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的几处探微

时间:2022-08-26 06:02:06

语文教材的几处探微

我是一名教师,1987年师范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记得教材已作了几次调整,单我所在的学校语文教材一直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出版的版本。在现在各地方可以自主选择教材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使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只是在2007年我又一轮教授人教版的新语文课本时,发现有几处改动和毛病,今借贵研究会征文之际,写出感受,你们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选了一首赵翼的七言绝句《论诗》,旧版本是“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不知怎的,第一句竟变成“李杜诗篇万口传”,“万古”怎成了“万口”呢?拿出来跟同事们研究,同事们说,用“万古”与后面的两句诗提出的诗歌贵在创新的观点相矛盾,用“万口”就不会了,运用的是缩小式的夸张修辞,似乎有些道理。可我总觉得老版本的“万古”比“万口”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这一观点确实不仅新鲜,而且正确;但说“李杜诗篇”只是“万口传”,恐怕不能让人信服。试问,李杜诗篇自问世以来,从唐传到宋,又从宋代传到元和明,再传到清代的赵翼,怎么只是“万口传”呢?恐怕与实际相传人数相距太大吧?这点毋庸置疑。李杜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不正证明所传人数之多,时间之久吗?要不怎会“不新鲜”?况且,我深信,只要地球不灭,华人不绝,我们的子孙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总有人会教他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这岂不是“李杜诗篇万古传”吗?我宁愿选择扩大式的夸张修辞。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书本,也不能盲目地崇拜名家,认为名家的作品就百分之百的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选的是孙犁先生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其中有一段老头子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呢!”这话变双重否定为肯定意思就是“我打他们用枪,那是我的本事”。而事实上文中的老头子根本就没有枪,后来他打鬼子用的也不是枪,而是船篙。此处应改为“打鬼子不用枪,那是我的本事”,或者“打鬼子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抑或“打鬼子不用枪,用枪不是我的本事”这才符合原文意思。

忽然想起我的一篇曾在校刊上发表的小文――《八叔》,打草稿时,里面有这样一句“八娘不是一个手脚灵活的女人”,怎么读都觉得别扭,后来一提句子主干成了“八娘不是女人”,差点闹成笑话,赶紧改为“八娘是一个手脚不很灵活的女人”,这才对了嘛!

现在我正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陈涉世家》,发现第二段第一句的句读与老教版又不一样,原来是“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道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谪戍之地与人数驻扎之地,一目了然。新教版变成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我认为一个标点位置的不同,读起来韵味就相差很多。老教版在“九百人”之后“点”号,让读者对这“九百人”印象极深,陈涉、吴广竟敢以区区“九百人”去抗击强大的暴秦,其胆识可想而知,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而新教版句读的改变,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陈述一件事,韵味全失。

想起语言大师吕叔湘写的《论“基本属实”》,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言方面的问题应该较较真。如研究会的同志们愿意找出相关的语文教材,联系全文推敲一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我将不胜感激。

上一篇:词积文则通,句积意则丰 下一篇:如何锤炼作文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