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探究

时间:2022-09-01 03:11:21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复杂,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发病率约9%。慢性前列腺炎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临床上对其极为关注。本文通过对慢性前列腺炎的可能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69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148-02

慢性前列腺炎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症候群。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多变,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还未统一。虽然长期治疗,但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另外,慢性前列腺炎容易导致男性不育和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严重影响。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患者的情况、不同病原体、电解质和钾离子通道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1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1.1临床特征分析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临床上的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人数逐渐减少,症状也逐渐减轻。我国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的主要症状是排尿症状,一般表现为尿频、尿不尽感和尿痛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患者应用了抗生素,可是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其对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程度与NIH――CPsl评分、生活压力、性格、治疗效果和病程等有关,而与身高体重、学历、职业和情况等相关性不显著。

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与心理因素联系密切。

1.2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状况

慢性前列腺炎一般表现为尿频、尿不尽感和腰部、会不适疼痛等症状。人们逐渐重视由慢性前列腺炎所引起的障碍。男性障碍包括减退、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和性障碍。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疾病是。与功能障碍这两项指标常被用来评价男性状况。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障碍有着较高的患病率,患病率与年龄、病程均成正相关。功能障碍患病率符合上述变化规律,功能障碍的程度和年龄呈正相关,但与病程相关不显著。患病率与年龄、病程相关性不显著。

2发病机制探究

2.1病原微生物在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前,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中较为公认的理论是感染与炎症、自身免疫、前列腺尿液返流、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碍等。人们研究的重点是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传统的观点认为引起前列腺炎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等。近年来,研究表明对健康对照组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培养,健康对照组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组织培养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36%和38%,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对健康对照组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EPS/按摩后,尿培养阳性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阳性率差异均不显著。所以,前列腺组织中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可能不是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而是移生或伴随的存在。

2.2 前列腺液、尿液的电解质

前列腺液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15%-50%不等,正常PH值为6.3-6.5。一般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前列腺分泌功能障碍,表现为前列腺液pH值升高,前列腺液内的锌、钙、镁、酸性磷酸酶和胆固醇降低等。患者前列腺液中Mg2+、Zn2+等的浓度可当成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指标。

尿液的电解质成分的浓度波动范围和不同个体间的差别都较大。前列腺液中K+、Na+ 、Ca2- 、Cl- 等电解质的浓度在不同个体间差别也较大。相关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前后非疼痛组和疼痛组的前列腺液K十浓度有着显著变化――有效组的前列腺液K十浓度明显降低;无效组的前列腺液K十浓度明显升高;疼痛组前列腺液K十浓度明显低于非

疼痛组;非疼痛组与正常对照组前列腺液K十浓度无显著性差异。患者组中前列腺液C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和尿液中的电解质研究能够为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疗效评价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的新思路。

2.3慢性前列腺炎与钾离子通道

钾离子通道是广泛地存在于各组织的细胞膜表面,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镶嵌在细胞膜脂质中的蛋白质复合体。对非兴奋细胞的发育、形态调节、膜电位的稳定和细胞分化中钾离子通道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调节细胞内外K十分布中上皮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起着重要作用,故推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上皮细胞钾离子通道可能存在异常。Kvl.3钾离子通道在前列腺上皮细胞中表达活性增强,钾离子通道开放能促进细胞内K十外流,使得腺泡内钾离子浓度增高。钾离子通过有功能障碍的上皮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渗透到基质中,刺激神经纤维末梢引起疼痛等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

3 结语

明确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意义重大,争取做到病因诊断,彻底治疗。通过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初步了解了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但是,各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间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雅萍,徐向华,王小良.双孔钾通道的结构、功能及药理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04).

[2] 梁朝朝,张学军,王克孝.前列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06).

[3] 郝宗耀,梁朝朝,张学军.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尿液电解质测定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 (07).

上一篇:保脾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7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产后出血患者48例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