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减少门诊护士的针刺伤

时间:2022-09-02 02:01:31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减少门诊护士的针刺伤

【摘要】 目的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对防范针刺伤的效果。方法 强化职业防护前后处置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人次。结果 强化职业防护后针刺伤发生人次明显减少。结论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减少门诊护士工作时针刺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 针刺伤;门诊护士

针刺伤是每个门诊护士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据统计我国约80%[1]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虽然继发各种疾病的并不多见,但是给护士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目前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艾滋病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乙肝的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 每十个患者中就很可能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HBV、HCV和HIV的感染已经成为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2010年1月1日以前,我科护士经常发生针刺伤。自2010年1月1日开始,我科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针刺伤的发生明显减少。我们的做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作为观察期间,统计2年半时间内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人次。与此前2年半时间内(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护士针刺伤发生人次相比较。

1.2 方法

1.2.1 原因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执行操作缺乏规范。违反操作程序,工作粗心、技术不合格以及不良工作习惯所致;抽血时不戴乳胶手套,使用锐器后不及时收集到利器收集盒内等等,造成自己及他人受伤;采血针放置不当,处理使用注射器时,仓促地回套针帽更易发生针刺伤感染。

1.2.2 操作不熟练特别是新护士或见习护士,患者多时就会手忙脚乱,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自然要高。

2 改进措施

建立健全管理措施,成立科室内的安全管理小组。每个班次都有1名安全管理小组的成员,负责护理安全。

2.1 从思想上 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2] 经常组织科内学习,有资质的老护士或相关科室大夫讲解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性及防护知识,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患于未然,将防护知识与技术操作一并纳入考核内容,用行政手段帮助护士建立并形成稳定标准的职业行为。

2.2 从技术上 提高操作水平,工作中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做到平时工作、领导检查、操作比赛一样,从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

2.3 从护患关系上 协调好护患关系,对不同的患者要分别对待,目前按无菌操作规程静脉点滴患者统一在处置台注射,而对于年老体弱、晕针晕血等特殊患者应先安置好后再注射,避免患者因身体、情绪等原因不合作导致护士被针刺伤。

2.4 科学调整工作安排 由护士长带领两个副主任护师,每个副主任护师分管三个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级责任制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高低(职称)组合,新老搭配科学管理。

2.5 人性化的管理[3] 护理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是女性,近两年偶有男护生毕业,自古以来三个女人一台戏,对于我们十四个女人每天工作在一起,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摩擦,护士长既是领导又是家长,尽可能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每周三三点后开一次座谈会各抒己见,把不愉快消灭在萌芽中,让每名护士每天身心愉快的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2.6 一次性针头的管理, 处置后针头要放在利器盒内,利器盒装满3/4时要及时更换,以免被意外刺伤,特别是采静脉血的针头尤为注意。各种针头一旦打开后,绝不回套,及时弃于医用垃圾桶内,避免误伤自己及他人。

2.7 防止血液污染。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手有外伤的护士,操作时衣帽整齐,带口罩,戴手套。操作尽量一次成功,如需再次穿刺时,在充分压迫止血后用碘伏溶液将穿刺处血迹擦拭干净,避免再次穿刺时接触残留的血迹。

2.8 针刺伤后的处置 护士一旦被针刺伤,禁止进行局部压迫止血,挤出伤口处血液,最好在伤口上近心端处扎紧,这样更有利于挤出血液,然后用流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伤口尽量处于开放状态,如果被乙肝、艾滋病、梅毒等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应在24 h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2.9 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养成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3 结果

通过我们全科人员的努力,自2010年1月1日起至今我科护士意外针刺伤只有10人次,比2007年至2009年两年间减少了15例,通过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增强了自信心和对自己、单位、家庭的责任感,这种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4 讨论

针刺伤本身并不会给皮肤及周围组织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感染各种血源性传染病的后果是最危险的,目前这些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感染就意味着生活、工作、家庭等的改变,甚至危及生命。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弥补护士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欠缺,为护士创造良好地工作环境和氛围,减轻护理人员职业和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将针刺伤这样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 考 文 献

[1] 马春燕.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处理流程.中外健康文摘,2009,6(29):280.

[2] 周卫,牛杰.护理职业风险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10,24(3):756—758.

[3] 伍冬梅.门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临床合理用药,2010,5(2A):122.

上一篇:“不加V”营销 下一篇:“小3之战”:野蛮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