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不是海洋强国

时间:2022-08-26 04:37:21

中国还不是海洋强国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也会是“中国世纪”吗?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谋求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并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发展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亦如此。“十一五”以来,我国累计围填海面积已达536平方公里,相当于沿海地区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16%,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石油产量增长的一半来自海洋,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

当然,目前针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一个共识是,中国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

近海过度开发,远海开发不足

考虑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更多注重陆上发展的国家,我国海洋经济的规模与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黄金海岸线的海洋资源,显然是不匹配的。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所占GDP总额仅为10%左右的规模来看。

此外,就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是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所谓“三重”与“三轻”矛盾比较严重。

而且,从区域产业布局情况看,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的“两同、两多、两少”问题比较突出。同时,我国与周边国家在海域划界、岛屿归属和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海洋开发尚面临着巨大风险。

再者就是,海洋产业同构、趋同现象严重。比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都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海洋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海洋生产总值比较高的省份,除了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外,其他产业如电力、石油、化工、船舶等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产值比较小的其他省份主要依赖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另外就是,沿海各地临港产业布局相似。如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是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重化工、电力工业等;河北省优先发展临港工业,包括钢铁、石化、重化、能源;天津同样发展重化、石化、海水综合利用等;山东则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油化工、海洋能源等临港工业,环渤海区域产业趋于同构。如此发展,将会带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问题。

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失衡,城市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部分海洋资源开发过度和开发不足并存;沿海陆地与海域开发建设失衡,近岸海域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的80%来源于陆地,沿海开发建设向海洋扩张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

近海资源面临枯竭

与近海开发过度、远海开发不足相一致的是,近岸海洋资源面临耗竭。而且,在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复杂。

目前,绝大部分的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近岸海域,近岸开发呈现明显的过度状态。可利用的滩涂和浅海已经饱和,岸线开发混乱,70%的沙质海岸侵蚀严重,50%以上的滩涂湿地丧失,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已不成汛,过度捕捞、污染和生境破坏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日益匮乏。

再加上现在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从单一的污染问题演变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复合作用的问题。使得海洋环境治理和恢复任务艰巨。

据权威部门的调查,近岸海域污染加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且,沿海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带来了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与功能退化,典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减少,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境丧失或改变问题愈加突出,赤潮等生态灾害事件爆发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等问题,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

同时,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的进一步增加,海洋防灾减灾任务异常艰巨,同等强度的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成倍增大。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年均30亿元左右,增加到90年代年均140多亿元,2009年为100.23亿元。

加快海洋立法

对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共识是,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海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据统计,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装备差距较大,主要的海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欧洲、美国和韩国等海洋开发装备先进制造国家相比,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

基于此,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基础理论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海洋科学体系,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

我国还将加快海洋领域的立法,深入做好《海洋基本法》等法律的前期立法研究,推进《海域法》、《海岛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效实施,加紧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并将研究制定《海洋观测预报条例》、《南极考察活动管理条例》。

在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方面,将对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实行总量控制,开展重点海域、海岛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继续开展国际海底和公海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加快国家深海基地和极地科考能力建设,为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首倡陆海统筹

更明显的战略调整已经开始。

在中共中央17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这被认为是我国在当下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针对海洋开发的一次重大战略性思维转变。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重大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部署海洋工作,强调“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08年2月7日,国务院又正式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全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是新形势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基本依据。这是指导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基于中共中央17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值得乐见的是,在陆海统筹的战略原则之下,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有一个新的突破。

沿海区域开发进入新阶段

与新时期陆海统筹战略新思维相关的是,我国沿海区域的开发亦进入新的阶段。

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对此,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公开撰文称,这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另外,从2006年至今国务院已相继批复10个沿海区域规划,从北到南,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长三角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在沿海地区相间排布。伴随着沿海区域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沿海区域经济版图渐趋完整,沿海区域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依托海洋区位优势,沿海地区“3+N”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而“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更被寄望于通过海洋的牵引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区域海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区域,为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

上一篇:警惕染色黄花鱼 下一篇:丰收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