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时间:2022-09-02 11:24:39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摘要:公共精神是公民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精神素养。本文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从改进德育工作、强化公共精神教育、发挥高校教师的榜样带动作用、发挥大学生管理的教育作用等方面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做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公共精神 大学生 培育

公共精神是公民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优良与否的重要标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精英群体,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然也必须以公共精神为指导。具备公共精神品格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多条渠道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能够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的力量;他们有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能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公共利益为重,能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公共环境,并坚决同危害集体利益、公共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他们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服务西部地区的志愿者队伍中、在各种大型活动的现场都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辛勤劳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身影;他们还积极主动地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农村和连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行动中奉献爱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总体上看,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传播公共精神、弘扬公共美德的重要力量。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公共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共准则意识淡化

公共精神要求大学生能自觉地遵守公共准则,按公共准则的要求做人、做事。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对公共准则的认同感较强,但尊重规则、自觉按规则办事的意识则比较薄弱。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或约定的道德,遵守社会公德是公共精神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行为:对自己的东西爱护备至,对学校、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公共设施等则乱写乱画、毫不爱惜、有的损毁还相当严重;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公共卫生、校园环境却漠不关心,乱踏草坪、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一些学生无视学校校纪、校规,常常无故迟到、旷课,甚至在考试中作弊;还有一些学生无视图书馆的规定,在图书上乱写乱划、损坏图书,在图书馆内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学习;有的无视寝室管理规定,从宿舍楼上往下乱扔东西,在宿舍内违章用电;还有的私拆他人信件、偷取他人财物,故意打架、伤人,甚至危害他人的生命。在社会上,则无视社会公共秩序,乱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废物,乱贴乱画,不讲公共卫生;还有的学生为了达到个人自私的目的,甚至不惜违反法律规定、以身试法,走向犯罪的深渊。

2.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公共精神要求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然而,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们总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空、太大,强调人首先应对自己、家庭、现实负责,而不关心集体、社会和他人,缺乏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应有的社会主人翁态度;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他们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以自我为中心,言行举止带有很大的个人目的性;还有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错位,在行为选择上更加注重功利和实用,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就业情况、专业技能、未来收入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之类的个人问题,而对国内外大事却甚少关心,对集体事务则漠不关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对各种公益活动更是懒于应付,消极逃避、推脱、不负责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1.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要把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贯穿高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实效性。要注意克服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注意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把道德教育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学校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把基础知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区分开来,既要照顾多数,又要引导先进部分,既要突出先进性、原则性,又要讲究灵活性,既要突出思想性,又要注重艺术性,从而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中的作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积极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断增强德育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在网上开辟理论学习、时事政治、心理咨询等网站和主页,积极通过设立德育邮箱、德育聊天室等形式,由德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直接对话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平衡心理、理顺情绪等工作;要把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班集体、关心同学做起,乐于助人、甘于奉献,自觉践行公共精神。

2.将公共精神列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针对性

以往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集体、国家和民族;三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这些都为公共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和道德基础。在巩固和加强这些内容的同时,要避免德育目标“高、大、全”的状况,更加明确地把公共精神的培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公共精神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公共精神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公共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等的教育,强化大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秩序、规则、责任等基本命题的理解,引导他们用公共精神的标准约束自己,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引导自己,用社会主义公共准则的要求规范自己,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公共意识等,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3.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榜样带动作用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只有具备公共精神的大学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公共精神的大学生。高校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把践行公共精神作为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环节落实到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公共精神素养。高校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要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关爱他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规定,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积极成为公共精神的践行者和宣传者,为大学生树立光辉的榜样。

4.充分发挥大学生管理在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助于纠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管理,是指学校管理部门运用一定的规章、规范、条例、守则等而实现的制度管理,是通过行政、纪律和法律的手段去约束学生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将高校道德教育中对学生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加以条文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对大学生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给予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对违反校纪、校规等不符合公共精神要求的行为进行惩罚处分,从而否定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从而使学生依据社会公共生活和校园公共生活的要求,从而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健全高校大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大学生管理的教育功能,才能使道德准则、公共准则进入学生的心里,使他们有“畏惧感”,使他们时刻以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确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符合公共精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谭德礼.当代大学生公共伦理精神的培养[N].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2]刘亚亮.公共精神:我国公共行政的现实价值向度[N].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

[3]何植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4]余世锋.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N],琼州大学学报,2006(6).

[5]马汝伟.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上一篇: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下一篇: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