了优秀新四军题材影视作品的推出。

显然,在弘扬主旋律的作品中,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毫无疑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让群众认识历史,了解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出优秀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引导革命精神与当代社会相承接,也是影视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了进一步推动作为革命战争题材类电视剧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四军题材电视剧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一、善于发掘革命素材,以新的视角诠释新四军的光荣历史,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合理演绎。长期以来,不只是新四军题材的影视作品,许多红色影视剧都是以伟人、名人为中心展开剧情。这种站在宏观角度全景式描述革命故事的手法有助于保证剧情的历史真实性,使观众直观地了解历史,但在作品的艺术创新性上却略显不足,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更像是照本宣科,说教性太强,容易使观众对剧情发展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红色影视剧的长期发展。要善于从新的着眼点切入,通过新人新事新角度阐释革命故事,在坚持革命剧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类型影视剧的特色,增强作品的亲民性,使红色影视剧更具有可看性。可喜的是,近年来的一些作品已经注意到了类似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电视连续剧《新四军》首开红色影视小人物演绎大历史的先河,将几个虚构的普通新四军战士的生活和命运同新四军的发展历程相联系,通过普通战士和新四军领导人关系的交织将新四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一呈现,实现了革命剧主人公身份选择的创新。这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业内和观众的双重肯定并且在后来的红色影视剧中被多次采用,包括《八路军》等之后拍摄的影视剧都将虚构的小人物同伟人相联系展开剧情。而这两年推出的一些新四军题材的新片更是摆脱了对历史人物的依赖,如《我的兄弟叫顺溜》和《新四军女兵》等电视剧,更加专注于草根人物的革命生活,凸显出普通人参加革命的伟大,相比于一味塑造伟人业绩的革命影视剧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拉近了故事人物同普通观众的距离,值得在今后拍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中参考和借鉴。

二、要塑造有血有肉的新四军形象,拒绝传统的生硬角色。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革命人物的塑造显得过于完美。不犯错误、不遇失败的高大全特点成为观众心目中革命英雄的形象。这种理想化的形象难以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一个真实的革命者,难以将最真实的历史还原给观众。让红色影视剧中的人物走下神坛,将一个生动形象的、有感情有缺点的革命人物呈现给观众,对于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客观描述,既不一味吹捧也不一味贬损,才能使作品真正走入观众的内心,用真实打动观众。例如电视剧《新四军》通过走访众多专家学者,查阅大量资料,将新四军领导人项英这一争议人物较为真实、客观的展现出来,既展示出项英忠诚、朴素的革命者形象,又揭示了他优柔寡断、贻误战机、指挥错误的不足一面,将人物形象拿捏得非常到位。

三、减少穿帮镜头,重视细节之处。红色影视剧应当一贯坚持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行拍摄,然而在当前市场化浪潮下,一些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赶工期的情况,因为革命题材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加之涉及的服装、道具等种类繁杂,数量庞大,且专业性比较强,因此出现纰漏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这不应当成为红色电视剧可以存在穿帮情况的理由。革命题材电视剧应当以历史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还原当年的场景,做到面子和里子同历史相一致,才能成为合格的红色题材作品,才符合一部好电视剧的要求。而现在的新四军题材电视剧中的漏洞实在太多,穿帮的地方举不胜举,有的电视剧中的错误已经到了挑战观众忍耐程度的地步。这样的电视剧,纵使情节再曲折、内容再丰富,题材再新颖,因为外在硬伤太多,也注定难以获得成功。

新四军题材还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可供发掘,电视剧市场也需要新四军题材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影视工作者应当抓住机遇推出新作,利用好新四军这一宝贵的革命题材,拍摄出更多更好反映新四军历史的影视剧奉献给广大观众。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篇:多管齐下治理网络谣言 下一篇:“制播分离”的发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