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儿童教育之初见

时间:2022-08-26 08:41:24

传统儿童教育之初见

【摘要】儒家经典《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之说。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把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本文简要从古人对儿童的一些教育思想出发,来了解一些古人对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反思;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24-1.5

一、对前人的反思

(一)外在严厉的棍棒教育

传统的儿童教育主要在家庭进行,颜之推认为,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时父母应该严肃地对待儿童教育,树立威严,严加督训,“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论是怒责还是鞭笞,只要有效的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

对儿童实行严厉的教育反思:看来颜之推希望儿童及早接受教育,非常之心切,联系我们当今教育一句很流行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应及早让孩子受教育,但这种观念背后……这是在为孩子自己加砝码吗,还是为了维护大人世界……

颜之推的这种教育方法明显是一种把儿童视为奴隶。在我国古代,“僮”是“童”的本字,原意指奴仆、奴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忠孝。也就是颜之推所说的“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完全忽视儿童的人性,把儿童看作是维护自己以及家族的材料。但是现今社会许多父母视自己的孩子为小祖宗,无原则的偏爱儿童,最终确实为其招来祸害。台湾的一位教授曾仕强说,宠爱孩子是父母的不幸。历史和现实的反差很大,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孩子不是被压抑的没有地位,就是被抬的没有地位。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是,儿童连一个合理正确的地位都没有,或是都不知道,即使掌握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掌握了可以立的资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子又有什么用。意愿和效果相反,这是值得深思的

(二)外在内容的灌输教育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效果最佳,主张严厉的教化而朱熹认为儿童教育是基础,重视教育内容。而且在教育方法上有一点朱熹提到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的方法。

对儿童传授教学内容的反思:先入为主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形成统一僵化的思维定势。我给大家讲个寓言故事,从前宋国有一个富人,因为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偷东西”,隔壁邻居老人也是这么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这个故事名字叫“智子疑邻”。我们听了很可笑,认为这个富人相信儿子先入为主的一面之词,很愚蠢。而不去考虑实际。其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是这样的,总是被埋藏在我们思维深处的先入为主的模式所左右。比如我们总会笑话别人有时的行为,但是我们自己却很少想一想我们自己是否喜欢。也就是说朱熹虽然比颜之推进步一点,能够结合儿童的特点来教育他们。但是在教育的内容上却封杀了儿童的个性,僵化了儿童的思维。

(三)注重儿童的身心教育

颜之推认为儿童学习效率高,就从外界靠严厉的管教来教育,朱熹认为儿童心智不成熟,应该教育,虽然注意到儿童的某些特点,但是所教的内容完全是大人的东西,用外在的伦理道德来教育。让学生在没有思想的前提下接触大人世界中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使儿童思想僵化,成为小大人,忽视教育内容的适宜。王守仁能够看到儿童与大人的身心不同,抓住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教育,是难能可贵的。注重引导儿童,不压制儿童的嬉游的天性,注意适时的教育,量力而行。

对儿童纯自然教育的反思:给儿童留下思想的空间,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更倾向于儿童的自然天性,现今许多教育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但是这种纯自然的教育是否缺少实施的基础和条件,而且王守仁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措施。只是一些理想化的看法。

二、对今人的启示

第一,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严与慈”结合的原则。

这个观点并不是我提出的,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就已经有所提出。讲究“慈”,并不是对孩子溺爱,而是用慈爱之心培育儿童让他们懂得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之心。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施之以“严”。讲究“严”并不是对儿童身体的戕害,而是希望儿童养成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第二,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该加入“立志”的元素。

前不久在学人书店看到有个作者吴非写的一本书叫《不跪着教书》,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因此我不免也说一句,想要儿童成为站直了的人,老师和父母也不能跪着教、养。因为儿童时期,对外界模仿性特别强,孔子就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虽然,一个人的志向对儿童来说不太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教育儿童时,可以培养孩子这种意识。我们不需要传统教育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大而空的普世英雄的志向,也不需要“曲高和寡”的“遗世而独立”的孤傲志向,我认为交给孩子的要有勇敢,自信的,因为成功并不是向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教给孩子通向他的理想的必备品质。

第三,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征适时地教育他们。

《学记》中有“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要在儿童最佳的年龄段,教育正确的内容。

例如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鲁迅也说过,儿童教育“往昔的欧人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我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应当给他充分的机会、适当的刺激,是他们能与万物相接触才好。”通过“教事”不仅能够适应孩子的特点,而且在于培养孩童的道德之心,培养孩子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之心。

第四,除了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之外,更要教会孩子具备如何生存的能力。

无论从《三字经》还是到《弟子规》中的“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等,一开始的孝悌之道,到自己的修身养性,最后兼爱成仁,积极方面是注重儿童的人文性的培养,缺少的是必要的生存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我们生活的世界纷繁复杂,日新月异,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如何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灵活多变的思维。这一点我认为应该向国外多学学。多借鉴一下人家培养孩子生存的方法。

前几年风靡全球的国外的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就是生存与适应的问题。我们应培养孩子像那里面的两个小人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不是墨守陈规,不懂得思考。

也许传统教育这种过多注重做人的培养而忽视生存导致后来使我们身上缺少生存的技能,引发大众心理对生存的担忧和渴望,并且认为权和钱是最安全的保障,最终演化出“一切向钱看”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刘晓晓(1989- ):山西长治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兰州 下一篇: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到管理型转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