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10-12 06:00:38

高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

【摘 要】在新标准背景下,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合作学习。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尝试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依托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已初见成效。本中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 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28-02

2012年广西全面推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改革,普通高中新课标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针对这个目标,笔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对合作学习进行初步探索。

一、培养学习小组,是组织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小组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开展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培养学习小组,是一件费时耗力的长期工作。笔者最初尝试小组分组时,由于没有遵循科学的指导,分组随意,分组后学生活动的热情并不高,学习效率反而降低了。

经过不断地摸索,笔者在总结过去教训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套培养学习小组的一般方法。

(一)分组的原则

学习小组的分组,笔者按照的是“组间均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所谓“组间均质”是指各小组间的总体水平要相当,避免学习小组间因差距大,造成组间的不公平竞争。同时要兼顾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协调能力。“组内异质”则是指,小组成员间要体现差异性,一个小组内既要有绩优生,也要有后进生,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小组的划分除了要考虑学习能力外,还要兼顾性别比例、性格特点等影响因素。

笔者最初选小组长时,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综合的考察。一段时间后,发现人际协调能力强的小组长,带领的小组学习效率高;而一些只注重学习能力的组长,号召力差,组织涣散,团队意识淡薄,组长被迫承担起所有的工作。以上实践证明,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是建立学习小组的重要因素。所以笔者定期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管理小组。例如,如何化解小组成员间的矛盾,并鼓励先进小组带动后进小组,实现共同进步。一段时间下来,组长的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小组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小组活动能高效地开展起来。

(二)学习小组的规模与分工

确定学习小组规模时,笔者曾尝试过8人小组、6人小组和4人小组等多种方案。但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笔者发现8人小组和6人小组的活动经常难以正常组织,原因是内部分工不明,遇到任务相互推诿,组长协调困难。最终,笔者选择了4人小组的分组方式。4人小组,规模适中,任务分工可明确到人,避免了之前的相互推诿等弊端;同时也减轻了组长的工作负担,调动了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

学习小组的具体分工,笔者目前的做法是。小组设一名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组织组内所有学习活动,向教师(笔者)反馈小组情况;其他三人明确分工,如有人负责成果展示工作,有人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并实行定期轮岗,培养成员扮演不同角色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学习小组的考核与奖励机制

笔者针对小组学习情况,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评价。同时,在课改专家指导下,编制小组学习能力调查量表,对小组进行定期考核。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将获得奖励;而表现有欠缺的小组,教师要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其发展。

此外,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何奖励学生也是一门学问。笔者曾尝试,用传统的奖状、圆珠笔等奖品来鼓励学生。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根本不买账。经过学情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们更亲睐笔记本、演算本等实用的奖品。调整了奖品的种类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同事的启发下,笔者大胆尝试将考核评价改为积分制,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学习小组,可用积分兑换免作业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类做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习小组的基础上,笔者摸索出“小组预习一小组活动一结果反馈一课后反思”的教学模式。以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气旋与反气旋》这一节的教学为例。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小组预习

本节是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的重点亦是难点。经过课前的学情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准备不足,对本课的核心知识――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分布、气流运动方向,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等,都缺乏足够了解。针对这个情况,笔者编制学案,向小组安排预习任务,做好课前的知识储备。学案在“小组预习”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学情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本节课中,笔者编制的学案,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气压分布、掌握两者的气流运动方向,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理解台风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的变化情况。

(二)小组活动

经过第一个环节的预习,学生已对本课的四个核心概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安排以下两个探究环节,一是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经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本小组在学案画图题中的答案;二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案中“气旋与反气旋”的对比表格,并选三个小组上前交流与展示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中,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只是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将不会如传统教学那样处于支配地位,将是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身份。课堂教学也摆脱了以往的由教师到学生间的单向信息联系,变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交融的多维度的联系 。

(三)结果反馈

针对第二个环节展示的结果,笔者组织没有参加展示的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查缺补漏,作出评价。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环节中,对于各个学习小组的结论与答案并不追求唯一性,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甚至存在部分错误的结论。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为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提供平台。

(四)课后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笔者定期抽选部分小组成员,充分了解他们对小组活动的看法,认真听取其对上一节课的建议。在汇总这些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课改专家的指导,编制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这种有针对性的考核,不仅仅是简单的测验,而是要帮助学生把握自身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上述的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生生互动明显增强,学生的合作效率与团队意识明显增强,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笔者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很多有待完善之处,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多局限在小组内,小组间缺乏有效合作;部分小组的预习情况不理想,小组长包干所有学习任务,成员没有成长;目前的模式中,课堂评价标准相对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需要将评价标准多样化,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针对以上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走出符合本地本校学情的合作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德元.浅谈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上旬,2014(01)

[3]陈其峰.新课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教师,2014(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防城港市市级课题《探究式学习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FJ2013B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家胜(1978- ),男,汉族,广西桂平市人,本科,现为广西防城港市高级中学团委书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上一篇:中职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下一篇:巧设教学情景 引入化学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