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6 23:16:17

论语教案范文第1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论语教案范文第2篇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主要思路

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的,虽然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过去的“高效”,仍然主要停留在成绩提高的快、升学率高的标准上,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狭义的“高效”。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一、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思路

1.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地导入课堂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教师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讲课文,讲语法,讲写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种课堂倒也习惯,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地步,机械地记忆着教师传授的东西,这种课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说是高效课堂。如果非要说是高效,那只能说是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形成的知识的高效记忆的课堂。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学生们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们的想法,让学生们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比如,学习《论语》中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颜色、大小、温度的区别,之后以太阳颜色为例解释冷暖色调的区别,以大小为例讲讲光渗效应等,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出论语里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入论语中其它的篇章。这样开局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如果开局就讲古文,学生本身对古文就不了解,再没有铺垫,必然学起来就费劲,而且也没有很高的兴致。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效地开展探究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初中语文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初中“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学习的核心还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单纯是一个知识“受众”。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了,学生也就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识的承载体。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其中的巧夺天工,没有条件的可以就近让学生参观古代的一些园林景点,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

3.以人为本的教案设计,高效地进行备课

设计教案,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一次有效的教案设计,对于把握整堂课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事情,教案中没办法预想,导致课堂的进度受到影响,而且课堂效率也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突然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时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把学生的问题搁置,很可能把学生们燃起的思索和探究的火花就此被扑灭,再也不会重演。很多课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提前在设计教案时,针对某些容易因为同学感兴趣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预留出一部分时间。绝对不能为了赶进度,不允许学生们思考和探究,很可能这一次的积极讨论,对于整章节的学习,甚至这一类知识的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结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学科,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形成了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同时,语文学科中还饱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的理念,另一方面,初中语文还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必修科目,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高效课堂形成的方法,并不断地提炼与总结,虽然没有人能说明某种方法一定是最有效的,但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就必将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高效语文课堂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邓生会.如何进行差异化语文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09,(7)

论语教案范文第4篇

一、教师教育技术观认识上的不足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对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申继亮,2001)[1]。叶澜(1998)指出,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脱离教育观念的,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它都是实实在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2]。教师的教育技术实践也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制约(Becker,2000;Ertmer,2005)[3][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观呈模糊、片面和表面化等特点。培训应明确区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从教师对培训的描述可以看出,存在用信息技术培训代替教育技术培训的现象。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不会必然导致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张志祯,2008)[5]。

从参训教师教育技术观认识上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误认为是信息技术培训。培训主讲教师为了迎合参训教师技术学习的需要,存在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向简单的信息技术培训的错误倾向。

二是把新课程理念下的“双主”教学设计误认为是传统教师教案设计培训。教师未能理解“双主”教学设计的内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没有真正从学生个体特征和学习思维习惯、认知发展程度等方面来设计教学。

二、教师教学设计上常见的错误

参训教师教育技术观念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在培训中表现出不同形式的错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有以下一些错误形式。

1.概述设计流于形式

部分参训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没有涉及概述或教材分析部分,对课程内容泛泛而淡,甚至对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先后关系、教学设计的总体思想和设计思路、教学组织策略等均表达得不够明确。如对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论语》专题(高一年级)的设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其中教给我们的“交友之道”,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义。

中小学教师除了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外,更应该从资源分享的视角来有效借鉴、合理选用他人设计好的教学设计。从这个角度看,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总体思想和设计思路、教学组织策略等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设计定位泛化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的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有效设计。经过培训,教师基本掌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原则,但还存在教学目标设计模糊化、过程化、虚假化的现象。例如下文是某教师对高一年级《论语》专题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能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②背诵《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名言警句。

③了解并掌握《论语》中关于朋友的作用、择友、察友以及处友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④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写作。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查找《论语》中关于“交友”的语句,并翻译、理解。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②主要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指导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交友之道,谨慎择友、察友和处友。

②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魅力,热爱中国的文化经典。

在上述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较为模糊,没有具体说明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文言词语,要背诵《论语》中哪些交友的名言警句,择友、察友、处友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要求掌握的。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把“课前查找”与“能够学会课前查找”混淆。与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体的教学目标相比,过程和方法应该指向更具一般性、普遍性的技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魅力”又有目标夸大的嫌疑,可以将二者合而为一,改为:能学会感受中国经典文化中交友之道的精髓,学会谨慎选择朋友、体察朋友和与朋友友好相处。

设计教学目标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教学重点、难点的引出要合理自然,同时不宜刻意地提取三维教学目标。

3.学习者特征分析浅尝辄止

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处理上,参训教师最容易陷入的错误就是浅尝辄止。如某教师只作了学生对《论语》不太感兴趣的结论,却没有进一步分析学生为何对《论语》不太感兴趣。

又如,某班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学校高一年级,英语基础较差。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分析时,以“英语基础较差”一言以概之,显然缺乏客观和全面的分析。

4.媒体分析游离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之外

参训教师要么没有设计媒体选择分析表,要么媒体分析与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不一致。例如,把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简化为几句话――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设备、课件等;实验器材:多用电表、干电池、二极管、待测电阻若干。

媒体选择分析表应该简明合理,可以很清晰地从表中看到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式、媒体使用方式、预计占用时间、媒体来源等内容。

5.教学流程图设计各行其是

多数参训教师没有理解教学流程图设计的内涵,要么使用矩形框,要么为求简单或美观而各行其是,要么把教师活动与媒体使用混合到了一起,从而违背了教学流程图设计的初衷。规范的教学流程图应该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教学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彼此先后关系和媒体选择使用情况。

6.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脱离

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案中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而在培训的教学设计中只有简单的纲要知识点,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相脱离,教学过程设计显得过于简单,很难看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性内容。

7.教学评价设计混乱随意

当前教学评价设计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是不能区分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区别,错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作为教学评价设计。

二是把教学评价设计等同形成性练习设计或课后练习,把具体的形成性评价的习题作为教学评价设计的内容。

三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偏离教学目标。评价的重点要么与教学目标无关,要么没有突出重点、难点。

四是教学评价过于偏重质性的评价,而对于知识点的定量评价基本忽略。评价方案设计了很多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情况等调查问卷的评价内容,却没有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

五是教学评价部分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价表格和评价项目,但只是简单的堆砌,并没有说明如何使用这些评价内容。

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培训组织的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乱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自身素质和个人意识欠缺外,也有培训组织不力和内容设置不合理等因素。

1.调训工作组织的不力

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组织,在调训时间、调训程序、调训形式、调训理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大多数培训都在教师正常教学期间,导致参训教师“身在培训,心在学生”。有的参训教师是以所属学校或进修学校、电教馆等多重名义调来受训,难免会产生培训能否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同、培训是否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的疑问。培训时间紧、学习内容繁重、多学科一起培训等不利因素,都对培训的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

调训工作的组织应该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有效沟通、上下联动,统一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之下。同时,培训应该是在教师正常教学时间之外,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

2.内容设置的不足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设置应该突出两方面的一致:即教育理论(如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与教学设计理念(即双主教学)的一致,技术实践与理念内化的一致。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求在一定的技术实践下,强调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念的渗透,重点应该是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念的内化和领悟。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有所区别,如对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应该多讲一些实用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少讲理论的内容,多实践少讲授;而对新入职的教师或职称相对较低的教师,培训中应更多地强化教育理论的渗透,适当增加理论讲授的时间。在教育技术的实践和工具的运用上以任务驱动、自主实践为主。在教学设计理念的渗透过程中,要注意与传统教案设计的区别比较。

此外,由于教师在学科性质、地域特征和各地区教育现状的不同,可以在分年龄段、学科、地区集中组织为主的情况下,把各地区、各年龄段的优秀教师安排到其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参与培训,既相互学习借鉴又共同提高。

3.对培训考核的反思

每一次的教师培训应该都只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新起点。若要保证教师培训的实效,就要让培训的内容贯彻到每位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培训考核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份证书或者几十个继续教育学时证明,而应该有完善长效的教师考核机制作保证,如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测试等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的依据,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技术等级、科研水平等。同时,考核过程应该有培训教师的参与,以保证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有效合理。另外,培训考核可以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相结合,经历“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这样一个循环实践与理论提升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知行合一的教育工作者。

总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帮助参训教师正确树立教育技术观,使其在教学设计的有效实践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从教和学两方面改进教学,逐渐从教学的执行者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1.

[2]叶澜.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3]Becker,H.J.Findings from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Computing Survey: Is Larry Cuban Right?[OL] www.crito.uci.edu/tlc/findings/ccsso.pdf.2000.

[4]Ertmer,P.A.Teacher Pedagogical Beliefs: The Final Frontier inOur Quest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V.53(4).

论语教案范文第5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带着这样的目标和骄傲,我开始了我的教师实习之旅,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教学理论一点点转化为教学实践,模拟教学变为真正面对面的教学,尽管生涩、但在慢慢的成熟之中,让我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充实起来。刚开始实习,根据学校要求,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我听了8节课,听老师讲课主要是让我在听的过程中多学点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之后是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一直在给七(7)班学生上语文课,直到实习生涯的结束。

现在,再回顾我的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现了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许这就是“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我深深佩服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对自如,课堂内外相结合,他通过讲述他身边的故事和例子,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帮衬,但课堂气氛却依然是如此的活跃。

现就个人实习后的情况和感受作如下回顾与总结。

一、教学工作

安顺市第六中学给我安排的是七(2)班的语文课。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吵闹,有些学生几乎是抢着回答问题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刚上初一童稚未泯的使然。上课的时候,我尽量把音量放到最大,充满激情,多运用肢体语言,有时还附带一些幽默的课堂语言和与课文有所联系的课外知识,这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比如,《论语》是要重点讲的课文,我在给学生讲《论语》(十则)的时候,就给学生所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清朝时有个文学家叫毕沅,他在陕西当过巡抚。一天,他到庙里去住宿,看见一位小和尚在念经,于是就问他:“小师父,请问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小和尚说:“回大人,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我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孔子的言论之多,不想有个学生下去动手查了查,说有201个左右。在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做解释的时候,我就顺便对古代贵族分类以及贵族和平民的差别做了简单分析,学生也饶有兴趣。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也证明了这些方法是可行的。这样,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得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在批改学生周记和作文的时候,我也对他们的写作方法做了简要评述。即使写得不好的作文,我也经常鼓励他们,要么是书面整洁,要么是字体漂亮,要么是修辞得体,要么是感情真挚实事求是......总之,对于写的好的作文,固然要指出好在哪里,但是不好的作文,要强调改正缺点的重要性,也得给他们寻找亮点,以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追求进步的意识。

教学实习中,总的来说,我能认真备课,所设计的教案规范准确。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能当堂消化、巩固,教学重点突出,明确,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课外辅导耐心细致,批改作业仔细认真,还经常请武老师指出缺点和不足,以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上一堂课容易,但要想上一堂精彩的课很难!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在教学之前,我都认真听了指导老师的课。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我都准备好每次课的详细教案和课件资料,并全部交给指导老师修改。

论语教案范文第6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转变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常常听到老师们在听课之后议论:“学生配合得不好!”看来不过是一句话,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学”为“教”服务的思想。这显然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不能要求学生“配合”自己,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2.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道尊严”是一种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流毒很广,影响很深。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它也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思想体系。只有破除这种思想的影响,才能建立起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帮助教师教的新型的、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真正登上主体的舞台。

3.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讲解、分析,实际上是侵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教师的教,压缩到最低限度,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除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外,还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打造自己的个性课堂

大凡名师的课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如魏书生老师的语文课以点拨教学为主,李镇西老师的课以富有诗意的鼓励式教学为特点。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耳目一新,富有个性呢?首先要有对文本个性化的感悟:即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出你的哈姆雷特,才是读出了你的个性。有了发自于心灵的感悟,才能去感染和打动学生;有了你的批判精神,才会有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你有你独特的体验,它又是发自于内心的,是真切而鲜活的,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吸引学生呢?讲出教材中最震撼心灵的篇章段落,讲出心中最温柔最敏感的感受,讲出读书的思考,讲出生命的困惑,这些才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也许,你没有对课文作出面面俱到的分析,但那又有多大关系呢?既然你已经用你的心智开启了学生的心扉,用你的感悟触发了他们的感情,你就已经给学生们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教师有了出自于性灵的个性化感悟,才能藉此洞开学生心灵,赋予语文课灵动的语文味儿。其次是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读《论语》,作为教师而言,我最喜欢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其中四名弟子各自申述自己的人生理想,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老师微笑鼓励,他与学生之间的那种平等交流、积极鼓励、适时点评的氛围,真是其乐融融,如沐春风。个性化的课堂还要与学生情意相通,水融: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人生的智慧,更要有激情的投入。老师放下了自己的架子,学生忘却了老师的威严,师生的情感双向交流,智慧的火花相互撞击,教师迸发激情,学生体验激情,课堂成为展示心灵的舞台,成为师生情感激荡,心灵交融的文学殿堂。

论语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师资培训;少儿

如果把国学经典教育比作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兵马”,那么师资就是“粮草”。缺粮少草,兵马是动不起来的。随着很多学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师资的短缺也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完成少儿国学教育的师资培训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做了如下探讨。

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决定做师资培训时,不论是学校内训,还是培训结构做外训,第一步最好是收集资料。这里的资料收集包括三个方面:

1.他者或同类经验。对于学校而言,要考虑其他学校是如何操作师资培训的,是内训还是外请?他们是如何规划的?他们用什么标准来选择培训机构?对于培训组织来说,其他同类机构是如何为学校提供师资培训的?如果没有国学类师资培训的经验可供借鉴,那么经济学论坛、商务会展是如何运作的?只有大量收集经验,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规划时不至于考虑不周。

2.培训需求。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访谈提纲或自编问卷做内部调查:老师最需要的是哪一块的国学知识?我校即将要开设的国学类课程涉及哪些经典?最难的部分是经典的梳理还是国学教育的教学教法?对于培训组织而言,要为学校提供国学师资培训,不仅要了解全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国学教育需求状况,更要针对客户学校的要求,细致分析学校和老师的每一条需求。

3.讲师资料。对于学校而言,如果是内部培训,就一定要安排好人选。如果选择内部老师,需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安排是否会与培训冲突。对于年长而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好沟通和工作安排。如果是附属小学邀请相应大学的教授,则需要提前告知明确的授课主题和时间地点。若是把培训委托给培训机构去做,那么,对于该组织所能提供的讲师背景和介绍,一定要提前审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讲师,从学术背景到讲课风格,都要认真搭配。此外,是选择组织内部研发人员去培训,还是选择聘请名校教师或高校教授做培训,都要提前联系,做好安排。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师资培训的具体实施环节了。

一、规划与目标

依据对国学老师需求的分析,师资培训要明确本次培训的目标,并以目标为核心,做好培训规划。

(一)培训目标要清晰可分解

对于师资培训而言,目标最好是可以分解并可以评测的。比如,在进行幼儿园老师《弟子规》基础知识的培训时,目标可以是了解其作者、价值和意义、内容结构。依据该目标,教学技能的目标可以是把握三种相关游戏。最后的考核则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对于小学老师,知识目标还应拓展到对具体字词的释义详解,最后的考核需要提交教案或试讲。对于中学老师,知识目标应包括了解字句出处,比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一般认为化自《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学老师最后的考核一般要加说课与教案。

(二)培训规划要简便可操作

规划一定要结合目标,详细而不繁琐。比如,上午9:00-10:00讲《论语》的基础知识,那么紧接着最好安排《论语》的示范课或《论语》教学教法。如果第一天全部都是关于礼仪、价值、意义等的讲座,那么最好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安排到不同的日期中去。如果培训规划中涉及名师示范课等,一定要考虑到交通、住宿等因素的影响,尽量不要给讲师添麻烦。

对于规划,还可以做出项目管理图,把每一个目标和时间点进行明确解析,然后分发给相关人员。

(三)培训成本要严格控制

规划之初,先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对于学校而言,经费预算及来源一定要合理,不可虚报经费数。对于培训机构而言,经费使用更要精打细算。既要考虑到接受培训的老师的舒适度,外请老师的讲课费用等事项,更要在细节处节约有度,避免浪费。

(四)培训手册要表述清楚

培训手册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需要的一种了解相关信息的材料。对于国学师资培训的培训手册,不仅能汇集培训基本状况,供听课老师随时翻检,它的外表设计更要古雅,能使人感觉到国学的气息。

以上目标和规划考核方案,再加上授课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安排,都要制作成表格或手册,在培训以前分发到受训老师手中。

二、讲师与备课

合适的讲师是培训圆满成功的保障。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在培训公司开列的讲师名单上,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一)讲师的背景与风格

学术背景是我们选择讲师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国学师资培训的讲师,一定要有足够深厚的国学知识积累。一般选择文、史、哲类古文功底较好的硕士或博士。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如果讲师有相关,也是可以聘请的。但是,一定要挑选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讲师。毕竟,科研能力好与讲课受欢迎不一定呈正相关。此外,还要注意可以“面面俱到”的讲师。“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古人对经典的研读,往往是皓首穷经。我们今天的讲师,基本上不大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研读全部的国学经典著作。只有在他擅长的那一部分,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讲给听众。所以,在选择讲师时,最好要事先搞清楚他的长项。

与此同时,我们要考虑讲师的风格,是儒雅型、激情型、互动型,还是权威型、亲和型、专业型?相同讲课风格的老师最好间错开来,以避免造成听课人的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在培训前要明确,哪一种类型的讲师适合讲什么课。比如,儒雅型的老师讲《三字经》等蒙学经典,效果不一定有激情型和互动型的讲师好。

(二)讲师的课件与教案

在培训开始前,讲师最好向学校或培训机构提交课件、讲义和教案。若发现与培训目标和需求不相符的教学设计,要及时替换。同时,课件和讲义在印刷前一定要仔细校对。

此外,某次培训的课件风格,最好保持一致,并进行编号录入,方便学校或相关机构进行存档。

最后,相关人员还要考虑到各种细节。例如,根据讲师的课件,是否需要提供教具;讲师是否有要求听课者提前诵读某些章节,这些章节是否印刷成册;还有,课件需要的播放软件等,是否有备份,可以保证现场不出意外。

三、组织与授课

(一)开班礼与“破冰”

开班礼之前,要确保听课老师按时签到,并拿到培训手册以及相关学习资料、相关图书资料、相关表格等文件。

开班礼进行时,最好有现场的影音采集。同时,现场的服务与调度也要礼貌有序。倒水、移动话筒等工作最好由专人负责。

在开班礼后,可以进行“破冰”,让讲师或外来学习者尽快与听众和本地员工熟悉起来。

(二)授课与追踪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每一节课都要有专人负责追踪记录。一方面,对讲师授课进行追踪:是否讲的是规定课程?是否准时下课?是否讲全知识点?是否讲解明白?是否按要求留下参考文献?另一方面,也对受众进行追踪:是否按时听课?是否参与课堂讨论?是否有教学疑问?等等。同时,要对课堂进行“互动记录”。因为如果没有互动与讨论,教学诊断就成了“专断”和“独断”。当然,追踪者应该准确记录上课时间和地点。有时,追踪者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测意见。最后,追踪记录要有签名,明确某人是追踪负责人。

(三)采集与存档

对于听课者在课程中的小作业、讨论结果等文字记录,要做好收集工作。对于课程中的说课、表演等内容,最好有照片和录像。这些都是培训成果展示的重要资料。在师资培训中,既可以为每一位听课老师建立个人档案,也可以为某一批听众建立集体档案,供以后参考之用。

四、考试与考查

对于学校而言,没有考查,就无法确定师资培训的成效。对于提供培训的机构而言,没有考试的结果,一般很难证明培训的效度,进而无法稳定客户群。因此,培训的考试与考查也是必要的环节。

考试和考查都要按照培训目标和需求来设计。基础知识类的内容无疑适合用答卷的方式来检验培训结果,技能类的培训内容,究竟是要选择文章的形式还是讲课的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的时间以及听课老师的意见来协商。

对于最后测验用的考卷,在培训之前要经过讲师设计和校对。考卷在印刷前后,都要注意保密。考查如果采用的是示范课的形式,要提前告知听课老师和点评专家进行准备。评分标准也要依据培训目标来设计和审定。最后,在培训前和考查前,都要对场地设备进行检修。

五、后勤与保障

后勤与保障工作是培训做得完美舒心的重要抓手。一般来说,学校内训多安排在本校,老师对环境也非常熟悉。但是,这种培训往往安排在暑期,占用了一些老师的休假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内,后勤工作做到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培训效果。

如果是培训机构来做师资培训,服务和保障则更为重要。如果是在目标学校培训,那么讲师的交通和用餐需要专人提前通知。如果是另找场地,在培训前,房间、食堂、教室、卫生间等地方,最好用简易地图分发给老师。每一个场地的空调、照明、冷热水等,都要提前检查,及时检修,确保听课老师能专心接受培训。

六、反馈与保持

上述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控和评估,随时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培训方案的不足,及时调整活动安排,确保培训顺利进行。在培训结束后,学校和相关培训公司都要注意回顾和总结。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等方式,详细记录培训中遇到的问题与原计划的不足,并将其中的经验教训作为新阶段培训的借鉴和起点。

对于学校而言,培训效果的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一般可以在培训后的三个月内进行与培训相关的国学教学竞赛,或者用开会研讨、出板报、做文集、发专题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巩固。“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对于培训的经典内容,只有长期研读,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使培训效果得到升华。

总之,国学师资培训只有以问题和需求为视角,选择合适的讲师,借鉴商业论坛和企业培训的管理模式,注重内容,追求创新,才能使国学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听课老师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林高明.小学语文有效课堂观察[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D.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孙景源.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清]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M].岳麓书社,1986.

论语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 亲和力

高校文化课的教师授课基本上靠讲,以讲为主,因为对象是成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适合花大量的时间坐在那里学习比较集中系统的知识,这就对高校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相应的素质要求。

一、教案稿的编写

教案稿的编写决定着授课的内容,是保证授课成功的前提。高校教师的教案稿应当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要有教师自己的体会。教师在编写教案稿时,势必会旁征博引,参考一大堆的材料,那么,怎样有机地组合这些材料,这就成为一个关键:是简单地拼凑还是博采众家为我所用呢?当然是后者。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揉面》。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说写文章时语言的运用要筋道,就像揉面一样,把面和水掺合在一起,要多揉,这样面才轻熟、筋道、有嚼头,语言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可以把它推而广之,运用到教师的备课中来。如果一个教师只是把一盆面和一盆水端到学生面前让他吃,那么他会吃得很难受,就是硬吃进去也会肠胃出毛病、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如果教师把面和水揉起来,揉筋道,还要考虑把面摊开、擀薄,揪成面片或是做成面条,再炝锅、放佐料,最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端到学生面前,学生会吃得很舒服,那么这顿饭是教师做出来的,而不是面粉做出来的。教案稿的编写就好比是做面条,不仅要有好的原料和素材,还要有教师自己对于原材料的取舍和体会;不是简单的拼凑和大杂烩,而是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讲出来的课才会受到欢迎。

二是要讲出内容层次。以大学语文为例。语文学生在中小学都学过,中小学课本都编选过一些篇目,有的是从《论语》中选的,有的是从《庄子》中选的。一个中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单篇的一片树叶讲好,讲得色彩斑斓、引人入胜;可到了大学阶段,语文仍然会以公共课的面目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讲出层次,以区别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体现出一片树叶和一片森林的关系。假如把单篇的课文比作是一片树叶,那么这单片的树叶背后的专著如《论语》、《庄子》等就是一片森林,教师不仅要把这片树叶讲得色彩斑斓,还要把这片树叶和背后的这片森林的关系揭示清楚,把背后这片森林乃至多片森林讲透、讲得系统明了。

三是要讲出高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注意力一般只会注意7~8分钟。因此,教师在教案稿的编写中要注意结构的舒张有致,即所谓凤头、猪肚、豹尾。一次授课的内容要做到精彩,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从而在授课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七、八分钟后,也就是学生注意力涣散的时候,掀起一个高潮,以此类推,这样,如果一堂课教师能够精心准备几个高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牢牢抓住,既做到了授课内容的精彩,又保证了良好的授课效果;猪肚指的是丰富充实的结构内容,是对开头部分的展开和深化,在系统展开授课的同时,不要忘了每隔七、八分钟设置一个高潮;豹尾指的是好的结尾,好的结尾不是草草收场,拿破仑说,一场战役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几分钟,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结尾时,要么总结全课内容,要么提出问题,给下次课设置一个悬念,或以幽默、格言等形式结尾,总之,结尾不能马虎,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果说一份好的教案稿决定了一堂课内容的优质,那么,犹如一个影片,有了好的剧本和台词,还得有优秀的演技高超的演员把它表现出来。如果剧本非常优秀,而演员极其逊色,那么,好的剧本也就被糟蹋、被湮没了。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的演员,要求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求得课堂授课的最佳效果。因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教师授课也是一种演讲,有特定对象,有特定的时空限制。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语音决定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会给一次授课增色不少,反之,则会打很大的折扣。

二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教师的授课从广义讲也是演讲,它诉诸于人的听觉,适宜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口语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简略、通俗,但如果授课中口语太多,又会给人停顿、断续,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感觉;书面语太多则会使人听起来费解且容易产生疲劳,所以,最佳的语言表达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这样,既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又符合演讲的规律。

三是吐字归音和节奏的把握。教师虽不是专业的演员和朗诵家,但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朗诵和演讲素养。所谓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中关于咬字发音的一个术语,讲究的是‘字正腔圆’。用于演说、朗诵等言语活动则是指吐字清晰、完整、准确,就是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吐字归音”讲究的是“吐字”时的弹发有力、“立字”时的圆润饱满和“归音”时的干净利落,教师如果平时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训练自己,多听一些专业朗诵,就会大大提高自己口语表达的能力。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说话的节奏,注意停顿、重音、句调、语速的把握,授课就自然具备抑扬顿挫的美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现力。我们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个笑话,一个人讲出来逗得大家会捧腹大笑,而同样的笑话,另一个人讲出来大家就会索然无味,这就是语言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三、善于调控课堂、组织课堂

驾驭课堂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实际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稿实施授课,而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稿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脚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授课过程中要有很多突况,怎样起、承、转、合,要依课堂实际情况而定,学生的精神状态、接受能力、突况等因素都是适时调整授课节奏和相应内容的依据,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握现场气氛,要有应对各种突况的应变能力,在组织教学时除了必须要讲的内容外,还要多储备一些备用材料,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具备良好的课堂亲和力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谈的就是课堂亲和力的问题。课堂亲和力源于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一个教师,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喜爱教育事业,才会在知识的钻研上孜孜以求,才会以苦为乐,刻苦钻研本专业知识,才会形成广博精深的知识底蕴,才会在授课中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同样,也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树立讲台即舞台的理念,真正珍视自己这一方舞台,在授课中做到忘我、投入;同样,也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真正地把自己的“听众”放在心里、看在眼里,给学生以真心的付出。付出真心是课堂亲和力的基础,也是一切教法的基础。感情是课堂的剂,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为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背后也必然是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师首先必须有着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从而也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做到了双方的爱,教育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马尚瑞,金汕,蒋京宁.北京作家谈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论语教案范文第9篇

永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听我第一堂课的情景,我选的课文是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拿着查找到的教案照本宣科,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范读,入情入境地领唱,后来满怀期待地提问:“‘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红领巾代表什么?太阳代表什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台下孩子表情木然,领导频频摇头,我自己突然就头涔涔而汗津津了!铃声一响,领导连评课都没有进行扭头就走了!头一次讲课的惨痛经历,重重的给我一记当头棒喝,才得以让我知道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从此我潜下心来,虚心请教,认真阅读有关教学书籍,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后来尽管我真正努力了,但看到同样的教案为什么别人去上,就能取得那么好的课堂效果?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后来从书中都找到了答案。那时我算是把“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领会到骨子里了。看来,只有胸中有丘壑,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啊!

××年,××校长迈进了××小学的大门,对全体师生提出了“学习并快乐着,工作并快乐着”的办学思想。中文系毕业的她知识渊博,当然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她率先垂范,带领大家一起读名著,写体会,设论坛,开讲座,还经常给大家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学校还开展了“读书演讲比赛”、“教师古诗文朗诵比赛”、“每周随笔诵读”等活动。老师们在这些活动中既提升了文化底蕴,又享受了生活,并让自己的思想合着时代的脉博一起跳动。

于是,我再次翻开尘封已久的《唐诗》、《宋词》,一股诗香扑鼻而来,少年时那种对诗词的热爱又奔涌而出。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词,推荐名句给他们积累背诵,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因有诗词素养而方显才华的人。记得那年辅导学生参加龙口市读写知识竞赛,我和孩子们诵经典,赏美文,孩子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谁曾想我本人参加辅导老师跟考,竟拔得头筹,在所有跟考老师中名列榜首。

××年新一轮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校长以课改为契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施绿色教育,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的教育理念。为了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徐校长首先进行的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训练。她带领我们聆听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专题报告,在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我的情绪始终处在激动与震撼之中。品读经典取法乎上,在纷繁中凝神静气的精神境界,的确给人以太多启迪。而众多读书成长的精彩纷呈的事例,更是让人感到了读书的力量。

正在我的语文教学小有成绩,想有所发展时,这年我的教学工作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为了扎实搞好课改工作,校长让我从原来的毕业班语文改科,任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看到我有畏难情绪,她耐心细致地给我做工作。说我改教数学,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再加上教语文那么多好的经验用到数学教学上,课会上得非常丰厚,再说,提倡学科整合嘛,这正是我的优势!于是,我又埋头学习《新课程标准》,参加课程培训,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因为这是我们实施课改的第一年,所以听评课,写反思,做总结活动特别多。凡有活动,我都冲在前面,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我的努力,我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在全市观摩课上广受好评,大获成功!在××的校园里,我一个大男人成了典型的孩子王,我带的两个班130多个孩子都特别喜欢我,上课一呼百应,下课滚在一起,其乐融融,成了××小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五年过去了,摸着石头过河,我也伴随着这批学生走过了一轮。回头审视五年走过的路,真的非常感激校长,是她的高瞻远瞩让我迅速成长为新课改大军的主力队员,是她的鼓励让我一路上收获了众多的掌声和收获。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执着地追赶着潮头,如鱼得水。(……个人成年高级)。

××年学校承担了《小学国学启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更为我校开展的绿色读书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古典诗词和一些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因此,学校号召广大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与好书为伴,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

我因此而有幸走进了一方古老而神圣的读书领域,聆听着学校特邀专家的精辟论述,沉醉于专为教师精选的经典读物,每天课前10分钟和学生一起学习,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和学生一起诵读,心灵变的如此安静祥和。夜深人静,我心怀景仰,徜徉书海,从《弟子规》到《千字文》再到《三字经》、《论语》、《大学》……与经典为伴,和大师对话,使我和我的同事们迅速成长起来。

假期里学校专门组织起来集中学习《论语》,每位老师人手一本于丹的《论语学习心得》,请来在研究《论语》方面非常有造诣的教研室陈曙光老师,逐章逐句地给我们讲解。校长还带领老师去听苏静老师的报告,近距离接触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她,领教了她的诗教,感受了她的博学多才,短短三年时间她由一名小学教师迅速成长为大学教师,简直就是个奇迹。

论语教案范文第10篇

孔子显然有着一样的忧虑,和黄宗羲不同的是,他首先以人师的立场反省自己: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由之,他提出了为师者的第一要务――学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并常求知道没有学过的,亦就可以为人师了(毛子水《今注今译》)。

“故”,在古代通“古”,所以有人将之解为古代文章典籍;皇侃称之“所学已得之事”,朱熹注为“旧闻”,我们将之推为一切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大体不错。

换用今天的教育话语,就是:时时重温教育经典,反复研习教育案例。

然而,“温故”未必都能“知新”。现实中言必名家,但生搬硬套;勤于笔耕,而进步甚微的大有人在。叶澜教授一语道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温故”只是掌握学习材料,“知新”才是学习目的,从温故到知新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反思”。

叶老师的“反思”隐含着自省的意思,有类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则更推进一步,提出“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对一个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推敲直至完全理解而止。这就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

这提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看到别人好的做法,或自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不要急着去效仿或复制,而应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他(我)能做好?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他(我)还能做得更好吗?

关于“温故”,孔子的做法如下:

首先,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同时,要“切问而近思”,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切近自身实际。对于教师而言,基于问题的学习才更有方向,才更有学习的动力,才更有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价值。

其次,在“学”与“思”的辩证互动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前面已有所述,“思而不学”,则是一味凭空发想,不从现有的经验和现实出发,容易陷入“空虚自喜”、自以为是的境地,这样的人当老师,自然就是一件“殆”事了。

再次,其实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用“行”(实践)来检验“学”与“思”的成果。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经》会得再多,不能运用于政务、外交,又有什么用呢?

今日偏有这一类人,也学,也思,教育经典,言之凿凿;思维活跃,举一反十,偏偏凌空三尺,远离教育实践,空谈“性”“命”,专以生产理念为务,亦奚以为?亦奚以为?

“温故”之外,孔子尤重向旁人学习,“友多闻,益也”,通过朋友增加闻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人,以事为鉴;孔子说,“不友不如己者”,有人抓住这一句针砭孔子交友功利,可是这种“功利”如果是本着一颗虔诚的学习之心,想必也是可以原谅的吧。

除此,孔子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如果同事做得比我好,我会否衷心地表达赞誉,进而真诚地向他请教呢?唯真的“敏而好学”者,才有“不耻下问”的胸襟。

孔子的学习对象还有自己的学生,所谓“教学相长”。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这是整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唯一一次批评。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以德行、好学、善思身列孔门十哲,堪称优等生,可孔子却对他从不向自己提出质疑感到不满。相反,子夏从诗经学习中得到“仁”与“礼”的道理,孔子大为高兴,“起(启)予者,商也”,对子夏给予自己的启发大加赞赏。

孔子肯向学生学习,是基于对“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的体察,这一点,对今天的老师尤具现实意义。

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面对见识、思维远超前代的学生,追求新知,与学生共同成长,自是今日为师者应有之精神。

何以“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矣”?我们想起刘华山老师(2015年中国心理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说过的一段话,并以此为这一部分做结:

我的教学信条是“不断否定,精心雕琢”。很多人认为教学是最容易做的一件事,是任何一个有知识、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人都能胜任的工作,是可以通过拷贝PPT课件就能复制的产品。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实际上,好教师讲课不是像一个传声筒那样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从事教育工作这30多年来,几乎每次教学中,我都会事先用半天时间修改课件,不断否定自己,融入新的知识和思考。教学需要不断积累,反复打磨。我很认同一位书法家对教师劳动的刻画:

琢磨倍仔细,

精巧千思虑。

耗尽满腔血,

上一篇:早教教案范文 下一篇:速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