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探析

时间:2022-08-31 04:48:40

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探析

摘 要:以海龙村为背景,海龙村作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的示范村,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社会管理上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通过分析海龙村农民工在社会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且提出现实的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解决好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重庆;海龙村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21-03

一、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一)以海龙村为例的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向前推进,许多城市边缘地区依靠接近产业园区的优势搞起工业园区建设。重庆市白市驿海龙村就是其中一例,海龙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海龙村位于重庆中梁山以西,白市驿镇边缘,幅员面积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其中村民2 213人,外来务工人员逾万人[2]。其凭借紧邻西彭铝产业园区的优势,建立起了生产相关配套零件的工业园区,并且创办了特色农业园区。

海龙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海龙村在经济上取得较快较好发展,但是其在社会管理上却远远落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对外来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处于盲目缺失状态。

(二)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农民工问题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制度正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细化中,但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还处于薄弱状态。城乡结合部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阶段,建立健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目前中国普遍出现的农民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对其社会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的滞后性[3],如果不尽早尽快尽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便会遗留沉淀下来,当城乡结合部逐步发展为城市后,问题便会迸发出来,进而降低城市化质量。为了城乡结合部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提高农民工的社会管理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对农民工社会管理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将这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是增强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使其较好进入城市的需要

大多数农民工都将城乡结合部作为自己进入城市前的过渡区域,作为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以便在城市中寻求更多更好发展机会的跳板,建立健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社会管理制度可以增强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使农民工在拥有城市生产生活技能的武装下进入城市,寻求梦想[4]。

3.是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意识,尽快的融入城市的需要

当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城市,不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以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来为农民工营造一个城市般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意识、归属感和责任意识,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减少降低农民工的发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问题及原因

(一)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的问题

1.外来农民工数量过大,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以海龙村为例,2013年海龙村的原住人口为1 900人,而外来人口过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农民工,但海龙村的相应配套设施还停留在农村的级别。海龙村为农民工建造农民工公寓的计划还处在争议之中,低水平的医疗卫生不能满足大量人口的需求,海龙村的服务业基本以零售业和房屋租赁为主,零售业的主要形式是村民的小卖部,租赁业基本上是本地村民对自家空余住房的出租。海龙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形成一条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2.农民工散居在出租房,不便管理

根据对海龙村农民工居住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海龙村的农民工大都选择居住在本地村民的出租房里,农民工与本地村民混住在一起,由于海龙村村委会的管理人员有限,无法对农民工的生活情况进行准确掌握,农民工这种居住方式的混合性和分散性造成了无法对农民工进行统一有效的社会管理[5],这些农民工管理处在管理暗角中,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3.农民工存在再次被城乡结合部边缘化的思想

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期望目标大部分是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键全的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环境与他们期望的有很大的差距,希望在大城市中发展的强烈愿望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如果农民工融不进城乡结合部,就会存在被再次边缘化的思想,这对农民工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更大。这种社会地位的排斥和挤压致使农民工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和报复社会的行为。

4.城乡结合部农民工流动性大

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外来农民工多数不愿长期停驻,农民工认为城乡结合部工作生活环境太差,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没有大城市好。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便直接奔向城市,或者在城乡结合部做短暂的停留,当他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便选择离开,本地村民由于人数较少,职业技能较低,根本不能满足当地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当优质农民工流失后,又得不到新的高素质劳动力作为补充,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渐渐缺少了动力支持,其发展的脚步就会放慢甚至停滞不前。

(二)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问题的原因

1.对农民工社会管理的不重视

由于城乡结合部紧邻工业园区,致使大量农民工涌入城乡结合部。农民工选择在城乡结合部工作和生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工在城乡结合部的各项生活开支相对于城市较低,农民工的剩余也就相对多一些;二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就业限制少,就业门槛低,农民工可供选择职业较多而且职业素质要求不是很高[6];三是农民工在城乡结合部的认同感要明显高于城市,农民工在这里不会受到很大的歧视和排斥。由于中国关于城市中农民工进行社会管理的起步较晚,对于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更是处于空白,城乡结合部既未做好心理准备又未做好硬件设施建设的准备。城乡结合部大多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局限于本地人口的社会管理,对社会的建设不重视,对农民工仍以过客的眼光对待。

2.农民工的群体居住设施基本没有

主要是因为几下几点:一是海龙村还未建立农民工公寓,主要因为海龙村政府和村民存在利益上的博弈,出租房的租金已经成为海龙村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海龙村政府如果建立农民工公寓就会对村民的既得利益造成侵害,农民工公寓的建立又要依赖于广大村民的集资,使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这也使建立农民工公寓处于构想状态。二是本地居民的房屋租金比较低,住在农户家里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工一方面希望住在农民工公寓,生活在农民工群体中,一方面又在担心农民工公寓的租金会不会高于农民的出租房,居住方式选择上的摇摆不定,这也给当地政府对农民工居住的意愿调查带来很大难度。

3.未处理好本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关系

本地村民认为和外来的农民工相比来说,自己有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为了工作和生活而背井离乡。海龙村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让村民变股民,最终变成市民,海龙村的村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由于发展集体经济,许多农民已经转变为股民,外来农民工联想到自己出身农民却仍要为农民打工,本地农民需要少量劳动就可以获得比农民工辛勤劳动获得的回报多,这种少劳多获的现象使农民工造成了在心理上由羡慕转为嫉妒。如果不对农民工的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必然会造成双方的摩擦和冲突,不利于城乡结合部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对农民工发展观念有效缺乏引导

农民工对自己的发展处于盲目状态,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农民工向往在城市中发展,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在大城市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来城乡结合部打工的几率很小,或者是以城乡结合部作为进入大城市的跳板,当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以后,便会离开这里,奔向城市,他们向往在大城市实现由农民工向市民的蜕变[7]。但是他们应该同时也意识到定居安居城市的艰难程度,如果不能顺利实现市民化,或者市民化的质量不高,他们仍有可能沦为城市的贫民。农民工这种跟风一样地涌向城市并不能真正实现市民化,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在城市中他们能寻求到的只是是劳动密集型,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岗位,这离他们市民化梦想还有一定的差距。城乡结合部对农民工的就业和发展观念缺乏有效引导,成为导致农民工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民工社会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加强社会制度建设

海龙村村委会应该尽快尽好地建立起外来农民工的登记制度。对农民工的来源,租住情况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对农民工的身份在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备案,只有熟悉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才能走好对其管理的第一步。制定严格有效的农民工管理办法,为解决本地村民和外来农民工的纠纷提供有效依据。逐步完善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参照城市的框架不断补充完善,确保外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海龙村的相应配套设施要参照城市设施的级别进行改造升级,尤其是加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活设施的建设,扩大服务业的规模,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形成一条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让村民有市民的享受,让农民工有城市的感觉,让农村有城市的规模。

(二)处理好本地农民和政府的利益关系,提供良好居住条件

海龙村村委会要摆正态度,调整角色。海龙村村委会与村民不是对立的关系,不应站在村民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海龙村村委会应该清楚解决好利益的分配问题才是解决纠纷的关键,共利共赢才是解决纠纷的根本办法,必须要找到一个双赢的解决办法,海龙村村委会应该拿出具体详细的农民工公寓建造计划,在充分考虑到本地村民的利益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采取协商民主的方式来修改建造方案。农民工公寓的建造资金主要来源于本地村民,作为农民工公寓的出资者,仍然对农民工公寓享有所有权。农民工公寓可以采取只租不售的方式来供农民工使用,本地村民仍然可以取得固定的租金收入。农民工公寓的投入使用,可以减少本地村民管理成本,让其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向工人角色的转化,这就可以改善本地企业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同时也可以提高本地村民收入水平,为顺利实现市民化打牢基础。农民工公寓的建成,不仅可以对农民工进行集中管理,而且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增强农民工留在这里的信心。

(三)加强思想教育,营造外来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和谐相处的氛围

首先,政府不要把本地人和外来农民工区别对待,应该一视同仁,因为他们都在为海龙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强对本地村民的思想教育,让本地村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谓的“优越性”,他们并未脱离农民的本质,他们的最终发展目标不是股民而是成为真正的市民。本地农民要在心中消除对外来农民工的芥蒂,不要人为地与外来农民工划清界限,要以共同促进海龙村的发展为大局,正确认识外来农民工对海龙村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与外来农民工保持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对本地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外地农民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充分肯定他们对海龙村大发展做出的贡献,增强外来农民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倡导本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和谐相处。

(四)加强同农民工的思想交流,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发展观念

农民工是否去城市发展应该依据自身的情况来定,城乡结合部的相关部门为了防止农民工流失,保证海龙村的可持续发展,海龙村应该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发展观念。海龙村应该在充分尊重农民工选择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前景进行分析,虽然城市中发展机会多,但是面临的挑战也多,城市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农民工发展。农民工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适当地放开准入条件。比如可以进行户口的迁移,外来农民工在本地居住满一定时间便可以将户口转入本村,虽然没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分红,但是可以参与到其他项目的集资中,逐步实现由外来农民―本地农民―股民―市民的转变。只有留住农民工,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效促进海龙村的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黄公元.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

[2]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 ― 双创双争专题[EB/OL].重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红岩网,http:///zhuanti/scsz/index.aspx.

[3] 高宜新,刘海鑫,等.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

[4] 黄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82-283.

[5] 蒋.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建筑经济,2009,(3).

[6] 纪韶.农民工就业政策、问题及调整[J].前线,2010,(11).

[7] 陈素琼,张广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1,(5).

The Analysis of Social Manag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Fringe

――A Case of Hailong Village of Jingguantownin Chongqing

GAO Yi-xin,LIU Hai-xin,LI Teng-juan,CHEN Jun-we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Hailong Village,As a model villag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ongqing,it have been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economy,but in a neglected state in social manage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Hailong villag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ocial management,and propose realist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which can give a help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rban-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social management.

Key words:urban fringe;migrant workers;social management;Chongqing;Hailong Village

上一篇:西部民族地区农户农机需求差异分析 下一篇:重商主义流通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