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时间:2022-09-01 06:27:50

情感,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情感是学生习作的原动力,为文者情动而辞发。如何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让学生在习作的整个过程中充满着情感,以此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呢?针对此进行探讨,主张通过“在观察认识中激感”、“在材料整理中酝酿情感”、“在想象构思中注入情感”、“在文字叙述中表达情感”、“在讲评总结中延续情感”等环节、手段,调动、激发、深化、延续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课标“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

[关键词]习作教学;情感;调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84-01

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仍是学生不愿写,不乐于写。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持态度的体验。小学生习作不愿写,不乐于写,从心理角度讲,是学生没有习作的需要。没有需要,就谈不上强大的动力。可见,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情感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关键。“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在整个习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习作情感,让情感始终伴随著学生习作的过程,以此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一、在观察认识中激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是说,作者的情感观念,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则要依赖于对所写事物的真情实感。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知之深则爱之切”就说明情感对认识过程的依赖。因此,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而对小学生来说,还不能自觉、主动地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对事物进行分析、认识,即“以物迁情”还做不到。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他们对生活――“物” 加以观察、认识、体验,才能“以物”迁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习作前,要指导学生观察认识指定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比赛,观察人、事、景、物。如写“春天的发现”的习作训练,课前可布置学生到春的田野里去看看,学生兴趣盎然,对春天美丽的田野的观察也趋于全面、深入。原来不曾留意的春天的景物,变成了学生需要的信息,学生在观察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从而引起了学生愉快、热爱春天的情感反应。心中有了令他喜欢的“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情感。

二、在材料整理中酝酿情感

学生对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有了初步认识,明确了写作要求之后,教师让学生收集整理,准备材料。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对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听到的人、事、景、物,根据习作要求进行筛选,并问个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是想表达什么情感,是令你激动,令你高兴?还是令你爱,令你憎?在整理的过程中酝酿写作的情感。如在“有意思的场景”习作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班队活动“拔河比赛”,自己收集整理材料。很多学生都乐于向老师或同学描述自己要写的场面、经过。可以看出,学生对活动的经过,对某一场面有着较深的印象,教师由此引导学生选择材料。而就在对材料的选择、整理过程中,学生已酝酿出了写作的情感。

三、在文字叙述中表达情感

情感和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情感时,就产生了需要心理。这时,“叙写”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并且,很可能他们已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达到非写不可欲罢不能的境地。比如,“写暑假中的感兴趣的事”。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觉得发生在暑假有趣的事很多,学生如数家珍,“捉蛐蛐”、“抓螃蟹”、“捉知了”、“沙滩战”、“滑旱冰”、“小实验”等。因为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他们激情迸发,描写活灵活现,文句妙趣横生,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真情实感,体现了“为情而造文”。

四、在讲评总结中延续情感

评讲作文,除了对学生作文整体优缺点进行总结,个别委婉指点外,更要肯定成绩,引导学生品尝成功的欢悦。要多鼓励,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愉悦的情感;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优点或进步,并加以肯定、表扬,多给学生鼓励、表扬,让其树立信心,为以后写作创设良好心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迁移,以形成想写、爱写、乐写的良性循环,达到调动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作目的。

要写好作文,必先有情,文随情发才能成就佳作。同样,我们的习作教学就是要调动、激发、转化、延续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想写作的冲动。一旦能以情入文,那么,所有的学生都会变得爱写、乐写、能写作文了。

(责编 韦淑红)

上一篇:提高想象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下一篇:留住音乐回归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