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对我国的渗透与危害

时间:2022-08-28 11:52:11

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对我国的渗透与危害

摘 要:20世纪在西方出现的消费主义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从80年代开始对我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阐述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危害,倡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健康、合理的绿色和谐消费理念。

关键词:消费主义;渗透;危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95-02

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消费文化,消费只具有中性色彩,而消费主义则不然,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出现于20世纪的西方,它倡导的是炫耀性、奢侈性的消费,追求豪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以此求得个人欲望的极大满足,并把这种消费作为人生意义和生活目的。这种消费观念和行为就是“消费主义”。

一、消费和消费主义的内涵

随着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出现,消费行为就出现了。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经济行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消费是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本文中主要谈及的是个人消费。

消费主义遵循消费至上的理念,学者们就消费主义的概念做了具体的解读:第一,为消费而消费。人们完全忽略消费真正的意义,豪无节制地追求各种物质商品和娱乐消遣的消费,认为消费不仅仅是用来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是要追求消费所蕴含的“作为社会地位的评价标志”这一象征意义,把消费看作财富、地位、身份的象征,高消费就是人的最高价值实现的标志。第二,消费就是一切。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认为劳动、创造等实践活动是获得消费资料的必然手段,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拥有财富、及时行乐和尽情享受。第三,一切为了消费。认为人生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消费而展开,活着就为了千方百计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消费欲望。为了一时之乐可以不择手段,将消费视为人生最高目的和价值,是耗费型生活价值观。第四,消费一切。不只消费物质产品,还消费精神产品,比如服务、娱乐精神,就连不能买卖的良心、道德等也开始进行交易。第五,不顾一切的消费。不考虑个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不计一切后果地消费,即时消费、超前消费等都是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的。

二、消费主义对我国的渗透和危害

(一)消费主义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传播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扩散到西欧、日本等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中国正逐渐地实现从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国家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国家转变。消费主义文化正是借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契机,伴随着在华投资、商品输出、人员交流进入到中国,并逐步渗透到大众消费者日常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消费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是内外因素和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不仅经济还包括政治、文化,都具有领导权和话语权,他们想以此实现全球一体化,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也可以说是文化殖民的一种。但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国人的心态、国家政策等都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适宜的土壤。

(二)消费主义在我国的表现

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深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有以下几点表现。

第一,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是先苦后甜、量入为出、滞后享乐,社会倡导的是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而后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人们追求及时享乐、高档消费、奢侈消费。

第二,不健康消费心理和不良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出于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消费心理,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消费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财富匮乏,人们的消费受到限制,普遍表现出节约的消费心理,追求的是温饱。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消费心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追求的是个人消费欲望的极大满足。

第三,人们消费得更多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符号象征意义,严重忽略商品和服务原有的使用价值。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激发创造出很多虚假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各种物质商品和娱乐消费的狂潮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现了“房奴”“车奴”等被奴化的人;出现了“减肥热”“整容热”“宠物热”等各种消费热风;也出现了超前消费、奢侈消费、借贷消费等新的消费现象;还出现了因过度消费或不当消费而引起的消费疾病,如“三高”过度肥胖等等。

第四,“全民娱乐化”。消费主义时代将是一个没有名著和经典、缺失信仰和信念的时代。消费主义文化强调娱乐性、物质性、商业性、消遣性,任何经典文化、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产品都可以拿来消遣一番,网络的流行,更是加剧了文化的消遣性。比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网络上被恶搞成各种版本;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网络红人”层出不穷;各大卫视主办各种挑战节目、相亲节目(如非诚勿扰)等来拼抢收视率。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建构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发挥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

第五,生活方式日趋西化。这种现象更多地表现在年轻一代身上,吃西式快餐,看好莱坞大片,过圣诞节、西方情人节,学习并效仿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很难设想吃着麦当劳、畅饮着可口可乐、欣赏着好莱坞大片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一代,会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正是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与支配下,这部分人树立了“物”在他们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中的主导性地位,开始追求物质利益的实现与满足。中国传统文化被抛之脑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三)消费主义对我国的危害

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它带来的严重危害我们是要坚决抵制的。它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通过“扩大消费的政策”寻求刺激经济发展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但是,长期下去会在形成“不消费就衰退”的社会普遍认识,就会使消费者只注重短期的、眼前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过度开采有限资源,无视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一方面很难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的局面,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人类社会代内和代际间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类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由此形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2.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消费主义影响下出现的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行为,加速了消费品的生产,加大资源的耗用量,造成资源的浪费,由此产生大量的无用产品和工业垃圾,严重危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危机、稀有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问题的出现,消费者不能没有责任。

3.人的精神危机。消费主义使人们沉浸和热衷于奢侈消费、炫耀消费,造成精神消费生活的严重匮乏。它使得人们丧失理想追求,只注重物质消费,把高消费、及时行乐作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消费主义时代将是一个缺失名著、经典、高雅的时代。这种高物质文明和低精神文明的严重失衡必然造成社会发展的畸形和人类病态人格的形成。

三、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消费主义的影响主体是人,所以要克服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首先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因为思想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和控制作用。因此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是必由之路。

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平衡、协调发展的消费理念。它强调人类社会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要兼顾自然环境资源的动态平衡性发展。其宗旨为:绿色,自然,和谐,健康。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追求的是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倡导文明消费理念,文明消费理念的提出符合知识经济时展的消费主题。文明是与低俗相对的概念,文明消费包括文明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还指坚持适度的消费模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从低到高的消费需求,逐层次、分步骤地合理安排消费结构。文明消费追求人类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消费知识化趋势的影响下,促使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

大力倡导理性消费理念。理性消费理念是指消费者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收入状况和收入水平,根据自身实际的需求进行合理性的消费行为。它强调的是消费主体对于自身“真实需要”的评估和把握,不会盲目跟风、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完全是使消费实现其原本的价值:满足消费主体实际需求。理性的消费观念避免社会物质财富的浪费,有利于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青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和急需的,这样一来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的消费行为,做一个文明理性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岳书亮,李德.消费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我国的渗透与危害[J].晋阳学刊,2004,(3):42

[2]吉志鹏.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的渗透[J].消费导刊,2008,(12):4.

[3]姚登权.后现代文化与消费主义[J].求索,2004,(1):138.

[4]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

[5]论点摘编.甘肃社会科学[J],1994,(1):21.

[6]王曼,白玉苓.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7]邢雁欣.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J].道德与文明,2010,(4).

上一篇:高职建筑装饰专业CDIO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