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积文则通,句积意则丰

时间:2022-10-11 04:02:22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正如并不是有了学校就可以取消监狱,兴趣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教学、学习要完成的任务、要应对的考试并不像小女生心仪的零食、小男孩钟爱的游戏那样让他们兴味盎然,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增加积累,单凭一个兴趣上阵显然势单力薄。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王牌可打呢?是实用价值,是摸得着的功效,是看得见的成绩提高。学生的年龄虽是浪漫花季,但对许多事情的考虑已相当实际,他们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利于升学,服务人生。要让他们认识到积累的重要,必须给个理由先――有啥用?好处看得见,比什么道理都给力。

因为语文要积累的内容实在繁多庞杂,浩如烟海的字音、字形、词语、古诗文名句、文言实词、虚词……大多属于识记这一能力层级,音多义多用法多,容易混淆容易错,机械枯燥,费时费力,缺乏挑战性。而语文学科的知识阶段性不明显,学与考对接的时效性差,许多积累的内容近期考查的概率或经常考查的比例都不高,学生不容易获得成就感;有些知识的积累属于理解领悟层面的,是对于素养能力的隐性提升,有可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都很难让学生感觉到成绩上的直接提高,自然看不到积累的效果。

说到积累的内容,基础知识的积累好歹或远或近还有能看见效果的时候,虽然比较考验师生前挂后联的记忆力。最不让学生待见的是课文文法和写作资料的积累,因为在他们看来,高考又不直接考课文,不如多做几道模拟题来得实惠。殊不知,课文就如同数理化例题,是最好的例文,有不少文章从命题到思路结构,从选材到剪裁组织,从典型材料到锤炼语言,都堪称典范,丢了这个宝库却拿作文选当救命稻草,本末倒置,走歧路弯路,花冤枉力气。

有了这些阻碍,要说服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的积累,就到拿出有力的证据。我主要从两方面下功夫梳理素材做这篇文章:

全面搜求每一次考试题涉及到的日常学习内容,密切考试与平时学习训练的基础知识关联。这需要勤于动手,经常及时浏览翻阅课本、学案、以往的考题;巧于发现,辨识出考题对课本知识的改造化用;强于动脑,对历年高考题、历次考试题烂熟于心,课堂上信手拈来,印证学与考的每一处知识对接。这样学生更清楚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平时学什么、怎么学,不再对考试感到迷惘,对学练感到茫然。

把课文文法借鉴和经典素材积累列为专题,让学生善于发现手中拥有的财富,不要舍近求远。学习《六国论》、《阿房宫赋》时,课本要求背诵的内容不少,学生深感压力大,觉得背这么多有啥用?名句默写不就只有6分吗?都背下来也不见得考着一句。我就把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印发给学生赏析,学生一看之下,击节赞叹该作者扎实深厚的写作功底;再看之后,吃惊地发现这篇文章的成功完全建立在对课文的积累借鉴这一基础之上,引用、化用课文内容俯拾皆是,内容充实,文采斐然: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孔子《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篇文章将如此丰赡的课文经典材料尽收囊中,怎能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学生大受触动,原来高考满分作文并不神秘,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学好、用好课文,就完全有可能出奇制胜。他们深深认识到,在积累上下足功夫,可以一举多得,不仅能在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鉴赏、名句默写等题目上可以多所斩获,还能在作文这半亩花田里收获惊喜。

有了强有力的论据,说服学生抓好积累这篇文章基本成功,学生从中看到了甜头,当然最终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因为词积文则通,句积意则丰――其实丰收的何止是一篇高考作文呢?还有更加理想的大学,更加丰盈的人生吧!

上一篇:“粪土”一词到底是什么活用 下一篇:语文教材的几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