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17 01:28:51

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

摘要: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本文探讨农民工的出路和路径问题。首先,本文初步设计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这一战略问题的目标;其次,本文也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以及城市融合这三个环节着手。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民工;市民化

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发了七个一号文件,着手解决多年累积的“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首次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标题中出现,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是以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了,种粮积极性提高了,农民收人增长幅度也提高了。但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重要主体,既是城市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桥梁。因此,在推进我国城乡统筹事业进程的宏观背景下分析和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一方面,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减少农民的数量,从而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城乡统筹事业进程,让已经具备转化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市民,以保障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对于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战略思路,“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以及与农民工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

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是其市民化战略的基本内容,它所表明的是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正确的目标设计是农民工市民化战略制定的依据和出发点,是战略实施的指导原则,是战略控制的评价标准。同时,制定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目标,也是农民工市民化路径选择的前提和关键。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职业转化、地域转移、身份转变与农民工的行为方式转变和新市民价值观的形成等“多位一体”目标的实现过程。

1、职业转化。包括行业转移和工种转移,是实现农民工社会流动和地位提升,并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或同一行业不同工种的转换,提升了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提升了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地位,为进入城市并融合城市奠定基础。

2、地域转移。主要指农民工生活和居住场所由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地域转移,要求农民工在城市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有固定的居住场所,能够安居乐业,能够真正享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是其市民化的基本条件和显性目标。

3、身份转变。即农民工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而在身份上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等。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农民工能够获得所在城市的城市户口,拥有城市公民所享有的市民资格和相关权益,并依此身份分享城市公共福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4、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工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无疑要受到所迁居城市现代文化的影响,打破传统的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以信任为基础、人际关系简单的传统习俗和行为规则,取而代之的是以一套相应的法律规范和人文观念为其社会体系和价值系统,从而真正实现由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农民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市民的转变。这种转变将构成农民工市民化的最高评判标准,因而也将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终极目标。

以上四个方面的转变是相互关系的,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人的现代化。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障碍来自许多方面,主要的因素包括如下四个。

(一)认识障碍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对农民看法的不客观性以及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安排所确定的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区别,造成了市民(包括一部分城市决策者和执法者)对农民工观念上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行为上狭隘偏激的歧视。在城市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市民们认为农民工抢了他们的“饭碗”而强化了他们对农民工的不满情绪。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在一些城市人心目中成了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如较高失业率、较高犯罪率和环境脏乱差等的万恶之源。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政府决策者做出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排斥决策。

(二)政策障碍

应该说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和生活的。但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级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承担不同的责任,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出台某种政策时,处于代表城市市民本位利益(如市民充分就业)的考虑,在对待市民化乃至农民市民化问题上,排斥和抑制对于鼓励和支持政策。在政策制度的安排上,不把农民工与市民同等对待,而是采取重堵轻疏、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就业轻农民工安排的政策,如对进城农民工实行一系列的证件登记和过程性收费等。

(三)制度障碍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突出表现在农村强化的土地承包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制度和以户籍为基础城市封闭的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实行承包期限较长的土地承包制度的着眼点是维护农村稳定,但缺乏流动性和经营权转让市场,加上与之挂钩的农业税赋负担,致使农民缺乏退出土地和农业的市场机制,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彻底转移的重要原因。二是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使得进城农民工只能通过次属的劳动力市场寻找那些工作稳定性差、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无福利、无保障、无晋升机会等市民看不上眼的边缘性职业和岗位,他们因此难以进入城市正规体制之内,实现与城市主流社会的融合。三是与二元户籍制度对接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封闭性,没有将事实上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民工由于城市工作大多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和收入低的特点,他们只好依靠农村的土地保障,难以割断与承包土地的“脐带”关系。

上一篇:保险业高管酬薪激励制度:欧美经验及其启示 下一篇:“四两拨千斤”,以企业文化软实力催生业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