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08 04:02:45

论语八则教案篇1

阳山中学在实施“八字教改”的十年中,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层面出现了诸多可喜的变化。“八字教改”也声名远播,不但承办了惠山区、无锡市及江苏省级的多次现场会,还获得了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全国学校文化创新校、江苏省课改先进学校、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江苏省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江苏省诗教先进学校等荣誉。《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八字教改”的基本内涵

1.尊重差异。尊重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备课中体现分层,突出层次性及学生主体,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二是授课中体现分层,授课着眼于基础,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以优辅差,以中促差,以差推中,整体提高,努力为后进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三是练习中体现分层,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挑战组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以优秀组学生达成的习题为限。四是检测中体现分层,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方面。五是评价中实行分层,对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2.同伴互助。同伴互助包括三个方面: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师师互助。生生互助即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相指导、交流、探讨,共同发展。师生互助即教师以助学案为载体,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配合教学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教师、家长多管齐下,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学生则通过参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师师互助即在新课程理念和共同愿景的引领下,教师建立合作小组,共同向前,彼此支持,对共同关心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沟通、对话,实现教师之间的共同提高。

3.自主建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原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新信息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对既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完善、再创造、再加工、再储存、再提高,在同化、顺化和平衡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自主学习把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个体的内部学习动机。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会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表现、发现、掌握、创造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4.多元评价。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包括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学习的兴趣特长发展等诸多方面。二是评价方式多元化。不仅用传统意义上的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还采用学生作业、成长档案袋、小组评价、师生交流等多种评价方式。三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八字教改”的技术路径

1.合理使用“助学案”。系统完备的“助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它汇聚了教师个人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智慧,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使用“助学案”的本质是以学定教,即发挥学案“导读、导议、导思、导练”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但是,日常教学中常由于认识不到位、编写不规范、使用不常态、监管不严格导致“助学案”不能很好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必须对合理使用“助学案”明确如下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助学案”在改进教学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等方面的媒介作用,要突出研究助学案的课前编写形成、课内交流使用、课后反思完善(师:得失、修订、后记;生:补充、总结、归类、整理)。二是“助学案”的编写要体现集体教研到位、方法灵活、问题引导、互动参与、强化学法指导等原则。集体教研到位,即要求人人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方法灵活,即助学案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纸质、多媒体、黑板、教材教辅再加工等;问题引导,即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发挥“助学案”对学习过程引导、对教材教辅内容加工整合、对课内课外拓展延伸的作用,切忌课本内容搬家、习题集;互动参与,即助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助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强化学法指导,即通过助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注重的是个人的潜能开发,培养的是一种学习能力。对有效开展小组学习建议如下:①合理分组。采用异质分组,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组长可轮流担当,组内每位学生的职责可采用流动式,目的在于让不同学生有相同的角色体验,发挥其更大潜能。②引入竞争,促其互动互助。组内成员间,同质成员要结成两两对子,对子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促进者;异质成员间要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兵教兵”达到“兵强兵”。教师要发挥课堂艺术,运用评价杠杆,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质疑,并做好即时性评价。③营造促进学生合作的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为促进小组更有效的合作,教室的布置要体现合作竞争的氛围,并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的集体活动。如设置评比栏目、在教室的墙壁黑板上写一些有关合作学习的名言警句或各小组自创的口号格言等,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定期在各小组间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达到活跃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的目的。④让学生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使每一位学生都适应某个角色,使小组合作逐步走向成熟。规则一:学会聆听。一是会听,抓住要点听仔细,抓住重点想深入,抓住疑点问明白,抓住特点记清楚;二是善听,听人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规则二:人人参与,机会均等。教师要调动所有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尤其要帮助鼓励学困生,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他们补基础,补信心,补方法,扫清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还可以适当制定一些有利于学困生参与的评价措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规则三:做友善的合作伙伴。与人为伴、与人为善是新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合作学习所必需的良好品质。规则四:自主学习,适时讨论。一是要强调独立思考;二是帮助而不包办;三是缩小范围:合作问题的交流,能在2人同桌解决的,不要在4人小组内解决;本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组间完成;不是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尽量不在全班展示。

3.努力建设交流展示文化。交流和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外显文化,是较高层次的互动。交流和展示是问题直观暴露、引发质疑对抗,达到解决问题实现共赢的最佳渠道。当前,课堂中的假展示、伪展示(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照本宣科地念一段文字、概念),展示僵化、浅层次,“放大”展示(人人展示、事事展示)、片面展示(展示主体集中)、无序展示等都是低效、无效的表现。为此,一要重视发挥展示的价值功能,每堂课要有3~5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展示活动。二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运用好三种形式的展示:①口头展示要求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②书面展示要求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便于其他同学阅读理解题意和解题过程;③行为展示是希望通过适当形式的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运用说、唱、演、跳等手段,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展示技巧,如利用图表比数字更直观、更形象具体,利用表格展示更易于让人对相关的数据产生对比等。学生展示要做到两点:一是脱稿。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答案。二是限时。三是展示要体现层次、突出重点。利用好“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处理好“小展示”与“大展示”的关系才能保证班级展示的效率。课堂上交流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必须明确展示即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助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和统一答案,也不是把助学案上的内容照搬到黑板上,应该展示本单元、本学时的重点难点,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突出展示的问题性。要杜绝“无主题”展示。课上展示深度、广度不够时,教师就要有所“引”,当课上展示出“生成资源”时,教师要适时地“用”。四是要体现互动。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展示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流,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等多种形式。五是悉心营造展示的氛围。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展示,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尊重、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突破学生羞于展示的心理障碍,比如让学生当众唱歌、大喊口号、朗诵诗歌、用更大的声音重复回答等。

三、“八字教改”的主要成果

阳山中学“八字教改”在承认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因此,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更加扎实和巩固。在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元评价评选各类“单项之星”,学生有特长,就会得到肯定,就会得到各种形式的表彰,增强了特长发展和学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也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第一,学校总结八字教改经验,出版了《创新,校长的使命》《杏坛新韵》《教改新语》《诗教韵花》等专著。“助学案”“小组合作”“多元评价”成为学校“八字教改”的亮点与特色。

第二,“八字教改”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的肯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无锡商报》等报纸,《考试》《创新时代》《初中教学研究》等杂志,江苏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无锡电视台、无锡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八字教改”进行报道,扩大了办学影响力。

第三,八字教改使课堂教学呈现“乐、实、活、新”的教学新景观,教学质量在区内同类学校实现领先。2014-2015年,学校中考成绩在全市范围内遥遥领先。

论语八则教案篇2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6 年4 月至9 月, 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9 (大七)、2010 (大六)、2011 (大五)和2012 级(大四)临床医学专业355 位学生,包括法语八年制、英语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

二、方法

1. 研究设计:本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五年制及八年制医学生在血液学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血液学教学情况。

2. 问卷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估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等。

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卡方检验,P0.05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355 份, 其中有效问卷311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6%。本研究男性136 人,占43.7%;女性175 人,占56.3%。回复的答卷中,八年制法语班共61 人,其中含2009 级八年制法语班14 人,2010 级八年制法语班14 人,2011 级八年制法语班17 人,2012 级八年制法语班16 人; 八年制英语班共122 人,其中含2009 级八年制英语班24 人,2010 级八年制英文班27 人,2011 级八年制英语班25 人,2012 级八年制英语班46 人;五年制中文班共128 人,其中含2011 级31 人,2012 级97 人。

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医学生学习血液学态度端正,72.0%的同学认为血液学重要,理解掌握血液学的知识是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基础。另有19.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剩有8.7%的学生对学习血液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需考前复习,应付考试即可。

在学习方法上,50.5%的学生将上课听讲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而主要靠上课听讲的学生占总数的30.5%;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则占7.4%; 尚有11.6%的学生平时不学习,只到考试前才会复习。八年制学生倾向于自主学习,而五年制同学更注重于上课听讲(P0.01)。

三、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上,各年级学生都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85 名学生接受过血液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

理论课上, 教师授课时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并强调重点,课后提供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复习。八年制学生理论课大多采用双语教学,而五年制学生理论课以中文教学为主。

见习课主要内容为采集患者病史, 书写病史、也有小讲课和床边带教。分别有32.5%的学生认为见习课对理解血液学知识非常有帮助;55.3%的学生认为见习课对学习血液学比较有帮助。相应的,22.2%和49.2%的学生对见习课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仅3.2%的学生对见习课不感兴趣。在接受过PBL 教学的183 名学生中, 分别有33.0%和58.9%的学生认为PBL 教学对学习血液学知识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另外,21.6%和49.2%的学生对PBL 教学非常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

四、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

总体而言,11.6%的学生对血液学有兴趣,35.4%的学生对血液学比较有兴趣, 即共有47.0%的学生对血液学有兴趣,42.4%的学生对血液学兴趣一般,而10.6%的学生表示对血液学没兴趣。在对血液学没兴趣的原因中,对血液学没有兴趣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血液学本身很无聊,其次是学了没用,不想学,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方式不够吸引人或课时安排少,不能深入学习。对血液学知识理解程度的问题上,认为血液学容易理解的学生占总数的30.9%,28.0%的学生认为一般,而有高达41.2%的学生认为血液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或非常难以理解。上述41.2%的学生中,认为血液学知识难以理解的原因主要有缺乏临床实践(43.0%)、不理解血液学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44.5%)、不理解骨穿涂片、流式细胞术、遗传学检测结果(42.2%)。10.9%和60.5%的学生对血液学教学总体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五、不同性别、学制及班级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血液学理解的比较本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对学习血液学的兴趣无统计学差异(P=0.618)。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制与八年制医学生相比较,在学习血液学的兴趣上, 五年制医学生比八年制医学生更有兴趣(P=0.012),但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9)。在八年制学生中,法语班与英语班的学生在学习血液学兴趣(P=0.520)及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P=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5)。各年级医学生对血液学的学习兴趣(P=0.354)及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P=0.398)并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血液学是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血液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医学生掌握扎实的血液学知识,引导其进行临床思维,为其走向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其主动学习,培养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根据本调查结果,目前的血液学教学还可进行以下改进。

一、加强学生对血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73.4%的医学生认可学习血液学的重要性,学习态度端正。但对血液学感兴趣的学生尚不到半数(47.0%),仅有30.9%的学生认为血液学容易理解。究其原因,首先,血液学专业性很强,涉及免疫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理解血液学需要有良好的基础医学知识做铺垫,并且血液病的诊断往往需要行骨髓穿刺术等特殊的辅助检查, 而医学生不理解血液学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没有能力解读骨穿涂片、流式细胞术、遗传学结果,是其难以学好血液学的主要原因。其次,大多数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不属于常见病,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初次了解、接触到这些疾病,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完全陌生的知识对医学生的理解力造成了较大的挑战。再次,血液科疾病本身较为抽象,相对其他具象化疾病,对学生而言,血液病更难以理解。另外,教学安排上,理论课课时紧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深入解释也是原因之一。以上几点均造成了医学生较为普遍地认为血液学知识难以理解。

为使医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学知识,临床教师需调整其教学方法。针对血液学的特点,一方面,临床教师可在课上先用一部分时间复习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尤其是免疫学、病理学和实验诊断学中的相关部分,并在课堂上应针对难点,如造血系统、血细胞的发生分化等基础知识作详细、通俗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另一方面,教学上应更多地结合临床病例。教师可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血液病有初步的感性的认知,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众所周知,临床见习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医学教育过程,高质量的临床见习不仅可以加深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因此,可考虑增加见习课床边带教的课时。在具体实施中,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做好准备,而后在见习课上,教师可针对一例典型病例,让学生采集病史,做体格检查,教学生解读辅助检查结果,引导学生作出诊断,探讨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尽量接触真实的患者,真实的病历资料,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思维,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现理论课上尚未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能力。

二、提高八年制医学生上课听讲的积极性,促进五年制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相较于八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对学习血液学的兴趣更浓厚,而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学习血液学的学习态度上和学习方法上, 八年制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 而五年制同学更注重于上课听讲。教学方法上,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的教学都包括了理论课、见习课,部分学生有血液学PBL 案例教学,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理论课上,八年制学生教学以双语教学为主,五年制学生基本以中文教学。

笔者认为, 八年制学生因其培养的目标明确,在进入后期临床课程学习时,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考虑选择专业和导师的问题。因而,八年制学生在学习与心仪专业关系不大的学科时,很可能动力不足。相反,五年制学生面临激烈的保研、考研、就业竞争,他们更可能积极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教学方法上, 八年制学生大多课时采用双语教学,使用外语教学使得专业性很强的血液学更难于理解。这可能是八年制学生在学习血液学时更倾向于自主学习的一个原因。之前已有研究显示,八年制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优于五年制,这导致了最终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上并无差异。

如何进一步提高八年制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需引导尚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的八年制学生学好每一门临床课程;教师在给八年制学生授课时需深入浅出地讲解,首先确保将大纲内需掌握的血液学知识清楚地阐明, 同时适当地加以拓展, 使八年制学生掌握基本的血液学外语词汇,提高八年制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请授课教师为医学生课堂表现打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考核,也是激励医学生重视课堂学习的方式。对于更注重于上课听讲,自主学习较少的五年制医学生,教师上课可以尝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课可以更多地使用PBL 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自主学习,解决临床问题。本调查显示,接受过PBL 教学的学生普遍表示对PBL 课程有兴趣,并认可PBL 课程对学习血液学知识有帮助。实践证实,PBL 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等。另外,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鼓励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措施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论语八则教案篇3

一、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

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但是,它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较适合中高年级中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二、只有实现有关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学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指出:“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三、应注意选择教学方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

选择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相一致。为此,,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这样做,以便全面了解教材的系统内容,掌握来龙去脉,可以明确各部分教材与整体的关系,讲课时可以做到前后呼应,前边可以做好孕伏工作,后边可以做到逐步整理,使已学的知识得以再现。便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如研究整数四则计算时。首先要研究和整数的四则计算配套的一些内容。其次要研究四则计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着重分析口算与笔算的关系,通过口算和笔算比较,口算是基础。实践证明,口算熟练的,笔算的正确率高而且速度快;反之,笔算的正确率低而且速度慢。因此,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着笔算能力的高低,所以在四则计算教学中,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搞好了整体教材的分析,可以使长远目标同近期的训练有机结合,可以针对性地抓好各项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

二、情境创设要有目标性

案例: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师特意在鞋底沾上石灰,当走进教室时,地面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致立刻高涨起来。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提问:“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但地板上又不能留下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们想出了一些办法,都被教师一一否决了。突然,有一名学生说:“就用你的脚尖踏着刚才脚印的脚尖,脚跟落在刚才脚印的脚跟上,退回去。”教师又问:“那么,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同学的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可以用‘完全重合’这个词语来概括。”……

情境创设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完全重合”这一概念,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案例:“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教学片断。

上课一开始,教师以多媒体显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想办法找来一个大西瓜,对师傅说:“师傅,你和沙僧各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很不高兴地说:“猴哥,你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教师抓住时机,提问:“悟空为什么笑八戒是呆子?”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都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由此因势利导,揭示了课题。

这一案例利用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这一问题,很好地体现了问题情境的“数学味”。而创设有“数学味”的情境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二是包含明确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并能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受;三是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思考。

四、数学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论语八则教案篇4

从上午的九点到下午的六点。本次活动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于年月日有幸参加了盟职教中心开展的以学科转化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为期一天。形式多样灵活性强。通过一天的学习交流,受益匪浅,硕果累累。

一.会议过程及内容:

比较详细的解了盟职教中心的辉煌的过去,1多功能厅观看了专题录象。发展中的现在和无限美好的未来

桌子上摆满了香蕉。苹果。橘子等各种各样的水果和一瓶瓶的矿泉水。并在东面的墙上用蒙汉双语写上了欢迎各校的领导老师光临指导”字样。档案有个人成长记录。学困生帮扶记录。教案。方案。计划及阶段性总结等等,2教学楼的二楼参观了学困生档案资料。走进档案室给人一种温馨亲切。舒服宽敞的感觉。档案备的比较完整。有序,尤其是那本个人成长记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记录本包括:个人小档案。理想。对老师的愿望。对父母的愿望。自我反思。努力方向。想对老师说。老师寄语等内容,值得各校借签使用。

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了课文的生字。形近字,3听了陈老师讲的八年级上册汉语文课-----<<厄运打不跨的信念>>陈老师的课堂中注重学困生的学习。多音字和词语等等。还有那和蔼可亲的教态使我敬佩。这些一线教师学习的榜样。

更是倍感荣幸。初次感觉到:数学的世界是很奇妙的通过学习与探索,4又听了斯琴老师讲的数学活动课。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规律,也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的

还是盟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孟长胜处长的报告,5无论是八位老师的演讲。都是非常精彩令人难忘的

二。个人心得体会

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及时联系家长,1培养学困生要讲究策略:课前备学困生;课堂上提问学困生;课后辅导学困生;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与家长配合;作业因人而异;合作交流,培忧补差,优生学困生帮扶;上课时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尊重学困生,爱护学困生。

所以我要对待智力障碍型。心理障碍型。懒惰散漫型。学习困难型的学困生时要有五心,2学困生越学越困难。即爱心。恒心。信心。耐心。专心。

并一定要抓住课题的核心---少数民族学困生,3每天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对这个群体进行分析。研究和转化。

要充分发挥防火墙的作用。4老师是防火墙。

以课程为主。教学为主。5要把班风。学风。校风搞上去。

6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

论语八则教案篇5

第一,厚德以载物。作为一名教师,我信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传递正能量。我爱岗敬业,严守教育部门提出的“六个严禁”,廉洁奉公,兢兢业业。

第二,能者愿多劳。20xx年上半年,我担任教师发展部干事、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七(3)七(4)班语文教学工作、自主拓展课课本剧教学;20xx年下半年,我担任教师发展部副主任、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八(3)八(4)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发展部主要负责学校师训、科研、语言文字等相关工作,事务琐碎繁杂,成效不易察觉;七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量多。这一年里,虽然工作量巨大,且肉眼不易看到成效,但我依旧勤恳耕耘在工作岗位上。

第三,业务精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己所能,将工作做好。(一)身为七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我注重备课组建设,关注年级学业质量,20xx年本年级语文学科成长性良好。20xx年区质量监控较六年级入学时有明显进步。同时,还组织好教学视导工作,对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进行了视导。作为被视导年级时,组织好备课组的上课磨课工作,和组内老师共同成长。(二)身为语文教师,在班级基础薄弱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让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快的提高。指导卜凡、杭怡婷获得“小杨生煎·新知杯”作文竞赛上海赛区三等奖;指导周海齐获得第32届上海市现场作文大赛闵行赛区三等奖。(三)身为教师发展部干事和副主任,我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取得的成果在下一部分详细罗列。

第四,功到自然成。教师发展部是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的,20xx年本部门工作主要取得如下成效。

一、师训工作——智慧教师,培训先行

师训方面,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十三五”市级课程培训,区级各类培训以外,还立足校情展开各类工作。

(一)完善培训制度,形成专业能力梯队

为更好地推动各能力层次的教师发展,20xx年制定了《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方案》、《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协议》和《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工作手册》根据青年教师意愿,经学校讨论,第一批青蓝携手对象为:宫雪、关红慧——唐连芳;吴静——杨泱;曾丽媛——王竞;宋佩佩——肖素晴;盛兆静——文霞荣;李素娟——梁惠华;薛光俊——陈艳。其中的蓝方教师有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有外聘专家。

在教师发展部的组织下,青蓝携手教师和学校签订了协议。协议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考核相关要求,学校以学期为单位对任职于本校的青蓝双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奖励。

20xx年初,结合闵行区第五届骨干系列教师评选活动,制定了《xx中学骨干教师评选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制定了《xx中学区骨干后备评选细则》、《xx中学区骨干(学科带头人)评选细则》。方案出台后,共收到20位教师的评选申请,评出区级和校级骨干系列教师若干:

区骨干教师:吴莹、王琼、梁惠华、潘秀霞

区骨干后备:王xx、王文杰、王秋儿、文霞荣、丛娟、汤秀君、蒋乐华

校骨干教师:许雅梅、沈冬贤、吴忠圆、宗爽、顾慧轶

同时,完成了20xx学年骨干人才评审工作,吴莹、王琼、梁惠华、潘秀霞四位教师被认定为闵行区骨干人才,并组织四位骨干教师完成了本学年新教师汇报课的观课、评课工作。

(二)加强校本研修,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20xx年,整合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活动,共申报两项校本研修项目。

上半年,申报《多方位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下半年申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

自主研修方面,已完成20xx学年的学分申请。为更好地指导教师参加职称评审,在全教会上进行了职称评审交流。

二、科研工作——创智xx,科研引领

(一)积极组织课题申报,数量质量稳步提高

20xx年,学校立项龙头课题《初中学校构建“创智课堂”》的实践研究;宗爽老师立项大课题《基于解题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xx个区级小课题。

(二)做好课题结题指导,课题评比结果喜人

学校坚持不懈抓科研,教师在课题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20xx年初,两项大课题结题合格:刘志猛《“知行课程”开发背景下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实践研究——以艺体类为例》、王琼《“知行课程”开发背景下,基于学生学情创设真实情境的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编写的探索与研究》。

第九届小课题成功结题20个,其中七个获得等第奖。

(三)指导教师参加培训与评比,科研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教师发展部以闵行区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评选为契机,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教学案例撰写培训,有14位教师撰写了教学改进案例参加评选,5位教师获得等第奖。

立足20xx年“创智杯”系列活动之征文评比,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征文培训,鼓励每位教师撰写论文。在此基础上,选送xx篇参加区级评选,共有9篇文章获得区级等第奖,占参与评选数的50%。其中胡继国老师《为了谁而信仰:发现生命》获市二等奖、沈冬贤老师《润心无声,润行有痕——我的思品课从研究学生开始》获市三等奖。

20xx年,完成了闵行区首届青年科研班的培训工作,吴静、俞伟鹏、梁丽丽三位教师顺利结业。根据教师需求,20xx年第二届青年科研班报名工作也已完成,李迪、盛兆静、徐浩瑞、王xx四位教师成功报名,并接受科研工作培训。

为了提高课题立项质量,20xx年还开展两项工作:

组织有意向申报课题的老师,参加“区级课题申报的项目设计”培训;召开学校教科研推进会,在20xx学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思考20xx~2019学年学校工作的突破点,以课题的形式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推进会邀请了教育学院专家庄明老师为教师作专题指导。

(四)汇编《xx教育》,分享教育教学智慧

三、其他工作

(一)完成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复评

上半年教师发展部接手语言文字工作,完成了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复评。

xx中学是闵行区前四轮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因此我们对于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不止于规范,更在于突破与提升。本次复评我校汇报的主题是“文”心雕“龙”,即以全校师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用心,去雕琢出一个更好的xx。

教师发展部从主要做法、经验与成效、特色与亮点、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学校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在答辩时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学术校庆完美收官

学术校庆活动中,教师发展部主要负责文本内容的设计与打磨,配合各教研组完成每月活动。

综理组“七彩综理,智慧xx”、数学组“同画一个圆,共筑一个梦”、综文组“四维综文,花样年华”、英语组“花开四季,璀璨xx”、语文组“‘文’心雕‘龙’”、艺体组“‘艺’心同‘体’”,六大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围绕主题分别开展了学术校庆。xx师生一起交流了课堂教学改进的成果,分享了教育教学中的智慧,张扬着教师们的才华与能力。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术校庆中,教师们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增强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提高了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如何提高教研组的组织力凝聚力?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发展学校特色?学术校庆,原本只是一次投石问路般的尝试,至此终于柳暗花明。

总结学术校庆,本人撰写论文《融学术与校庆为一体,让教师与学校共成长》,获“闵教杯”论文评选三等奖。

(三)制定并推进20xx学年“创智杯”系列活动

20xx学年“创智杯”以“创智xx,智慧教师”为主题展开,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主线,以“关注师生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努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品质。

教师发展部制定本届“创智杯”方案,方案共设置7项活动:1、创智课堂教学评比;2、校际同课异构研讨;3、“我的课堂我来晒”——“一师一优课”网络晒课活动;4、校际命题评比;5、“我的教育观”征文评比;6、优秀教学设计征集、优秀教案集评选;7、校本资源库建设评比。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晒课活动,总计晒课75节,其中李蓉蓉《狼》、胡继国《人口发展的历程》、盛兆静《零食(或饮料)与健康》被推选为优课参与区级评选。

(四)20xx学年学科月方案设计

在20xx学年学术校庆的基础上,我拟定了以“盈科后进,学以致远”为主题的教学方案。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发展需求,设计了系列活动。

(五)其他工作

此外,教师发展部还承担了一些列其他工作,主要是文本内容的撰写与修改,如校庆主持稿、党建汇报稿、开放日PPT制作等工作。同时,帮助多位教师撰写并修改参赛论文、课题、汇报稿等。完成了20xx学年教师专业发展数据的填报……其他琐碎工作不再罗列。

教师发展部的工作属于细水长流型,没有轰轰烈烈地呈现,但是却如空气无处不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论语八则教案篇6

关键词:《昭明文选》 《文选类诂》 辞藻类纂 李善注

一.丁福保及其《文选类诂》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隐居士。祖籍江苏常州,生于无锡。幼通经史,长而中西兼贯,长于算术、医学、词章、考据,通日文。少年时入江阴南菁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上海东文学堂。曾任京师大学堂算学教习、生理学教习及译学馆教习。一生治学精博,热心收集整理古籍;著作分为医学、文学、进德、佛学等四种丛书。编印有《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历代诗话》及续编、《清诗话》、《一切经音义提要》、《佛学大辞典》、《古钱大辞典》、《说文解字诂林》、《尔雅诂林》、《文选类诂》等。

《文选类诂》,是丁福保花了二十余年的精力编写成的一部检索《文选》李善注的辞书。有1925年医学书局版竖行排印本,又有中华书局1990年4月横排本行世。其自序云:

余自弱冠前,即喜读汉魏六朝名家集,而于《萧选》尤深嗜焉。盖梁昭明太子聚高斋十学士,集周秦至梁文笔,成《文选》三十卷。凡所谓综辑辞采,错比文华,沈思翰藻,锦篇绣什,靡不灿备,洵古今总集之弁冕,词林之钤辖也。隋唐传者,遂成“选学”。《隋志》:《文选音》三卷,萧该撰。《唐志》:萧该《文选音》十卷,僧道淹《文选音义》十卷,李善《文选注》六十卷、《文选辨惑》十卷,公孙罗注《文选》六十卷又《音义》十卷,康国安注《驳文选异义》二十卷,《五臣注文选》三十卷,曹宪《文选音义》卷亡,许淹《文选音》十卷。今案:隋兰陵萧该与陆法言同撰《切韵》,盖最初为“选学”者。“三卷”亦作“十卷”者,或有增纂也。曹宪精诸家文字之书,远绍杜林、卫宏之古文学。《旧唐书·儒学·曹宪传》:“所撰[1]《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之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世。”又《文苑·李邕传》:“父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然则许淹、李善、公孙罗之学,当俱出诸曹宪者也。僧道淹即许淹,《唐志》两见,盖传本题名之不同。惟康国安未详所出。今诸家书俱亡,仅存李善《注》及《五臣注》而已。李善《辨惑》十卷亦亡。五臣者: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也。南宋时曾与李善《注》合刻,亦题曰“六臣注”。自唐李匡乂《资暇集》,已备摘五臣窃据善注,巧为颠倒,尔后代有攻驳,指不胜偻。则《五臣注》之疏陋,不待言矣。若夫李善《注》,敷析渊洽,援引浩博,但检书目,新、旧《唐志》已不多载,马氏《经籍考》,十仅存一二耳。都凡引用诸经传训一百余种,小学三十七种,纬、候、图谶七十八种,正史、杂史、人物别传、谱牒、地理、杂术艺,凡史之类几及四百种,诸子之类百二十种,兵书二十种,道释经论三十二种,若所引诏、表、笺、启、诗、赋、颂、赞、箴、铭、七、连珠、序、论、碑、诔、哀词、吊祭文、杂文集几及八百种。其即入选之文,互引者不与焉。是以近代辑佚书者,为笺注疏证之学者,咸莫不资之为渊薮。而采李《注》以自成诂训之书者,则如朱氏《骈雅》、夏氏《拾雅》、洪氏《比雅》、杭氏《续方言》、张氏《广释名》之属,皆是也。盖李《注》包罗群籍,羽翼《六经》,虽零金断璧,不免丛碎;而残膏剩馥,犹足沾溉无穷。余自十七岁从事选学,即拟将李《注》逐字逐条辑出,依照字典编排,名曰《文选类诂》,以便读书注经时易于检查。其后十余年中,率因衣食于奔走,未能发凡而起例。至光绪乙巳,于役京师,得程一夔先生所辑《选雅》二十卷,依《尔雅》分类,其体例一如陈硕甫氏本《毛传》而作《毛雅》,朱丰芑氏本《说文》而作《说雅》,俞荫甫氏本《唐韵》而作《韵雅》,亦可谓笃古之作矣。然欲猝检一字,往往不能遽得,辄引以为苦。余于是尽变《选雅》之例,仍吾初志,依照笔划多少、部居先后,略仿《骈字类编》之法:某诗、某文,注于各字之下;三言、五言,悉以首字为断。东海无际,既汇众流;南山虽高,此其捷径。假令颜曰“《文选》李注通检”,当可无愧。惟是先梁作家文字,每用同音通借,犹本六书假借依声托事之例。如《上林赋》之“消摇”即“逍遥”,《长扬赋》之“桔隔”即“戞击”,《射雉赋》之以“剔”为“惕”,张景阳《杂诗》之以“阵”为“尘”,诸如此类,不遑枚举。初学读之,每多不能得其会通。故余复取薛传均之《文选古字通疏证》二百四条,杜宗玉之《文选通假字会》四百六十九条,并辑入焉。薛书则注明“疏证”,杜书则注明“字会”,以示区别。夫许叔重《说文解字》一书所载,多有借义行而本义转晦者,亦有用本字而退借字者,证以薛、杜二书,而益昭若发蒙,洵足补《选雅》之阙漏矣。此书经始于乙巳(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脱稿于乙丑(1925年),时阅二十载,而始克告成。尚冀闳淹博闻之士,以匡正不逮,则幸甚矣。中华人民建国之十四年八月,无锡丁福保仲祜序。

丁氏《自序》表达了三层意思:1.《文选》学的兴衰传承;2、李善注的重大价值;3、自己编纂《文选类诂》的缘起、体例和内容安排。

二.《文选类诂》的内容和价值

(一)按笔画汇集《文选》辞藻,成“《文选》李注通检”

《文选类诂》作为一部《文选》注疏辞典,是按照笔画多少为顺序部居先后,分一言、二言、三言等布列《文选》辞藻,用李善注文作为解释语,然后注明该辞藻在《文选》选文中的出处。程先甲《选雅》[2]是以“义类”为钮结串缀《文选》辞藻和李注,而丁氏则是以笔画为红线串缀《文选》辞藻和李注。这种编排,克服了程先甲《选雅》不便翻检的缺憾,学习者可以把它作为一部现代辞书意义上的辞典加以使用,遇到《文选》某字、某词,只要李善做过注解,都可以按首字笔画进行检索,按图索骥,很快就可以明白其意义,并可迅速回查到《文选》选文出处,进行上下文语境考索。所以丁福保自谓其书为“《文选》李注通检”是恰当的!

例如:“一画”共收六个词条:

【一】道也。(碑文简栖)

【一斤】为一金。(论班)(案:此用医学书局版本,中华书局版本作:“【一斤】一斤为一金。(论班)”补加了二字,合于今传《文选注》文。)

【一切】权时也。(琴)

【一介】独使也。(论陆机)

【一纪】十二年曰一纪。(魏都)

【乙乙】难出之貌。(文)

由第一条回查,可得王巾《头陀寺碑文》:“穿凿异端者,以违方为得一。”李善注:“钟会曰:‘一,亦道也。’”可见丁氏的《文选类诂》对于检索《文选》李善注,理解《文选》辞藻的意义,极其便捷。

(二)为汉语辞书编纂提供文例参考和义项补充

在我们看来,丁氏《文选类诂》不仅方便学习者翻检《文选》辞藻语义,恐怕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为今人编写汉语字典辞书提供文例参考和补充义项。例如上列“【一】道也。(碑文简栖)”条,就被作为今编著名汉语训诂辞书《故训汇纂》之文例、义例之来源。

《故训汇纂》“一”部“一”字头下有312条,其中第一条、第三条就引用到了“【一】道也。(碑文简栖)”相关内容:

①~,道也。……|《文选·韦孟》:“恭俭静~”李善注;王巾《头陀寺碑文》“以违方为得~”吕向注。

③~,亦道也。《文选·王巾》“以违方为得~”李善注引钟会曰。

如果认为吕向的注说是对李善注的翻用,那么,这两条的文例和释义其实就可以用第三条一条来独出。我们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文选类诂》对于编写字典辞书的帮助,即涉及《文选》辞藻及其注解这一大块,我们只需要翻检丁福保《文选类诂》、然后回查《文选》相关注文即可。(虽说这样做有些取巧,但借用前人的杰出成果进而推进工作,是更有效率的。)经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大词典》其中多达一万余条文例和注释是采用《文选》及其注解的,如此之大的数量,如果一一排查将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但是如果借助《文选类诂》就省却了很多功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命的效率。从这一点来说,丁福保倾注二十年生命凝铸成的《文选类诂》厥功甚伟!

至于说可以补充现有辞书义项之阙失,我们在“一”目下就可找到例子。此处仍以《故训汇纂》为参照系,上列“一”目下有6个词条,就有两个是《故训汇纂》漏收的:“【一斤】为一金。(论班)”“【一纪】十二年曰一纪。(魏都)”何谓“一斤为一金”?原来“一金”,是古代钱币重量单位。班彪《王命论》:“所愿不过一金,终于转死沟壑。”李善注:“韦昭曰:‘一斤为一金。’”《汉语大词典》:

一金:1.古代钱币数量名称。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后亦用以称银一两。《战国策·齐策一》“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市卜于市”汉高诱注:“二十两为一金。”《史记·平准书》“一黄金一斤。”司马贞索隐引臣瓒云:“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清赵翼《陔余丛考·一金》:“今人行文以白金一两为一金,盖随世俗用银以两计,古人一金则非一两也。”2.指少量钱财。南朝宋鲍照《代贫贱苦愁行》:“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晋书·顾荣传》:“官无一金之费,人无终朝之劳。”

《汉语大词典》列词条“一金”作了比较详实的解说,但文例却没有引到《文选》及李善注;至于《故训汇纂》则不论“一斤”还是“一金”,皆未加收录和解说,此诚《汇纂》之一遗憾!所以我们说《文选类诂》很多词条可以补充现有辞书之阙失。当然,《故训汇纂》的编修做法是:首先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原书中勾稽词条,然后对照《经籍籑诂》等取舍确定词条和文例,这种做法是诚实的、特别值得肯定的!十八年磨一剑的功夫,是学术界永远值得宣扬的学术精神!但是,在数据汇编、补遗校理的时候,如果把《文选类诂》考虑进去,无论在词条的确立、文例的选用上都会方便很多,起码可以不再更多地考虑有关《文选》及其注解这一块儿,而这可以说恰恰是汉语训诂中极大的一块。

或曰:《文选类诂》仅是采用李善注,对于五臣注未加采摘,然则在编写辞书时若仅考虑《文选类诂》势必导致丢失了五臣注内容。其实,这一点很好处理,可以以李善注为基准确定词条后,找到相应的五臣注,不就可以搜罗到五臣的不同解说了吗?

(三)类聚同形词、多义词,有益于词汇学、语义学研究

丁福保为何名其书为“类”诂?其“类”究竟是指什么?所谓“类”当是分类编录。而《文选类诂》却没有体现任何分类,只是把所收李善注相关词条按照字头的笔画数,布列在33个笔画下。而丁福保自称“略仿《骈字类编》之法”,《骈字类编》“凡例一”云:“是书义取骈字,必选字面确实的,然成类不假牵合造作者,除虚字不采外,将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寳、数目,方隅、采色、器物、草木、鸟兽、虫鱼分为一十二门。至如字面虽实,而类聚不伦及不甚雅训,或于对属无取者,槩不泛及。”《骈字类编》的确是分类收录“骈字”。而丁氏所仿者只是“某诗、某文,注于各字之下”,即在释义之后,注明出处。然则,丁氏之“类”似乎没有落实。倒是我们在研读其书时,发现了这样一种编列情况:

1.字头相同的词,以字头为准,按字头类聚。

如以“人”为字头的辞藻,则将【人】、【人有十等】、【人肖天地之貌】、【人皇九头】、【人谋】、【人籁】六个词条汇聚一处,先后分列。

2.同形、同音的词聚合在同一条目下。如:“二画”中有“二八”“八风”等词,就类聚在一起:

【二八】八元八恺也。(思玄)【二八】十六日也。(杂诗鲍贰)【二八】二列也。(招魂)

【八风】天有八风: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江)【八风】八方之风。金干主磬,其风不周。石坎主鼓,其风广漠。革艮主笙,其风明庶。匏震主箫,其风条。竹巽主柷敔,其风清明。木离主琴瑟,其风景。丝坤主钟,其风凉。土兑主埙,其风阊阖。(长笛)

所以,丁福保《文选类诂》所体现的“类”应当是指词条字形笔画的类聚,以及同音词、同形词和多义词的类聚。

三个“二八”,应当是同形词。“同形词”是指词形相同(甚至读音也相同),而意义上没有关系的一组词。三个“二八”虽然同形,但它们的意义毫不相干。第一个“二八”指八元八恺。八元,古代传说中高辛氏的八个才子。《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八恺,相传古代高阳氏的八个才子。《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第二个“二八”指十六天时间。第三个“二八”则指古代歌舞队伍分为两列,每列八人。《左传·襄公十一年》:“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

不过,学术界对“同形词”有另外的主张,如主张同形词是指形体相同,词义、读音却不同。而且认为同形词在现代汉语里少见,古代汉语里时有。如“乐”和“乐”写法一样,但读音不一样;前者意思是“音乐”,后者意思是“开颜笑”。于此,我们的说法算是对“同形词”概念的泛化、发展。

至于两个“八风”,它们没有意义上的太多区别,只是人们在解说时所本的典籍不一样造成的。在《江赋》中对于“八风”的解释,郭璞注引的是《淮南子》的说法;而在《长笛赋》中李善注引的是杜预《春秋左氏传注》的说法。但其基本意思没有改变,所解释的对象还是同一个,所以应当看作是一个词。

除了同形词之外,《文选类诂》还类聚了很多多义词。所谓多义词是指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这些意义是同根于一个本义或基本意义的引申意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它事物,使新旧词义并存。多义词大多是一些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常用词,以单音词居多,以动词、形容词居多。多义词在使用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多义词在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中,因其“多义”的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如:“三画”中类聚有四个“子”词条:

【子】爱也。(论陆三)【子】男子美称。(东都)【子】男子之通称。(好色)【子】通称也。(碑文仲宝)

这一类聚的辞目,应该是多义词。因为四个“子”词条在意义上有相互联系,都具备从一个共同的根系意义引申发展的特点。子,甲骨文、金文等,就是一个小孩的象形。《说文》云:“(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然则,“子”的本义是婴儿、小孩。人们对小孩、父母对子女总是疼爱有加、呵护备至,故而引申一义为爱,慈爱。《诗·周颂·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郑玄笺:“天其子爱之。”《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此处采自陆机《五等论》:“上之子爱,于是乎生;下之体信,于是乎结。”古时用“子”兼称男孩和女孩,所以“子”就变成了对男性和女性的通称,泛称人。《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毛传:“舟子,舟人,主济渡者。”到了父系氏族以后,男权社会尊崇男性,于是这个兼言两种性别的“子”就发展为对男性的尊称或美称。《谷梁传·宣公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范宁注:“子者,人之贵称。”《左传·昭公十二年》:“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杨伯峻注:“子为男子之美称,意为顺从我者不失为男子汉。”

《文选类诂》中像上述同形词、多义词的类聚条目还很多,它们对于我们展开汉语词汇、语义的研究很有裨益。

综上所述,《文选类诂》堪称一部“选学”和“雅学”现代化的新书。作为“《文选》李注通检”,可以方便人们学习《文选》;作为训诂辞书,可以为后代辞典编纂提供文例或义项补充;类聚同形词、多义词,有利于词汇学、语义学的研究。其实,丁福保耗费二十年心血纂集而成的《文选类诂》,其最大价值就是要我们把它作为研读《昭明文选》的一个桥梁、工具!

注释:

[1]撰:中华书局1990年版作“选”,误;今依《唐书》原文、1925年医学书局排印本校正。

[2]程先甲:《选雅》二十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千一斋刻本;今收录在《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四辑第8册中,北京出版社2000年。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昭明文选》辞藻类纂之书的语言学价值探讨”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编号:2010b214。

论语八则教案篇7

关键词:语文;导学案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86-01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支配下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心理特征,制定的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与教案的着眼点不同。导学案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学什么和怎样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案立足于教师如何“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案,对学生的学则不予考虑或极少考虑。

要使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导学案的科学编写是前提,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生为本,这是导学案的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体现在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提出,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给学生留有参与设计导学案的空间。导学案虽然由教师编写,但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因此可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留白,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系统性原则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有比较完整的系统,初中是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整个七、八、九年级就是一个小的子系统。导学案的设计要能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导学案在系统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导学案的设计没有总体规划,只是由教师分头编写,最后汇集而成。其结果是每篇课文的导学案的内容基本相似,不分文体地套用模板,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效果。

导学案的系统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把七、八、九年级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要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循序渐进地掌握比较全面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覆盖面。二是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比较全面的学习方法。教学文本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有一把能打开所有锁的钥匙。语文课文的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文体,也需要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在导学案设计中也要有所规划,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导学案的学习,逐步掌握各种语文学习的方法,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化原则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主体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内容化解为一个个问题,以问题为媒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来完整、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导学性原则

首先,导学案的导学性体现在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目标的指引来完成学习任务,好的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认识什么、记住什么、学会应用什么。目标的表述不使用教案中的“了解”“理解”“掌握”之类的词而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词语。因此,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具有概括准确、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其次,导学案的导学性体现在它注重学法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告诉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思路,如告诉学生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前后文的联系,哪些问题是需要自主独立完成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合作讨论的等等。如何进行字词摘抄、如何进行资料搜集、如何进行质疑等。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开放性原则

好的导学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体表现为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开放性。导学案内容首先源于课本内容,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在编写导学案时要适时加入鲜活的内容,最好能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在设计《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这篇课文的导学案时,我考虑到这是一个名人访谈录,于是在导学案上设计这样的一个内容:利用网络查找《杨澜访谈录》中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并观看视频,从被采访人物和杨澜提问两方面写出你的收获。学生兴趣盎然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人观看并写出了自己从这个人物身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注意了采访的学习要点,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他们很乐意与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名人的相关内容。

导学案形式上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导学案编写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留下一些悬而未决问题,如: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想法吗?可提出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学术界也一直争论不休,你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由。另一方面是指导学案结构的变化。比如“知人论世”属于背景资料查找,通常放在学习过程的前面,但有时也可通过课文内容引出,这样做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中“单车”表明了什么?查找相应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引出诗歌的背景,学生这时查找资料印象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论语八则教案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定位问题上,也存在着过度夸大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效用,忽略了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功能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强调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引入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及其实践教学效用

1.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宝贵财富,产教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及计算机等课程组成,教育部在《意见》中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界定为“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体,同时兼顾专业课教学需要和服务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掌握实践技能,适应岗位需要,其课程的职业指向性也就十分明显。因此,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就体现在“优、实、能”:“优”即优化课程设置,使公共基础课适应且服务于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实”即课程内容实用,突出基础课程理论的应用;“能”即职业能力与创新,公共基础课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效用,不仅包括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效益,更是涵盖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及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须具有适应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职业素养。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分别是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素质就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这八项核心能力。有学者指出,职业素质养成有别于理论系统知识的习得,两者教学方式不同,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培养知识理论系统所指向的能力而不是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理论系统。所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为过程,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实践能力,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不变宗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英语”等与职业素质养成所包括的八项核心能力都是能够相适应的,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渗入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外语应用的能力。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领域的特殊性,结合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

三、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不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要求不同,因此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观念、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意识、考核办法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上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往往是高职院校最为鲜明的特色。

2.实用性原则。以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分析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应习得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依据专业的教学规律及特点,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案。要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并紧密关联专业岗位群的发展,以实用性为原则组建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综合性原则。综合性体现在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综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的综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社团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导向,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较专业课而言,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质性改革明显滞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对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淡薄,绝大多数还停留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即关注“怎么教”。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的同时,还要通过课程优化、课堂实施、课外实践及教材重构等方面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意识。

1.优化课程。优化课程指的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的建设和设计。教师要以实践性为基础合理地选择课程教学的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项目化,不必过多地满足课程的完整性,重点要求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例如,英语模块化教学是以英语实践应用为理念的一个模块化的整体,在模块化的整体中设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子模块,如英语基础知识模块、行业英语模块、求职英语模块等,在每个子模块中再设置不同的任务单元。以能力为主旨的模块设计,以模块链接与组织为特点的课程设计是模块化教学思想的特色。同时,将教学内容情境模块化,把学生所需的实践项目分为竞聘演讲稿、活动策划方案和海报等情境模块;加强创业就业教育,将创业就业教育优化为项目计划书、求职信、简历、劳动合同、工作计划、总结的撰写等。

2.课堂实施。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关键环节,在公共基础课本身寻找出包含能力点学习训练的载体,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克服缺乏行业、企业背景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结合任教班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专业需求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所教授课程,构建项目,然后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通过加入案例讲解对基础知识分析的教学方法,即在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中使用“引导式”案例教学。该方法要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预设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陷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这不仅能够让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将基础知识融入案例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知识。“引导式”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差不大,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不同的是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扮演的是观察者的角色,学生通过观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分析结论反馈给教师,学生的反馈成为教师进行下一个案例教学的提示;教师扮演的是舵手的角色,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分步骤告知学生,适时地进行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能够让教师有效掌控课堂教学,更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操作当中去。

3.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设计任务链,将课外实践的内容穿插在任务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课外实践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在课外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个性发展特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并在其中融入行业企业的实用要求,专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需的、有用的题材,挖掘、整理教学内容并重组成为一个个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链,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任务链中主动获取主要信息,一步步接近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在器重、包容和激励的氛围中实现学习目标,在合作探讨交流中提升素质。课外实践另外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辅导学生社团。教师通过辅导学生社团,展开具有趣味性、计划性、常规性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并非只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场所中应用。

4.教材重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公共基础教学的教材重构须以教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根本,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取舍,跳出教材过多单独阐述理论的怪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追求课程的生成性而避免课程的僵化。另外,课程教学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应尽可能为课程增加各式各样有用的、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资源。

5.评价体系。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考试)是学习成效的重要反馈机制,可选择的方式包括主题演讲、模拟场景或构想推介、主题活动、调查报告、资料综述等;也可借鉴清华大学的考试方法,允许学生自带一张复习题纸来考试;或采用实践表演类考核,如大学语文的“话剧表演”、英语的“商务接待表演”、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拟招聘”等。语言类的课程不应统一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可以调整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也不应只用一个分数来反映,而是以分数、级别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另外,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核状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还应增加学生技能操作、合作探究、独立完成任务等方面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刘建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杨利香.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9).

[3]叶红.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5]石磊.试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上一篇:端午节寄语范文 下一篇:佛教经典爱情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