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与美育

时间:2022-08-30 01:04:35

论语文教学与美育

【摘要】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体现。语文教学美育有直接的关系。从教学程序的安排到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板书的设计和书写,都体现教师的审美观点。因此,好的语文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给学生以美感,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读 ; 遵路 ; 入境 ; 悟文 ; 勤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5-02

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体现。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直接的关系。从教学程序的安排到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板书的设计和书写,都体现教师的审美观点。因此,好的语文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给学生以美感,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语文能力训练、智力发展和情思审美教育之所以是构成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三个面向”培养新型人才的任务向中学语文提出的时代要求,又是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譬如,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就因娱目、动情、激思而闻名全国,她的每一堂课都以丰富激越的情思、优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扣击着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反响,丰富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是由多层次、多结构、纵横交错的要素构成,但情丝审美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智育范畴。它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专门课程,在语文知识能力教学方面是一个有完整内容,独立体系和专门教材的实体,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核心任务的完成。但在实施本课程特殊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美育。新时期教育方针规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对“全面发展”的重新认识与科学揭示。众所周知,美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我们不能因为它与其他各育有密切关系而取消它的独立性。美育有着特殊的内容,特殊的魅力,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驾齐驱,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具有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以此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田,净化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语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80%,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荟萃。从内容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多彩,好象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照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一旦认识并履行这种职责,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扉,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务期尽快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他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需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的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例如美读《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来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读“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最后一小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须读得轻缓,末句可按三个音部断开,每一音部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操,从小说结束这种凄怆美、悲壮美中受到深刻陶冶和强烈感染。

第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下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例如《驿路梨花》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构思是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线索,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所见所闻,截取了最佳的实践阶段夜行投宿这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族老人之口引出梨花姑娘的传闻,又借梨花妹引出营建茅屋和梨花姐妹照料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一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逝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小说的标题托梨花显旨,主人公借梨花命名,景物描写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引陆游的梨花点睛,将风物美、人美、面容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的艺术形象之中,突出了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题。

第三,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肯定有一个境,即一定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的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第四,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文以载到”,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语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使他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变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

第五,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不可忽视的是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的仿作,因为模仿乃是创作的基础。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鲁迅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获得启示而作《狂人日记》。对于文宛学步的中学生来说,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文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为他们过度到独创铺设了台阶。学生从观察思考、取材熔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到谴词造句等模仿中获得借鉴,就能步其门而登堂,效其法而通变。从美育角度来看,它是鼓励学生按美的规律借鉴创造文学美的良好的开端。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它不是一种苛捐杂税、额外负担,也不是搞花架子、摆装饰品。它既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美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鉴赏。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全过程中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解读语文教学中的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