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变动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02 04:05:17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变动的实证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长,各界对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我国的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两难压力。通过对我国1991~2009年的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数据分析显示,在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我国的物价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货币供应;物价水平;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货币数量学说代表人物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恒等式:MV=PQ,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围绕着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基本数量关系,许多学者展开了一系列实证检验,发现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基本数量关系在中国实际中难以验证,并开始重新审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超额货币供给”现象,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担心这些“超额”货币供应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帅勇采用1993~2000年的季度数据对中国的“超额”货币需求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时得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即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吴晶妹在分析1985~199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关系时发现:中国MO与RPI,Ml与RPI,M2与RPI非协整,它们之间没有长期的稳定关系,M0、Ml、M2与RPI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甚至出现负相关。

一、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间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我国是否存在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反常规关系,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991~2009年19年的数据进行考察。发现尽管我国的实际金融呈现高增长速度,我国却没有导致相对较高的长期通胀率。在1991~2009年间,我国的M2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达21.59%,物价指数平均上升4.81%。19年间我国存在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相对上一年下降而物价增长加快的情况,如1994年、2000年和200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而价格增长速度下降的如2005年和2009年,并且出现了1998年、1999年、2002年和2009年货币增长速度为正,物价上涨率为负的现象。在此期间,虽然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状况基本同步,M2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甚至出现货币供应量增长,但物价降低的负相关现象。说明我国存在着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的反常规关系,也表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超额货币供给。

二、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

关于货币供应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会导致物价的上涨。数据分析表明,货币供应与物价变动之间存在反常规关系即货币供应变动与物价变化非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CPI与M0和其滞后两期的回归方程为:CPI=-0.878+0.084M0+0.326M0t-1+0.48M0t-2,R2=0.862,t=(-4.572,0.562,2.28,4.41),DW=1.14;

CPI与M1和其滞后两期的回归方程为:CPI=-14.64+0.045M1+0.536M1t-1+0.415M1t-2,R2=0.885,t=(-6.264,0.468,4.858,3.734),DW=1.042;

CPI与M2和其滞后两期的回归方程为:CPI=-12.75+0.168M2+0.899M2t-1-0.218M2t-2 R2=0.82,t=(-4.58,0.8 0,2.85,-0.94),DW=1.79。

在显著性水平a=0.05的情况下,t检验证明,M0,M1对物价指数都没有显著的影响,M2与物价指数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对货币供应量滞后期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M0的滞后期对物价指数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M1的滞后1和2期对物价指数存在较明显的影响,M2的滞后1期对物价指数存在真的影响而M2的滞后2期对物价指数的影响甚至呈现出负的相关关系。通过表分析发现,在1991~2009年之间,我国的物价指数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在19年中符合货币数量论的关于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成正相关结论的只有4年,其余15年是反传统的,其中有3年是负相关,还有12年是不规则的。由表可以清楚的发现M0与物价指数只有7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M1与物价指数也有7年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可以看出M1的滞后效应比M0明显。M2与物价指数有13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比较明显 。

(二)准货币和(M1-M0)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分析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发现,由于M0得高流动性和波动性,M0对年度物价指数没有显著的影响。分析我国货币结构中流通性较弱的存款货币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这里选取的指标是准货币(M2-M1)和(M1-M0)。准货币(M2一Ml)是作为价值贮藏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它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要通过向现实流通的货币的转化来实现。准货币只有通过向Ml的转化成即期购买力,才能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准货币代表看未来的需求,属于潜在购买力,对即期价格水平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但又由于M2中的准货币比重,将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M2对物价指数的相关性。比重越低,MZ对物价指数的相关性将越大比重越高,M2对物价指数的相关性将越小。从1991~2009年数据得出,我国货币结构中M1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0.2%,准货币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2.7%,导致M2的较快增长,(M1-M0)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2.1%。我国货币结构中M1/M2呈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0.446下降到2009年的0.362,原因在于准货币在货币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准货币/M2从1991年的0.553上升到2009年的0.637,缓解了货币供量增加对物价的波动效应。货币供应量层次结构中准货币比重增大,是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反常规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供应结构必然会反映在我国的物价水平上,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必然会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胀预期压力增大。中央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的稳定加大了直接控制信贷、整准备金率、直接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的频率,一个完善的市场是不能只靠政府来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的货币市场形成一个完善自由市场体系适应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平.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货币政策及其经济运行目标与宏观调控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

[2]刘霖,靳云汇.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

[3]王海斌,朱静平.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6

上一篇:从低碳经济看我国乡镇企业发展 下一篇:控制企业环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