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7 03:36:10

新课改下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培养人责任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当今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在创新学校管理,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师生,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的管理运行机制

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改推广会电视讲话上指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关键”。准确全面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生存面临困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实施的。特殊的环境,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同时也展示其鲜明的目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人的潜能的开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倡导的是个性化的发展,全新的发展思路;管理要为教师松绑,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发展的环境;把学校管理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帮助师生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机制上来。基于此,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信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师生充满勃勃生机”。“四个还给”课程实施教育理念便成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共识。

1.2 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新的管理理念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师生的主体意识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

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其次,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追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教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要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管理者只有建立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师生的主客观需要,努力探求教师工作与身心愉悦的最佳链结,营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发展师生的最佳环境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也才能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2 形成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

一所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营造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最优化发展环境,建立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较大成长发展空间,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

2.1 提高学校办学声誉,构建发展的硬环境。学校只有注重强化管理,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意识不断增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健康发展;学校只有注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发展,学校发展才有原动力,学校发展也才能充满活力。那些不顾学校健康发展、不顾教师学生成长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发展一定是畸形发展。同时,学校应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探求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使全体教职工形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保证。

2.2 营建教师发展环境,着力锻炼发展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为教职工进取发展、展示自我成功的舞台。

首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学校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多种形式的帮扶,家长听课、随机评课、活动促课、专家导课,务必形成一个同伴互助、专家引领、随机督导的开放的课堂环境,让老师们自觉地将自己的课堂变成艺术的殿堂,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成功、享受发展。其次,从教科工作着眼。学校要振兴,狠抓教育科研是途径。在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已成共识的今天,我们只有从狠抓教育科研工作着眼,锻炼我们的教师,才能构建人材资源发展最佳环境。也才能形成教科、教研、电教、信息发展相沟通的业务指导网络,营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环境。

2.3 拓展学生成长空间,让学习环境更加优化。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课堂教学的优化,更迫切要求我们提供更广、更全的服务和给予学生最优、最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积极建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一定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建设展示自身特色和文化底蕴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注重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形成最基本的符合课改要求及教师学生成长的设备和条件;使教师学生转变教学、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有较好条件。同时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让教师享受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思想,扩大师生的信息源、信息量,实现开放的教学环境。

其次,努力拓展最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营造充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而且在学校创设人文环境中成长。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我们应注重常规性的科技活动开展,形成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以科技活动为先导,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常规科技活动系列,让科技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始终,让学生在愉快、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的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得到承认,激发师生的热情,让师生享受成功,让学生得到实惠。

同时,学校还要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开展有声有色的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基地建设、学校安全机制构建,注重开展富有成效的班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活动、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3 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体系的变革。由此,我们务必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立足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评价,着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传统的学校管理评价把学生的应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成败的重要指标,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比率,对教改热情不高;教师无暇顾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无力开展教学科研。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埋头教书的“教书匠”,教师的成长发展一定会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此,我们的评价必须关注教师成绩、关注教师进步、关注教师成长、关注教师发展。

与此相同步,新课程的学生评价也更要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注重评价的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只有这样,新课程要求的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才能落到实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上一篇: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析多媒体计算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