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古代战争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2 05:38:28

音乐在古代战争中的运用

提到战争,人们脑海中多会出现金戈铁马、炮火硝烟、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而音乐对于人们来说则是一种美好的艺术,是人类智慧和感情升华的产物,更是和平安宁、欢乐幸福的象征。那么,音乐和战争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又是怎样运用在战争中的呢?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战争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战争不仅是力量的比拼和碰撞,更是人类智慧的搏击。古代军事家们也发现了音乐对人们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巧妙地应用于战争实践。

作为一种辅助战争的手段,音乐在古代战争中的运用虽说是凤毛麟角,但也不乏经典的战例。

“四面楚歌”,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战争中巧妙运用音乐克敌制胜的经典范例。刘邦和项羽交战多年,最后刘邦汇集诸侯兵马设下十面埋伏,与项羽决战垓下。项羽的军队虽然被汉军重重包围,但仍然有8000精锐部队。刘邦久攻不下,心中十分焦急。军师张良组织被俘的楚军将士和汉军士兵在楚营的周围大唱楚地的民歌。一连数夜,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如泣如诉,从四面八方席卷了整个军营。楚军的士兵们从梦中惊醒,听着四面传来的楚歌,那熟悉的家乡曲调勾起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顿时军心涣散。项羽大惊,日:“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听到四面都是楚歌,便以为汉军已攻陷了楚地。此时,楚军也已被歌声扰乱了军心,士无斗志,厌战思乡,纷纷溃散逃亡。最终项羽自刎身亡,刘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四面楚歌”的形式对敌军进行心理攻势,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再如《晋书・刘琨传》,刘琨驻守晋阳时,曾被胡兵重重围困,他乘夜“三奏胡笳”,勾起了胡人的思乡之情,使之撤兵而走。这里的退兵之法与“四面楚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古代战争中,军事家们还常利用音乐迷惑敌人,致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如“空城计”。

《三国演义》第95回载,诸葛亮挥师北伐时,与魏国名将司马懿统率的魏军作战,由于守卫战略要地街亭的蜀将马谡的严重战术错误,造成街亭失守。当司马懿引15万大军朝西城蜂拥而来时,坐镇城中的蜀军统帅诸葛亮只有2500多名士兵和一班文官。众人尽皆失色,诸葛亮临危不乱,镇静自若,传令大开城门,城门外只留20多个老弱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头戴纶巾,引两小童携一张古琴,登上城楼,凭栏而坐,点起香炉,竟若无其事地弹起古琴来。当时魏将请求杀进城去,司马懿在远处端详着诸葛亮笑容可掬的神态,仔细聆听着那纹丝不乱的琴声,他生性多疑,深知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愿冒险。他也通晓音律,隐隐听出琴声中透出一股杀气,估计城内定有重兵埋伏,于是急忙下令军队紧急撤退。“空城计”成功了,蜀军化险为夷。诸葛亮以非凡的胆略、惊人的镇静、高超的琴艺,迷惑了敌人,赢得了智斗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空城计”中音乐起了具有关键性的辅助作用。孔明借优雅的琴声,使敌军主帅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军事判断,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空城计的实质就是虚虚实实,示之无形,体现了古代兵家所讲的“虚而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这种夸大的做法和公开的态度,往往使敌人“疑中生疑”,做出相反的判断。

“四面楚歌”与“空城计”在音乐运用上的共同之处在于以“乐”攻“心”,这也是音乐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主要作用。

当然,音乐也是战争中常见的一种宣传手段,并能起到克服沮丧情绪、鼓舞士气的作用,如《战国策・齐策六》中描写的情景。公元前290年,燕军围困齐城即墨时,守将田单作《为士卒倡辞》歌,歌词极为悲壮:“无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在即墨城破国亡的形势下,田单唱起了这首歌,对鼓舞将士、激发斗志有着特殊的心理催化作用。

利用音乐为军事战争服务,既可作为消磨敌人斗志的工具,也可用作激励自己士气的武器。音乐在古代战争中运用的形式不同,其作用也是各异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不少都具有相当的音乐修养,并了解不同音乐的功能及其流行情况等,因此,在音乐运用时就能更好地结合具体战事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运筹帷幄,做到有的放矢,克敌制胜。

综上所述,音乐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其核心就在于“攻心为上”,目的或是瓦解敌方的军心,或是迷惑误导敌方,或是以音乐鼓舞士气等,都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战术。总之,音乐与古代战争的巧妙结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谋略较量,也为我们展现了富有中国独特魅力的古代军事文化与人类智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150001)

上一篇:古代“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下一篇:“文化”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