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加坡职业教育经验 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发展道路

时间:2022-08-27 03:35:37

探究新加坡职业教育经验 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发展道路

【摘 要】新加坡工教院(ITE)以其极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为新加坡的经济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并集中体现了“打造会思考的手”等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其“重思考”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置和办学特色,对我国中职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五方面的启示:树立务实职教观念、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沟通与衔接的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协调指导、促进课程改革、打造高素质“双师型”。

【关键词】新加坡职业教育 理念 体系 政府主导 课程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16-03

在中国“门前冷落车马稀”,难以得到社会一致认可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新加坡办得风生水起,令笔者不禁思考其成功的秘诀――如何解读新加坡政府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付诸实现呢?带着这个心结,笔者开始了对新加坡职业教育政策的探究之旅。

一、新加坡工教院的发展之路

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TE,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工教院),由新加坡政府全资资助,自1992年成立至今,已从一个基本的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技术教育机构,是新加坡唯一获得“国际技术技能证书”的学院,也是首所获得SQA奖(Singapore Quality Award,新加坡质量奖)的教育机构。在这个视人力为最重要资源的国度,工教院不仅为外企和本地企业培养了24万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也为更高级学府输送了不少优秀毕业生。SQA奖的殊荣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其极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课程模式的认可,也是ITE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新加坡参照德国教育体系,中学后教育分流为大学预科(即初级学院,为升入大学做准备)和职业教育(工教院、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学制2 年的工教院,类似于我国的中职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中学生(即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生),承担职前教育和延续教育培训任务;实行技术培训证书制,提供国家工教院证书(针对N水准的学生,即初中后 4 年)、高级工教院证书(针对O水准的学生,即初中后 5 年)、特级工教院证书(针对进修的在职学生)。学制3年的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类似于我国的高职教育,直接从中学招生或选拔工教院的优秀毕业生。

二、新加坡突出“重思考”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特色

新加坡工教院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重技能、强思考、育爱心”的教学理念,围绕职业训练提供高质量教学内容和高水平就业培训,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

(一)满足经济、学生需求的专业设置

ITE因地理位置而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分院,各分校有各自明确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灵活高效的运作体现了“一个工艺教育系统、三个分院”的新模式。分院皆具备工教院的核心课程,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各有偏向。专业设置及招生流程为:由经济发展局提供新加坡近期经济发展资讯,人力部制订劳动力需求计划,教育部完成专业及招生计划并向工教院下达。从招生、专业设置到就业整个阶段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按需办学、学生自由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大程度的人力资源匹配,也保证了毕业生就业。

(二)市场导向的课程开发

新加坡政府在职教发展过程中非常看重社会合作及职教的规划与发展,力图通过加强社会与职教的合作达到职教的“精干、灵敏、高效”。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根据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来规划职业教育,通过和企业建立密切的信息沟通和传达渠道,及时动态地掌握工商业人力需求,并结合学术界的建议,拟出职教发展规划。专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在经济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下,对规划做出相应调整。该委员会由教育部、经济发展委员会、贸易工业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新加坡人力发展与培训系统等计划的协调工作。通过定期和工商业和培训机构密切沟通,能准确预测社会劳动力供求数量、工业需要、离校生的数量。根据各方因素设定各职教机构未来的招生目标,并做出最为适当合理的规划。

为确保教学大纲符合各行业的标准和需要,工教院设立了各行业或职业群的学术顾问委员会(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s),委员会定期提供行业动态反馈信息,讨论科技发展趋势并给予专家指导建议,开会修订教学大纲。

(三)少教多学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终生教育政策

以基本的知识能力单元组合而成的ITE课程,共同构成了必要的知识能力框架,每个单元模块既独立又相互支持,却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便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课程内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上获得广阔的空间。这都得益于灵活、多次分流的新加坡职教体制与课程体系。

工教院的每类课程均由主修、选修和生活技巧三个单元组成,主修单元占主要部分(80%),生活技巧单元其次(占15%),选修单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占5%)。其中生活技巧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例如,职业发展规划、人际沟通技巧、辩证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客户服务技巧、体育与保健等。提倡“及时与适宜”的课程设置理念,文化基础课开得非常少,其中实践课占70%,理论课占30%。实践课的实训设施十分先进,绝大部分由政府投资购买,同时也接受企业捐赠。

他们提出“只要有一双思考的手,我们就能打造成功!”,体现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理念,也体现了ITE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与肯定,引导着学生用自己“会思考的手”去实践梦想。为满足不同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工教院推出了多种训练计划。学生毕业前三个月必须进行工厂实习,期间接触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和毕业后的实际岗位保持一致,以达到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能力的目的。

为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出台终生职教的政策。通过全面继续学习与培训的模式取代部分人集中有限时间学习与培训的模式,扩大了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受众范围,把职教作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切实可行的机制落实职教向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ITE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在2002年创立了基于资讯科技应用的网络教学方法,并自行开发了一套电子导师(e Tutor)学习系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共享学习教材及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和群组讨论等多种授课方式,例如,个案研究、小组讨论、问题探讨、资讯科技应用等。

(五)多层次沟通和转换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间建立了灵活的分流及转换机制,例如,学术方向和工艺方向的学生可根据分流考试成绩横向转换,学术成绩不好的可转入工艺方向,工艺成绩好又可转入学术方向。两种方向的证书相互承认,如考取的二级技工证书等同于高中水平毕业,一级技工证书等同于大学水平毕业。同时各学习阶段的证书之间紧密衔接,如若考取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证书,就可参加对应专业的大学水平的招考和学习;学业优秀的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可升入理工学院,优秀的理工学院毕业生可升入大学。如ITE的一名讲师叫曾文皆,“他在中三时因逃学被令退学,因此没有信心去考‘O’水准。转到工教院读书,这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后来到义安理工学院求学,然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考获工程学位,过后在帝国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现在,他在麦波申工教院教书。”他被认为是许多新加坡年轻人的榜样。这充分体现了新加坡多层次沟通和转换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优越性。

三、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中职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务实职教观念

相对大学教育,从所投入的时间、金钱和回报来看,工教院务实的教学对学生和企业来说更加实用,学生在择业时反而更容易得到雇主的青睐。因此工教院的教学对年轻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对国有企业和外来企业有明显的吸引力,降低了国家的教育成本。如果进入大学的人太多,那么其结果很可能是学校降低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成本,也将违背新加坡“精英教育”的本意。新加坡教育部兼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2009年说:“2008年下半年,市场虽已普遍不景气,工艺教育局毕业生就业率却达90%,起薪也比前一年高。”面对我国学生、家长普遍要求子女考大学、企业找不到高级技术工人、中职毕业生眼高手低导致就业无门的矛盾现状,我们应该树立务实职教观念,打破门户之见,改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

(二)完善多层次沟通与衔接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高之间沟通仍不够顺畅,学生进了这所学校就很难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学生若要提高学历层次,将不得不参加相应的入学考试,报名、考试及转学等手续繁杂。由于学校之间的成绩不相互承认,学生还要重复学习课程,造成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不利于吸引优秀生和职教的发展。建议借鉴新加坡多层次和各类型教育间沟通和转换的经验,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证书考试认证或课程学业成绩认证体系,各高职、中职、普高之间能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学习和深造,从而实现就业、创业、深造的自由转换,为个体谋求更大发展的机遇。

(三)加强政府的协调指导职能

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高度重视,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国家战略,由政府统一管理,在人力、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近几年我国职教受国家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但因受机制制约,改革之路仍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多头管理,职前学历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负责,各级职业技能证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证出多门,导致课程标准难以科学统一及实施效率低的局面。另一方面,职教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较弱,职校的开设和招生没有统一规划,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开办什么专业,于是就产生了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五花八门、培养的毕业生与岗位需求脱节、市场需求的新专业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借鉴新加坡的做法,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形成自主发展、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统筹各级各类职教和培训管理和监督专项经费;有关部门主动向职校提供最新的信息服务,帮助各职校有侧重点地设置专业和招生目标,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提高职校教育效率。

(四)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改革

鉴于我国现有国情,要解决职教实践教学落后的问题,除了国家投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职业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优化教育环境,引导公众关注,使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及相关人员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以整体推进的方式促进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而企业的广泛参与则是课改的重要保障。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职业培训应与职业情景相关,但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因资金投入不足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积极推进校企联合,职校学生到企业实习,解决企业人力短缺和后期人才培养问题;企业提供实习场所,为学生提供逼真工作情景的学习场所,同时减轻学校购置教学设备的成本负担。企业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到职校兼任教师,可提升学校务实作风,学校派驻老师到企业兼职,可提升企业的理论指导生产能力。校企之间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可有效保障中职学校实践课程的开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效。

(五)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职教人才水平密不可分,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关键是教师。ITE极其重视教师的企业经验,专业教师中有80%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专业教师队伍自然就是“双师型”的,且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教院设有工程项目中心,常年引进各种项目供师生开发,直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项目开发,专业教师始终跟踪最先进的技术、使用最先进的软硬件工具、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动态。

教师成长为具备“教书育人”和“指导专业实践、培养专业人才”能力的“双师型”,学生成材才有更大的可能。我国大多数专业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职教,过于注重教育的学术性,现场教学与实训指导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虽然各职校加大了引进行业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力度,但其教书育人的方法、能力及获取教师资格仍需要培养周期。

首先,学校应加强“双师型”建设顶层设计,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和安排培训及企业挂职锻炼等任务,并建立和完善相关评价和激励体系;其次,开展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最后,加强校、企、政多方联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与企业合力引导优秀技术人员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并建立职业师资培训基地,为职校培养双师拓宽渠道,以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近十余年,我国从西方不断引入各种职业教育模式,并综合地方和学校特色而设置课程模式。中国与新加坡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正在经历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新加坡所经历的经济发展历程相似,因此,借鉴新加坡的职教发展经验,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特色紧密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香柳.新加坡工教院:企业的亲密伙伴[J].教育与职业,2010(4)

[3]王慧容.工教院学生将可预读工院课程[N].联合早报,2005.2.3

[4]李显龙.李显龙总理2005年国庆群众大会演讲词[N].联合早报,2005.8.22

[5]林慧慧.李总理:工教院能通往成功之路[N].联合早报,2006.3月25

[6]潘星华.市场虽然不景气工教院毕业生就业率达九成[N].联合早报,2009.6.17

[7]川陵.新加坡大学生为何这么少?[J].中国经济周刊,2008(11)

[8]张为罡.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2(7)

【作者简介】谭婧昀(1977- ),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中级讲师。研究方向:航海专业英语、职业礼仪。

(责编 卢建龙)

上一篇:新课标下培养高中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探析 下一篇: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