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与大学生实践精神

时间:2022-10-09 07:36:20

浅谈论语与大学生实践精神

摘 要:《论语》是一代代人心目中无法超越的经典著作,人们在追寻自己文化的根源时都不会忘记“轴心时代”的东方代表人物孔子,他的诗乐观念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制度,他的影响在此不必我来赘述。但是因为孔子有批评弟子想种田的思想和他一贯以翩翩君子形象示人,所以大家总以为孔子是一个理论学家,并不倡导实践,这恰恰与我理解的孔子的愿望背道而驰。本文我将从三句家喻户晓的名句来谈谈孔子对实践的推崇,从而来探讨一下当代大学生实践精神的问题。

关键词:孔子;实践;论语;根源

实践不仅仅是现在这个社会所倡导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也一直倡导学习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去验证,去实现君子的理想。

一、实践的含义

我们首先探讨一下本文所说的实践的意义,才能展开下面的论述。

在百度百科上对实践的解释是这样的: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很抽象,很难理解,简而言之,就是人在自我意识之下所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识的行为。

但是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实践并不是这个解释。我们所探讨的实践更深的意义上是指学子如何对待自己所学所想,而不是将自己和自己的知识束之高阁。

二、《论语》中的教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耳熟能详的金句良言,也是论语的全文基础基调,人们往往以此来教育孩子要及时的温习功课,加深印象,但是这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把现代的教育观点强加在了古人的身上,孔子的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这样的。“习”在古书中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乐、射、御这些都是身体的训练,都需要亲身的实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温习、复习。所以这句里的习不宜翻译为温习,实习和实践应该比较适合。而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更是直接翻译成为实践。

又比如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的翻译大意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思: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里的“习”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了温习,实习,演习而言,后世为了方便便统一翻译为复习。

再比如《论语*卫灵公》中的名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在历史有很多争议,但是个人比较认同《论语集释》的解释,“夫子之时,老氏之流曰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曰道无为而无不为,是道能弘人之说也。彼以礼义为出于人为而不足贵,而欲不籍人力,一任道之自然,究必人事日就退化,是夫子非道弘人之说也。”根据这句话,我们就能知道孔子说想要表达的意义,人是不能被动的等待道作用于人身,而是应该积极地践履,去实践自己心目中的道,而且道不能离开人的本身,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从这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态度,他不仅不反对弟子们在“红尘”中的打滚,而且是采取鼓励的态度,希望自己的弟子可以在把自己的学识应用在现实的实践当中。孔子虽然推崇古代的文献,但是他的教育的落脚点仍然是一个字“习”,也就是学习的知识要落实到生活的实践和整体当中去,孔子所欣赏的礼乐也就更离不开实践了,要付出于行动。而且如果认真的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很欣赏那些言语不多的人,因为孔子认为这样的人靠得住,是勇于实践的人,而不是夸夸其谈,却不肯迈出一步的人,也正是这个原因,孔子非常的器重颜渊,因为颜渊是一个看起来木讷的人,也是最懂孔子的一个弟子,但是遗憾的是,颜渊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他的讷于言也让他没有办法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

这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巨人并不是后来被后人推上神坛的模样一样只会坐而论道,相反他很朴实,很真诚,很有自己的哲学。他可以温柔的对待任何人,听到动听的歌声,他可以“以歌而合”,他也可以在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中继续传播自己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信仰。在难于实现的时代仍然大声提出来自己的主张,并身体力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不能永远成为“审时度势”的实用主义者,而应该在清醒的了解周围的环境后,在实践受挫后,仍然抬起头来看看天上永恒的太阳。

三、论语与当代大学生

老家有一句古,虽然有失偏薄,但也拿出来分享:“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也许可以形容当代的许多大学生,这些曾经被家里,被社会,被国家视为“天之骄子”的骄子们,在充满斗志的走上社会后都几乎无一例外的要碰一鼻子灰,要先被社会狠狠地打磨一遍,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许多在社会浪潮中失意的大学生哀叹自己“被社会所同化”“自己的失意是社会太过现实,没有创造力”,其实我个人看来,除了社会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知识不能够应用社会,只会做“书本将军”,个人与社会需要脱节。

正是暑假,很多大学生趁机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例如“三下乡”活动。学长学姐经历的多,也参加过不少团体,但是在制定策划时候也是笑话百出,明显不符合社会的心理。暑假想要集合已经放假的学生进行集体授课,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情况;想要在农业大区给老乡宣传种地的知识,告诉他们怎样可以增产,根本没有想想老乡的经验远比只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大学生懂更多;策划里全是高科技的东西,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去的经济并不发达的乡镇,也许当地的条件根本无法支持这么多的高科技。大学生的幼稚也就显现出来,难怪许多老乡见到穿着统一制服的大学生都会避开,并不是老乡不热情,而是真的很给老乡添麻烦。如果大学生肯去认真了解当地人民的心理,而不是带着“高高在上”的文化人心态,也许活动可以更成功,带来更多的人生经验。大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无论何种形式,在岗位、单位和行业选择时要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大学生切记盲目,如果实习行业或单位与理想职业和专业知识相差甚远,只为打发时间或自荐书上的实习经历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因为对工作任务没有兴趣产生倦怠情绪,没有办法发挥自己专业的长处,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往往既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

《论语》中开篇便是对实践的强调,点明了全书的要义,表明了孔子对实践的推崇。孔子并不只是一个儒雅的老师,他也是一位智者,了解知识最终归宿――实践,并在自己的言行中贯彻这一理念。《论语》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离开象牙塔,多出去走走,实践自己的所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2]李泽厚.《论语今读》

[3]《论语》.中华书局

上一篇:高职院校团委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对策 下一篇: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产生原因、含义、特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