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28 10:53:44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的应用研究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内在思维的活动。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说过:“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但在教学中我们有不少教师过于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枯燥无味。教学应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互通互融,充分展现教学的活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树立敬业精神

语文教师应该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因为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为成为情感的重要传递者感到自豪和骄傲,要以丰富充盈的情感体验,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互动的双方均感受到彼此情感的碰撞、颤动。如果对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情感,只是人云亦云,态度冷漠,只纯粹为完成任务而上课,所上的课肯定会索然无味,令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兴趣。相反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处于病中,本面色苍白而消瘦,但一登上讲台,却显得年轻活泼,精神焕发,热情洋溢,笑容可掬,那么上课时定能情感充沛以情发声出言动人。

2、保持快乐情绪

语文情感教学提倡学生在快乐、饱满的情绪气氛中学习,教师首先要保持这样的情绪状态,因为教师情绪高昂、心情愉悦会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果说学生的头脑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教师的情绪就是火种。教师快乐的情绪会引发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振作,愿学乐学;相反,教师愁闷的情绪则会引发学生心情沮丧,精神萎靡,厌学倦学。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不能总是板着面孔,表情冷漠的进行教学。

3、注重自身形象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情感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情感现象的又一个源点。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但学生与教师又不一样,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情感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情感丰富。随着学习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情感也日益丰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感受非常敏锐,教师若能适时抓住情感突破口,则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其次情感强烈。中学生的情感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雨”时期,他们的情感具有不可遏制性,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线索,学生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再次情感不稳定。中学生的情感不仅是强烈的还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把握学生情感的节奏,适时给予调控。

语文情感教学不仅把学生看作是“对象”和“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作为语文教师,要驾驭学生学习中情感的动向,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以心理活动为基础,将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合而为一,并且积极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消极情感则对认知活动有阻碍作用。为此,语文教师要注意正确调节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情感姿态有效绽放。

三、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从广义的角度讲,语文教材既包括课内所用的教材,也包括课外的教材,即广阔的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多彩的大自然。从狭义的角度讲则指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无论哪部分内容,都是蕴藏丰硕的情感宝藏,为语文情感教学实施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原材料。

1、挖掘教科书中浓郁的情感因素

曹明海教授也说过:“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和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泄泻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教师利用课文中包含的真挚情感,对准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情注其中,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

2、拓展社会中丰厚的情感素材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就是一部无字的语文教科书。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曾或多或少的割断了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了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机械训练。

课外生活内容广泛、新颖,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兴趣、特长、以及接受理解能力,选择符合自己的语文活动。具体来说,可以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引发出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等。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阵地,学生只有深入到生活中,细心观察,深刻感悟,学会了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才是真正学好了语文。

情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活动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受学业压力的影响,不愿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致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很差,一旦遇到困难和矛盾,就束手无策,出现情感障碍。《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之,情感教育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的乐趣,积累了知识,也培养了健康高尚的情感。

上一篇:浅议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