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知识在急诊护患交流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8 06:31:38

美学知识在急诊护患交流中的应用

急诊患者的特点及对美的需求

角色尚未转化,需要正确引导:急诊患者因突然患病或意外而紧急就医,希望迅速缓解病痛,得到好的医疗护理服务。护士要仪表端庄、态度和蔼,主动迎送患者,工作耐心细致,引导患者配合抢救治疗和护理。

恐惧和焦虑,需要心理调解:急诊患者的恐惧和焦虑较一般患者更为明显,易出现过激的语言和丧失理智的行为。急诊护士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利用有利信息增强患者的信心,改变不利信息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尽快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达到期望的治疗护理效果。

缺乏安全感,需要亲人般的照顾:急危重患者在紧急状态和陌生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对医护人员有较强的依赖性,急切希望得到重视,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护士要视患者如亲人,急患者所急,帮患者所需,使患者信任护士,产生安全感。

护患交流的偏差会产生美的负面效果

与患者心理状态不相适应:急诊患者心情急切,而护士的语言节奏过于缓慢,没有使用礼貌用语,患者会感觉没有受到尊重;接诊后未及时见到医生,患者会觉得耽误了抢救时间;说话声音大、音调高,患者会觉得态度生硬;用医学术语讲话,会使患者难以理解,或造成误解。

脱离患者具体情况:交流中,如果不从患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与其相适应、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就不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对患者身心的整体护理效果。

缺乏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急诊工作繁忙,对患者或家属的提问容易出现简单解答的情况,在急需解释时,缺乏尊重和友善,患者易产生心理压抑和反感,不利康复。同时,护士难以得到患者的信赖,也难以得到可靠信息。

缺乏非语言性沟通:患者会仔细观察护士的面部表情变化,在意护士对自己是否重视,力求寻找自己心理的支持者。如缺乏目光接触,患者感到护患双方互相尊重和平等的权利表现不足。触摸对危重患者很重要,极其危重或临终患者听不到语言的表示,而只有感觉传递关心的信息,急诊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不注意这一点。

运用美学,探讨护理对策

患者方面:①把握接诊的第一时机,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患者进入急诊科时,接诊护士要以微笑的表情、和蔼的态度、简明的问题,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细心观察,进行初步分诊,在医生到来之前,把握第一时机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接诊的第一时机即为护患交流的抢救护理的开始。体现了护士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化解患者的焦虑,成为稳定患者情绪的基础,增强患难与共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②关心爱护,增加信息来源。急诊护士对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要耐心倾听;对丧失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要通过手势或写字的方式交流;对休克昏迷的患者,将正在进行的抢救工作告诉家属,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急诊护士要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理解患者的病痛,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获取信息。③开展舒适护理及健康教育。护士要立即解决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患者的生理不适;要理解患者的病痛,解决问题,使患者感到备受关注,产生心理舒适感。

急诊健康教育是急诊护士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帮助患者用健康的观念指导生活起居,学习紧急自救的简单方法,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重量,达到身心健康。

护士方面:①加强工作条理性,提高心理素质。工作要有主次、有条理,要注意查对,杜绝差错,各项操作动作轻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注意患者的卧位舒适和环境幽雅,注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患者。急诊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有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要学会控制急躁情绪,规范行为,在工作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②加强学习,提高全面素质。除掌握医技能力,还要学习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提高全面素质。③一切从患者出发,开展交流。要有极大的热情和忍耐力,运用能使危重患者接受的语气去了解病情,用细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来缓解护患矛盾,使患者主动配合抢救治疗及护理。充分体现出护士对患者的尊重,加深护患关系,共同体验美感。

小 结

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研究急诊患者的特点和对美的需求,从急诊护士的角度分析护患交流的偏差,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护理对策,用美的护理道德、美的言行、美的举止、美的心理素质,创造护理美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使急诊患者获得美的信息,产生舒适和愉快的感觉,得到美好的心理安慰,实现患者对护理美感的体验,对提高急诊救治效果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 吴瑾如.北京市护理工作规范质量标准.北京: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2004,39.

2 锵.护理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7-168.

3 高澎苹.护理美学概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57-162.

上一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 下一篇: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整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