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改应注重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时间:2022-08-31 02:36:30

高职教改应注重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摘 要: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单纯偏重于教学过程或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同步开展,导致相当部分高职毕业生“会做事,欠做人”。 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应对建议,强调高职教改应注重与德育教学融合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改;德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颁发,使得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得以确立,并促其长足发展。当下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各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工程进行的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一线所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工作。

另一方面,在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对16号文件理解不全面、不系统的现象,教学改革单纯偏重于教学过程或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同步开展,并部分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存在“会做事、欠做人”,“高技能、低素质”,“下得去、用得上、留不住”等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分析,认为部分高职院校的教改过程对16号文件理解不深入全面,不注重教改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或融合力度不够,“德育为先”的理念在教改过程中没有充分得以体现是造成毕业生出现上述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 高职教改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6号文的主旨是为了“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文件的核心,也点明了高职教改的最终目的;同时,文件强调提升质量要注重“四个加强”,即“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模式改革”,这是高职教改中应重点侧重的四个方面,也是四个应同步开展的主要内容。

文件在“四个加强”中,第一项就是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德育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文件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可见,高职教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这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而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质量,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步、相互促进的过程,不应割裂。

二、 当前教学改革忽视德育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在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但在对16号文件的理解上缺乏系统和全面,尤其对德育教育的研究消化方面力度不够,导致在具体实施操作中把教学改革理解为 “加强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模式改革”,却忽略了对“加强素质教育”部分的研究与实践。如此一来,学生德育教育打了折扣,导致青年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在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人格理想、责任意识、心理情绪、生命伦理等方面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培养历练,最终使得个体人文精神系统构建不彻底、甚至扭曲,出现一系列与现代文明社会秩序要求矛盾或冲突的行为。现在屡屡见诸报端的高职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的种种“怪异行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部分高职院校教改中会倾向于在后三个“加强”上用功使劲,而忽视了对第一个“加强”即德育部分的建设呢?笔者经调研和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德育工作系统性强、牵扯面广、周期较长,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理论上说的多,书面汇报多,但真正在实际实施中投入的精力还远远不够。

德育教育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工作,其牵扯的点多面广,稍有深入就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且实施起来周期长,不容易见效果,使得很多院校在德育工作上都是说多做少、大多处于“自然生发”状态或停留在书面汇报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几乎都知道“成绩好品德不好是危险品”那句老话。可是要想培养好一名学生,使其具有健康的人格结构、良好的道德修养、优秀的职业素养确实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德育工作是系统工程,从以前经常见诸报端的“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到现在再增加“课堂育人、文化育人”的“五育人”,从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协力共管到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中心”的理念等等,有关德育工作的口号很多,新理念、新模式也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或实验阶段,真正能拿得出手,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成熟做法还是比较少。

第二、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给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要远远高于普通本科院校,也导致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事实上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部文件中已经将高职教育明确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但在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几乎还停留在“等同于或略高于”中专、技校的水平上;加之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处于专科层次,高考招生录取的分数段明显偏低,有些院校甚至是“够资格线即可”,这使得高职院校必然面临着生源的质量问题。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从宏观上看,学生整体上的文化基础薄弱,思想和价值取向多元,个的复杂程度加剧,校内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困难不断加重。另外,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构成中多有所谓的“三校生”,他们除以上共性表现外,很多身上还沾染着社会的不良习气,酗酒打架、心理危机等高危行为频繁出现,对他们进行彻底的思想和行为改造难度可想而知,以至于他们成为部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持续存在的“难言之隐”。

第三、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专院校升级或数校合并而成,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的职能分工与合作方面还存在差距。

由于成立时间短,这些高职院校在德育工作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方面还远没有那些综合性普通高校成熟,存在职能分工与协作的配合问题。这些院校往往按照原有运作模式延续,大多把德育工作分配给学生工作部门来承担,教学和教改工作职能则多由教务工作部门承担,教学改革和德育工作没有在整个大教改系统中合成,人为割裂,对人才培养的认识高度不足、视野不宽,使得教改的系统性、完整性打了折扣。

第四、作为德育工作实施主体之一的学生工作人员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上力不从心。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工作人员是德育工作实施的主体之一,但其在德育工作的实施和创新上热情不高,力度远不如普通教师在教改工作上的参与和投入。教改过程中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专业计划的整合修订、课程改革的尝试创新等环节都容易找到具体实施创新的载体或实物,校方也有意愿投入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同时,教改项目的发展趋向是可以看到或能够有预期成果出现的,并且这些往往可以作为项目申报成为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为此,作为教师中精英力量的专业带头人、业务骨干教师有足够的动力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相比之下,负责德育工作的学生工作部门的主体构成是辅导员队伍,在当前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不稳定、过于年轻化、机制缺乏保障、事务性工作繁多的情况下,可以想象他们怎么能够去全力研究和开展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三、 教改与德育教育融合发展的建议

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全面系统的思考和领会16号文件的精神,并在实践中予以积极保障和落实。为此,笔者认为高职教改和德育教育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两者的融合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要统一和加深对高职学生德育和教改关系的思想认识。要建立高职人才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全面、彻底、系统地理解和领会16号文件精神,把德育教育和教学改革融合为一体,共同发展。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共同保障。

第二、正确给德育工作定好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曾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德育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结构的关键。在高职学生基础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德育工作重要性较之于普通本科院校更显得迫切和重要;同时,强化学生的德育水平,培养健康合格的技术人才也是高职院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高职教改应有一个统一高效的组织机构。针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高职院校的教改工作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学业务层面,应该充分注重教学改革和德育工作的融合,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全面、系统的视野开展教改工作,达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

我国要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高职教育还将要发挥巨大作用、继续做出重大贡献。而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内涵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应全面系统地理解和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与教改相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卓越.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 2007, (5).

[2]胡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11).

[3]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4]张元.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7), 13-15.

[5]杨泽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4), 15-16.

[6]戴勇.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5), 5-8.

[7]刘生平.变革・创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32-34.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校级课题 《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GW201006B03)》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上一篇: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高师院校分阶段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