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06 09:31:33

论语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阅读;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2-01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是因为学生的语感是学生能力体现的重要一环,并且好的语感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章环境,有助于学生提高的阅读能力。朗诵不仅能使学生发音正确,锻炼普通话,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现状

1. 语感的本质

语感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言语、言语本质及其规律做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的过程。阅读文章时,语感是对文章整体情感的感知,将感情与文字结合起来,深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感悟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活动。个性化的语言模式显现出不同的语感表现形式,相同的文字经由不同的人表达,人们对文章的感悟不同,朗诵的语感也就不同。语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通过相关材料感知作者思想,这样理解出的感情很粗糙。因此,学生只有将自己心理感受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体会起来才会比较深刻。

2. 阅读的本质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教师的理解代表教师的思想,不能强加到学生身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学生剖析文章作者的感情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分析的结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能更新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 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关系

近年来,语感的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语感地位、语感培养三个方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语感能在后天培养,一部分学者认为先天条件对人的语感培养有影响。在20世纪,阅读已经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有学者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策略图式这四个类型;而张明认为语感培养需要从阅读中把握,具有整体性;美国的乔姆斯基认为语感是先天存在的,可以遗传的一种能力;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人们在阅读时自动将其进行基本直觉加工、词汇加工和理解加工,逐步将文章感情进行解剖。

二、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策略

1. 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及步骤

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阅读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语感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在阅读时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整体感知文章,体会出文章的情感变化,最后深入阅读理解其中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一是从文章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进行全文通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通读文章,尤其是朗读,文章的人、物和事件能跃然于纸上。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朗读,模拟场景,给学生提供强烈的代入感。三是背诵经典段落,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

2. 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

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对此作出各种设想,增加阅读兴趣,尤其是对相应的段落融入自己的感情,形成独特的语感;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悟语感能力,语文中的阅读文章多是一些经典故事和名人写景文章,教师用心描述其中的人、事、物,在学生脑海中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场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中的文章以外,还可以阅读一些经典书籍,开阔视野。

3. 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阅读环境

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整合应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环境,其主要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师教学手段两方面。语感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分析文章情感和节奏,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课堂丰富起来。如表演再现、朗读赏析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在表演、诵读、辩论中有所收益。

4. 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隐性环境

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隐性环境包括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等现实生活中不被关注的环境。学生阅读环境应该是舒适、优美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合适的环境,如在阅读场所粘贴名人名言、经典诗文等,选出阅读代表,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另外,教师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亲和力也是重要因素,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共同进步,就会使语感不断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基础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就需要教师将语文阅读与语感进行双向互动,并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阅读环境和隐性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

论语感悟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牵扯到的知识也较多,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生字词的识字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作文写作教学等。其中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又牵扯到上述的方方面面,一定量的阅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来说,阅读的范围主要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有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诗词歌赋阅读等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魁宝也极为丰富,留下的经典著作也数不胜数。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小学生阅读的不二选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典阅读;阅读能力;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35-01

一、关注经典著作中的语言运用策略,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和文学素质的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的传世佳作是非常值得阅读的,如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经典著作的阅读肯定会大大的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使用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对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就拿《论语》来说,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思想观念价值,都对小学生有着正面的影响。文学价值方面,《论语》的语言表达较为娴熟,字字饱满,句句精炼,总的来说《论语》的语言表达讲究的是简洁精练,同时也讲究字里行间的韵味。一篇文章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词句,但是两三个字都可以折射和透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性格描写的栩栩如生,让读者感觉到即富有文采,又充满情感色彩。在《论语》中,不仅仅字里行间充满着文学气息,也折射出一定的品德情感宣扬,把儒家教义表达的也非常的透彻。所以,小学生如果能认真的品读国学经典,认真感悟它们的文学修为,肯定会极大的促进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就拿《论语》来说,它的语言非常的精炼,用词恰到好处,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彼淙荒谌葜兄挥屑蚣虻ササ募父鲎郑但是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描绘的也非常形象生动,这些都需要小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多加感悟和反思,进而促进他们学问素养的提升。《论语》当中的词汇运用是耐人寻味的,往往孔子都是点到为止,有的时候留有一定的悬念。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语言的运用上有对比和议论,小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语言词汇的运用是非常微妙的,让他们对《论语》中的语言表达赞不绝口,这样小学生就会产生崇拜心态,安心诵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营养,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把控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论语》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韵律美,主要的表现就是语言句子整齐、富有活性,抑扬顿挫,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顺口轻快,词句也经得起推敲,这些存在的优点小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都可以慢慢学者效仿,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论语》在语言的应用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视听效果,给读者无穷的想象,运用的修辞手法也比较多,写作技巧较为灵活。在语言应用的修辞手法上面,《论语》较为常用的就是排比和对偶,这两种修辞手法有时候齐头并进,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形式美。小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能够培养自身的语感,并从中有所启迪,这样势必会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让学生学会反思,能够效仿经典佳作的写作技巧

《论语》的整理者和编写者是孔子的学生或者是土地,所以在整理的材料之中,他们对孔子的个性、特点和性格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整个经典文章之中,都记录了孔子的所思所行。并且在整理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也有所修饰,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是经过推敲过的,那么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会耳濡目染,小学生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就可以大大的提升这方面的语文素养。《论语》中的关键性人物就是孔子,他们言谈举止,心胸为人都具有仁者风范,言行得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尊君爱民,和蔼宽容,博学强知,谦虚谨慎,一生积极入世,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它的成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论语》的整理者并没有神化孔子,而是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和手段如实的反应了孔子的生活,记录了它的行踪。在《论语》的很多篇幅中,文章的描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诵读的时候,学生可以稍加留意,并学以致用,这样就会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论语》之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惟妙惟肖,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也是栩栩如生,通过大量的诵读嗯哼鉴赏,小学生肯定会受到感染,那么人文素质自然就会潜移默化的提升。

三、诵读经典佳作,提升语感和文学素养

很多的经典佳作,之所以是经典,肯定有它的优势所在,单单从文学价值而言,也有它的特别支持。持久的文学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小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众所周知,《论语》的叙述是温文尔雅的,词约义丰、讲究韵律协调,可以说是小学生诵读的首选。在我国的古代文化魁宝之中,古代散文一般写作的较为简单和简洁,少了今天的臃肿和浮夸,其实这些优点在《论语》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论语》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但是每一篇都是经典,都不可或缺,并且很多的篇幅之中都有很多内人寻味、令人深省和反思的词句,并且千古流传,成为当下学生表达和写作的内容首选。其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其不仅为文人所推崇,也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对提高我国国民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教人不仅要谦虚好学,而且要善于明辨是非,不管对方是什么人,有优点就要学习,有缺点就要自省。

参考文献:

[1] 韦务村.经典文化与经典阅读――小议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J].教师,2013(10)

[2] 柳琴珠.开展经典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内蒙古教育,2013(12)

论语感悟范文第3篇

《论语》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意蕴绵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在诵读中认知文字,在诵读中初识文章内容大意,在诵读中挖掘主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在诵读中受儒文化之洗礼,通过诵读去探索这穿越两千多年的经典。

一、认真诵读、理解文字、疏通文义、感悟经典文化

1、诵读是清除文言字词障碍的前提。认读并理解词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熟读成诵对于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诵读中,诵读的内容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们的古文素养得以提高,写作时也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有文化底蕴。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2、诵读是梳理文义的重要方法。先贤朱熹早已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找到了方法,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说,诵读多遍后,文章所要传达的东西不必讲解就会自然通晓了。在教学中我们不要越俎代庖,不用担心学生不理解,不懂得怎么读,而是把语文课堂归还给学生,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去诵读。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初识文章大意,在诵读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这两个过程并无明显的界限,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师生共读等方式完成的。

3、诵读是继承和领悟经典文化的有效起点。论语的诵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论语》的解读,从文字和文义入手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停留在这里,《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行及道德修养标准、教育与学习的思想是到现在都受用的教育理念;仁者爱人的为政思想都已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化中。中学语文的教学,不仅应教给学生古文的字词用法、句式特征,还应在诵读中使学生感悟并吸收这些文化,使经典作品得以继承和发展。

二、诵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利,教师不应为了教学进度或者应试需要而剥夺学生的诵读权利。风声雨声读书声,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不正应该如此吗?

1、强化诵读过程中的扶弱拔差意识。老师在课堂上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我们的诵读目的并非选拔诵读人才。班级中学生的诵读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加之性格因素和成绩因素,班级中那些内向的或者学习成绩一般甚至不好的、对自己声音没有信心的学生,因其缺乏朗读信心,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这部分同学总是选择沉默。因此,如何激发这些孩子们投入到诵读行列中来是诵读教学应该重视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应该多给这些孩子们机会去亲身尝试诵读带来的美感,可以课前单独给予他们一些诵读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来评价这一群体的诵读,从而增强他们诵读的自信心,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诵读的和谐氛围。不应该让课堂成为仅是少数人展现自己诵读技巧的舞台。

2、重视诵读的作用,提升诵读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理解,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不要认为诵读是中小学教师应做的事,只要是文学作品,都应该重视诵读教学。当代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可是诵读却常因为赶教学进度,学生不配合或者家长认为此举对提高成绩无甚意义等种种原因,始终在教学舞台上充当“跑龙套”的角色。我想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以语文教学为第一要义,排除干扰,重视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设计诵读教学流程时,应该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诵读的时间,在《论语》课堂上理直气壮地读起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透读深,让学生的诵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从而深化对《论语》内涵的理解。事实证明,许多高中的学生,对自己亲身参与过的诵读教学记忆犹新,回忆高中语文课堂时总觉得这样的课才充满活力,像是真正的语文课。

3、师生诵读时要“动真情”。想要指导学生投入感情地诵读,作为教师首先要“入戏”,也许课堂一开始会有一些学生不投入或者发笑,但我想如果教师坚持住,学生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创设好的诵读情境。只有营造恰当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适时引导他们入境、人情,才能“情动辞发”地读出情感,达到诵读的效果。学生的情感其实是丰富的,不过,情感的进发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善于找出这样的情感触发点。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曲歌谣,亦可以是一个笑话。

《论语》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中情意,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论语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诵读中去感知事物的特点,并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论语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只有明确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比较容易走人到论语中,这时读起来自然会情动辞发。

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摆正诵读的地位,重视诵读教学,精心设计诵读的情境导人,使诵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如专家们呼吁的那样:“阅读教学,应该‘读’占鳌头。”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外衣,既是形式又包含着内容。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这样的阅读学习效果远比教师讲解来得好。

总之,《论语》诵读既是语言的积淀,更是在与先哲前贤的对话。“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研究诵读教学既能涵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艺术能力,又能启蒙他们的思想,熏陶他们的人格。

论语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2-23

[2]陈玲.论语感及语感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5):11-13

论语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阅读;双向互动关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语感的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语感地位、语感培养三个方面。在我国小学语文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读书识字,感受朗读时的声律,体会语言的运用。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特定的词语运用,在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观察语言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阅读的方法,切身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带领学生领悟阅读的主旨。教师重视对阅读技巧的使用,使学生更好地读懂文章。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化为己用,运用到自己的文章或者语言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和阅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训练和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的声律,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等形式的语感培训实践中,领悟语言的意义,斟酌字句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斟词酌句的感受语言的动态表达,使学生读懂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语音语调的变化,语体风格的形式,形成语流的意识。读书不但有朗读的形式,而且还有默读的形式。默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词语运用的优美和变化。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用词风格。使学生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感训练中朗读和默读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训练一直是重点任务。在阅读训练中,经常通过让学生记录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语言段落、词句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独特和优点。在学生记录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斟词酌句地体会作者运用每个词句的用意,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作文的心理。不仅能把握阅读的重点,而且能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在阅读的同时对文章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学生将优美的字词段落转化自我语言。在阅读过程中促进语感培养效用的转化。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的培养中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1.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具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型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上,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是指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还体现在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既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在语感培训和阅读活动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语感的能力,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思想领悟,通过良好的语感将文章吸收,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现。

2.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具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中,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相对稳定,具体深刻。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语感培训中拥有的良好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运用阅读能力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能反复提高语感的训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是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的研究,是对实践的总结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2]陈玲.论语感及语感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3]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论语感悟范文第6篇

1.创设情景。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借助音乐渲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来创设情境。《论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就是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悱”,就是想说但又不知怎样表达的情境。在教学中如果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营造“愤悱”的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朗读示范。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并还有许多声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发挥老师的作用,通过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学生把老师作为模仿标本,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朗读。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如《长江之歌》中的铿锵有力、豪迈慷慨语调;《海轮·凯勒》的不屈不挠,乐观向上;《清平乐·村居》的活泼动人都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另外,还要注重朗读技巧。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五方面。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上反复训练,学生就读出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和《海轮·凯勒》的坚强不屈,体会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感激。

3.引导想象。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大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4.句式练习。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主要是通过色彩美来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

论语感悟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与语感;双向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8-01

一 语感对阅读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阅读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语感懂得文字的深层含义。其次,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在阅读时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生通过感知文章的形象,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无穷的美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深刻性和审美性具有指向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语感对阅读发挥指向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从故事入手,激发阅读兴趣。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教师可以从听故事,说故事开始,再到看故事,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了汉语拼音之后,就可以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阅读。为了降低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难度,激发其阅读兴趣,教师首先绘声绘色地讲一个学生爱听的相关小故事。然后,学生在良好口语语感的指向下阅读教师推荐的各种注音类童话故事读物等。这样即培养学生默读的好习惯,又能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第二步,以朗读为主,加深阅读体验。朗读是把文字符号转变成有声言语的活动。朗读使文章中的人、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个性化地体味、感受文章,如品味文章内容及表达这些内容的优美语句和篇章结构方式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多样,通常有引读、齐读、互读、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比赛读等。比如,师生在阅读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中的“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这一句时,教师对学生们说:“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看花入迷的:‘我’变成的荷花了”。教师故意把“一阵微风吹来”几个字读得很慢,很轻,孩子们就心领神会地随“风”起舞。在学生入情入境后,当教师朗读到“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时,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当学生独自再读这段话时,自然也声情并茂了。

第三步,以背诵为辅,扩大阅读积累。背诵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在背诵过程中,学生把一些优美词语、精彩的段落,乃至优秀的篇章等深深印入脑海,纳入到自己的语感图式中固定下来。学生读得越多,背得越多,语感图式就越丰富,包容性就越强,“同化”、“顺应”的速度就越快,语感就越强,积累阅读知识就越多。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激趣、读中体验、背中积累”三步走的步骤来促使语感对阅读的深刻性和审美性发挥指向作用。

二 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及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阅读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种种假设,对文章充满了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会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和段落,并形成相应的语感。其次,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的感悟性。我们认为,在这里,语感的感悟性是指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的情感共鸣。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经典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使课文中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在阅读中,学生即能理解字词句篇,又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个人性和感悟性具有导向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搜集并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以获取各种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语感。

我们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阅读对语感发挥导向作用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读报激趣法:这电指教师通过指导小学生阅读报刊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参与语感培育活动的方法。许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版面新颖,内容丰富,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效性,以广东省内为例,如《现代小学生报》《岭南少年报》等。学生可从报中获取大量的社会知识和各种信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后,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一种需要,而需要又是学生再次进行阅读活动和语感培育活动的原动力。

交流经验法:这里指教师通过向小学生补充阅读背景材料,组织口头或书面阅读收获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感水平的方法。人往往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揭示现实。在阅读时,学生往往难以达到与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共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风格,在静态的文本世界与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口头交流阅读收获,如读摘录、讲故事、说心得、推介新书、辩论赛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书面交流阅读收获,如办手抄报、出校刊校报、作文比赛等。学生语感水平的提高,是学生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迁移内化法:这里指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通过迁移让学生的语感得以内化的方法。在这里,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将获得的语一言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语言情境中去的活动。迁移过程,就是学生将从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自己的书面或口语的言语表达之中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报刊,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展开激烈地交流讨论,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学习迁移,即教师采用读报激趣法、交流经验法、迁移内化法等方法促使阅读对语感的个人性和感悟性发挥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玲,论语感及语感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6

论语感悟范文第8篇

什么是语感呢?最普遍的认识是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自然认为要培养语感,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更进一步问,这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纯感觉的东西还是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如果语言是一种纯感觉,那么,我们只要让学生大量的阅读作品就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感。但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又做什么?语感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语言的一种感觉能力,而是语言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和学生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语感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语感不仅仅是一种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更是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这种理性认识站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语感看起来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其实质是人类透过现象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是对语言的本质性把握的一种表现。现代语言学认为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之中。为什么?就是因为我的语言就是我的本质的确证。也就是说人的语言是人的生命。一个人的语言有多广泛,他的认识范围就有多广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重视语感的培养,或者把语感的培养作为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似乎语感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有些老师认为语感的培养主要靠朗读,分析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大错特错的。语言的感觉需要学生大量的语言积累,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实践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去认识语言、体验语言、感受语言。文本语言也是作家生命体征的表现,是作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如果我们就语言而语言,作家的生活、作家的认识、作家的感受、体验进入不到学生的视野中,进入不到学生的思维领域,那么,学生和语言就始终还是隔着一层,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就会落空。语言的学习要靠学生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来体会、玩味,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对语言的敏锐感。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在朗读上下功夫,更要让学生分析品味,体会出个中滋味,领悟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这样,他们的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心领神会。语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的一般感觉上,而是要深入语言内部,把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含义韵味。学生只有体味到语言的韵味,把握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具体做法是: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语言是作家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要体味语言运用上的高妙,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要真正理解作家,体味作家所反映的生活中的情感,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体验、玩味。要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验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显出好坏。我国古人就十分重视对语言的玩味,十分重视妙悟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悟抓住了语文的特点,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悟为当行,为本色,就是这个意思。首先学生要进入作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来体验感悟,看作家面对曾经的生活图景,用怎样的方法,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幅生活图景。学生在这个领悟过程中,就会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语感就会随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我们过去只是讲解,却不重视体验和感悟,结果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始终不能形成。同时,我们的讲解始终和学生隔着一层,学生走不到作家的内心世界,难以体验和感悟语言,始终和语言隔着一层,随意语感的形成也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抓住细节培养语感。语感体现在作家的描写上,特别是细节描写,更可显出作家语言的高妙。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验感悟,通过细节性的动作来感受语言。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语感自然而然就会培养起来。一个比喻,一个动作,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显出其特定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的玩味,让他们知道这一个字、一个词的好处在哪儿。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会自觉不自觉来进行细节描写。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细节也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兴趣,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再次,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培养语感。古诗文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意蕴深厚。要体验语言的高妙,就要通过作家所描写的意境来体验。而意境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作家所展示出来的景物,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这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面。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意“闹”字境界全出。那么这个“闹”字好在哪儿,就需要学生根据春天百花开放,春意阑珊,繁花似锦的景象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眼前出现一幅百花争艳,春意阑珊的春天美景图。学生很快能体会到这个“闹”字的妙处。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诗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

总而言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论语感悟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语感;激情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部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是目前文言文课堂上的一大难题。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对文章进行肢解,注重字词句的解释,而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教师逐字逐句讲,学生听得十分费力。现如今的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对文本的阅读、语言的品味,意韵的咀嚼和内在规则的体认,使得语文的学习也就离不开诵读和领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其意义就是“鼓励学生多背诵,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可见文言文学习中,诵读尤为重要。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我国古代典籍中蕴含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的甚至可以用于管家理财,济世治国。譬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广受日本人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经商和管理的必读书数目。另外,学习文言文,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譬如,读了《论语》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会懂得一条基本的做人准则;读了《汉书》中的《苏武传》,你会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所震撼。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吗?我们学习文言文,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智慧,就能超越前人的视野,创出新辉煌。

二、诵读有利于培养语感

诵读教学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开始就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蒙学教育、经学教育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私塾先生授课主要是让学生读,熟读成诵,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知识,形成语感。经学典籍《论语》中有“诵诗三百”的记载;《孟子》中说“诵其诗,读其书”,并强调“诵读之贯之”。南宋教育家朱熹曾多次提到熟读成诵,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高中课本上许多文言文以其语句优美、朗朗上口而著称,特别适宜诵读。如教《劝学》时,文中基本上是对偶和排比句,不妨反复诵读。学生不但能体会到诵读的乐趣,也容易培养语感。

自古以来人们十分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侧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培养直觉体味的思维方式,是先人们准确把握了语文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诵读

1 落实“自读”的步骤

要落实“自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二是要求动笔,对照注释翻译全文;三是最后检查,要求学生代表翻译难句。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查字典,有疑问互相讨论。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对“焉”字怎么理解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怎么”,有人认为是“哪里”,后来他们自己去查词典,最后得出结论是“怎么”。教师在这里只作点拨、引导以及强调重难点的作用。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再读”时强调把握情感

只有感情丰富而强烈才容易打动人心。读诗歌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但读文言文时大部分学生做不到有感情。其实文言文要想读好、读透,如何把握情感也是一个关键。课标也指出:“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掏,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朗读好一篇课文就得贯穿这些理念。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这种情感体验的境界,才能够在这种情感体验的熏掏下动感情地去把课文朗读好。

在指导情感这一方面时,教师常说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把XX感情读出来”,其实这一种指导方式未免太空泛,学生往往还是不得要领。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反复品味,如读《蜀道难》就应体会李白豪迈洒脱的胸襟以及他对现实不满的郁结。如果能范读也很有效。

3 “三读”时教师提出重点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在熟悉了课文的基础上,要对文章的情感价值有所体悟,对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手法有所掌握,就必须在“三读”的时候让学生有的放矢。如在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先展示问题: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廉颇蔺相如后来能成为刎颈之交?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等等。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问题都解决了,文章也就能够掌握了。教师在这一步时,可以走入学生当中,参与他们的讨论,这样对于学生的整体情况也有所了解。

4 几种诵读方法

(1)放声自读

每节课开始的五分钟都留给学生自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出激情,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这放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克服对文言文的恐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并且逐渐积累语感。

(2)范读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可以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真切地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读的方法和技巧,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

(3)比赛读

如果学生没有朗读的兴趣,表现就会是无精打采的,而如果有兴趣的话,激情就会上来,朗读效果必然好。如何来调动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呢?我认为比赛读是一个好方法。学生讨厌单调,竞争意识很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整体比赛,也可以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轮流参与,让其他组的成员纠错。如果时间足够的话,第二种方法更好,不但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而且读或听的学生都会特别认真,避免了整体读时有学生“滥竽充数”。

(4)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法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也比较容易揣摩情感。在《烛之武退秦师》《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类有人物对话的文章别适用。学生在读和听的过程中能够对人物性格有一定了解。

论语感悟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诵读 《论语》选读 学生

新课程改革后,《论语》作为教材进入了中学生的课堂。学生有时抱怨:“天天学《论语》,真没劲!”教师有时也会唠叨:“整天教《论语》,都一个模式,很没意思!”学教论语真的让人提不起兴趣吗?在两年的《论语》选读教学中,笔者摸索出,诵读教学比起单纯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学《论语》的兴趣,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他们对于诵读作用作了精辟论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人孙淳曾这样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已引起了我们祖先们的足够的重视,诵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新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多背诵,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体悟《论语》的感情美,再现《论语》的形象美,理解作者的思想美,感受《论语》的语言美,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一、体悟《论语》的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例如,在教《克己复礼》“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一章时,先让学生熟读这一章,再让他们关注主谓倒装句式的特殊表达作用,体会孔子的心情,然后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情感地朗读。这一章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主谓倒装句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所以“甚”和“久”要重读,“矣”字后做较长停顿,“也”要拉长读,读出孔子的悲凉心情。

二、再现文章的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

例如,《君子之风》中孔子对自己形象描绘这一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非常生动。读的时候,在脑中要浮现出孔子安贫乐道、可敬可爱的形象。《仁者爱人》中“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这一章,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细节地分析,体会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读的时候,在脑中要浮现出孔子安贫乐道、可敬可爱的形象。

通过这样朗读,会使枯燥的句子变得生动可感。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例如,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课时,初读文章,只觉得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的故事比较有趣,而感受不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人格。但当我们再读课文,对人物语言仔细揣摩后,孔子那种为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不停前进的精神就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很自然地想起孔子对自己一生概述的那几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论语》虽只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语录,但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句子讲究对称,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有时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美感。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使用了顶真修辞,读时要一气呵成,很有气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使用了排比,读时要把那种不容辩驳的气势读出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使用了比喻修辞,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

(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读时,“浮云”二字重读,深入体会作者所做的贴切比喻。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朗读,即使是《论语》中平常的对话,我们也能读出美感来。

五、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因此,很适合我们大声地读,分角色读。特别是其中的叠句更是体现了《论语》的这个特点。

“觚不觚,觚哉!觚哉!”“噫!天丧予!天丧予!”像这类句子表达了强烈的语气和感情,如果不放声朗读,又怎么能读出句子的韵味来呢?

诵读教学并非《论语》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论语》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新课程环境下,《论语》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重视诵读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越化.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感悟青春范文 下一篇:毕业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