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08-26 11:40:47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地球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支持、物质和文化服务。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变和压力日益扩大,地球环境发生不可逆灾变的可能性在增加。在目前条件下,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人口的同时,降低人均环境压力和单位GDP的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强力阻止地球环境发生灾变。这就是生态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环境问题是人为问题

地球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宇宙和地球演变的作用,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果把宇宙和地球活动的影响看作自然现象,那么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就是人为现象。人类不太可能停止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又造成环境问题。这是生态现代化面临的客观现实。

过去几十亿年以来,宇宙活动(如太阳辐射)、地球活动(地质构造)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特殊演化进程。所以,地球环境的变化,是宇宙活动、地球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协同效应。在影响地球环境的三大因素中,宇宙活动和地球活动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生物活动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对于宇宙活动和地球活动造成的地球环境变化,人类无能为力。对于生物活动造成的地球环境变化,人类可以大有作为,而且负有主要责任。

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人口数量、经济水平(人均GDP)、环境技术水平(单位GDP的环境影响)和生活模式(人均环境影响)正相关。根据生态学知识,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本质的不同是,人类可以制造工具,可以大规模改造自然和生态系统。在人类文明诞生前,人类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的区别是有限的。随着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人类逐步成为生态系统的“管理者”或“操纵者”。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尽管生态系统还在默默工作,还在不知疲倦地处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但是,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活动在不断扩大。当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时,自然和生态系统受损,逐步发生退化。

如果按照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不考虑资源和环境压力,根据历史经验估计,单位GDP的环境压力将会上升。退一步说,假设单位GDP的环境压力不变,在这种相对比较理想的情景下,2030年实际环境压力将是2000年的1.8倍,2050年是2000年的2.5倍,2100年将是2000年的4倍。21世纪后期,地球生态系统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灾变!

人为问题需要人来解决

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人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20世纪80年代

德国学者胡伯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Mol2001),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理论。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它要求采用预防和创新原则,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过去20多年里,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显著成效。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是欧洲生态现代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和现代化意义上的拓展和应用,是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第三论”。广义生态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通过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生态化,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压力,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结构生态化包括生产、消费、制度和观念结构的绿色化和生态化等。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包括生态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内容,它有10个基本原则:预防原则、创新原则、效率原则、不等价原则、非物化原则、绿色化原则、生态化原则、民主参与原则、污染付费原则、经济和环境双赢原则;有3条基本路径:全面生态现代化路径、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和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生态现代化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起点依赖性,没有最佳模式。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

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快车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污染也在迅速扩大。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第一条路,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第二条路,直接采用发达工业国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实行生态现代化所要求的生态转型;第三条路,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条合理路径。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依据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生态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知识化、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先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绝对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水平;在2050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21世纪前50年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绝对脱钩,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纪后50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利耦合,实现全面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20名。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监测指标:依据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评价的基本原理、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的基本要求,可以选择监侧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它包括生态进步、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6大类36个监测指标。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将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突破口,以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实现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首先,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重中之重。战略措施:(1)继续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走绿色工业化道路,降低新增环境压力。(2)促进传统工业流程再造,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降低工业污染。(3)继续实施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清除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污染遗留。(4)继续推进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5)实施绿色服务工程,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的“三化”转型。

其次,实现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当务之急。战略措施:(1)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走绿色城市化道路,建设绿色家园。(2)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享现代化成果。(4)完善自然灾害减灾机制,发挥城市服务功能,保障环境安全。(5)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其三,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是关键所在。这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1)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奠定生态意识的法律基础,建议适时修订国家《环保法》。基本内容包括:关键岗位环境责任书、关键岗位环境审计书、环境责任20年有效期等。(2)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奠定生态意识的管理基础。在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等级评价制度。评价周期可以考虑为5年到10年(特别关键项目每5年评估一次)。(3)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奠定生态意识的科学基础。如果人口规模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那么,生态意识不可能建立。(4)加大生态和环保教育投入,从小学开始普及生态知识。(5)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环保活动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

21世纪前50年是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提出的各项目标,在2050年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21世纪末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生态现代化。

(作者: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

上一篇:中国环境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宁波市积极预防地面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