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消费与集中度现状分析

时间:2022-08-25 09:16:47

中国钢铁产业消费与集中度现状分析

摘 要:主要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消费现状,提出未来几年钢铁产业消费将进入低速发展时期。同时,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发展变化,指出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的事实,并分析原因,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钢铁产业;消费;集中度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41-03

引言

钢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规模经济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规模经济是这个产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从国际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钢铁企业的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是发挥专业化生产,实现钢铁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与此同时,在优选的经济地理条件约束下,钢铁业的发展也有一个产能布局不断合理的发展过程。钢铁业的产业组织变迁,以及生产力布局的演化,又对该产业的结构形态产生正面优化或负面制约的作用。有研究证据表明,集团游说往往对产业政策的制定有相当的影响。在美国和英国,钢铁业的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和政治集团利益有关。在集团游说的情况下,产业政策不一定以市场绩效为优先选择。①

中国已是世界钢铁生产大国,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钢铁产业在经历了几十年蓬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问题。目前,成本高、价格高、利润低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的最重要现状描述。

一、中国钢铁产业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钢铁消费量在2002—2010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除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量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

目前,中国的钢材消费总量占世界钢材消费总量的45%,是全球最大钢材消费国和生产国。从人均消费钢材量来看,2010年,中国人均钢材消费量达到420千克/人;考虑到城乡发展不平衡因素,中国城镇人口人均钢材消费量达到750千克/人。这一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时的人均钢材消费量。因此,中国的钢材消费量已达到一个趋于饱和的阶段,今后的钢材消费量增长将放缓。

目前,中国钢材的消费集中在建筑领域。2010年,建筑领域(包括房地产和基础建设)占全国钢材消费量的57.2%。其次为机械行业,占16.8%。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年来基本保持在20%左右,成为拉动刚才消费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过大,面临结构调整压力。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材消费的啦动作用将会减弱。

工业用钢对钢材消费总量的拉动作用有限,汽车船舶以及家电行业虽然用钢数量不少,但是占钢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然较少。

最后,钢材出口潜力较小。钢铁行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因此,国家政策对于钢材出口会有限制。

综上所述,中国钢铁行业消费总量将会保持增长,但是由于人均消费的饱和以及其他行业对于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中国钢铁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将会下降。

二、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变化

在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效率优势会促使产业渐进式重组,部分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这时,若没有产业政策的限制,市场会从离散状态趋向相对集中的状态,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但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呈现出集中化的态势。从2003—2010年中国钢铁产业十大厂商产业生产集中度(CR10) 的变化中(图4) 可以看出,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2001—2006年,我国钢铁行业高速发展,大量中小钢企进入行业,行业集中度指标CR1、CR4、CR8、CR10逐年下降。2007年以后,由于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规范钢铁行业盲目投资,以及行业内兼并重组的加快,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即使是这样,到2010年,中国钢铁业CR10也只有44.6%,远低于国际实际水平。世界主要国家的钢铁工业集中度 CR4 为:日本 82.6%,印度 79.5%,俄罗斯 87.6%。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占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中国钢铁业较低的集中度不仅限制了该产业的效率,而且削弱了钢铁企业作为买方在购买所需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中国在国际钢铁产业链中是铁矿石等原料的买方),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从而增大钢铁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利于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

按照贝恩分类法,显然,中国钢铁产业远远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对于钢铁、汽车、造船这样的规模经济优先的产业而言,“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具有更高的效率。从国际上钢铁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趋势看,受技术进步因素和市场竞争限制减弱的影响作用,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其基本方向。

在市场的演进过程中,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像国外那样演化出区域性的集聚态势,我国的钢铁产业在空间上更加离散了,呈现出地区间的逐渐均匀状态。其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基本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基地,生产要素受行政约束难以进行自由的流动和配置,空间距离的疏远增加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使钢铁产业的集聚经济和资源合理配置难以实现。地区间产能的均匀化,表面上看减少了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但由于产品差异性和竞争的存在,在总体上实际增加了产品的运输成本。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不高,而且处于下降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型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扩张缓慢,发展速度低于产业发展速度。二是市场准入壁垒低,企业进入过度。由于国内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钢铁业的投入产出见效快,市场利益明显,在没有产业进入限制的情况下,短期内就出现大量产业新进入者的状况。而且,这一轮的钢铁产业扩张中,新进入者的主体基本上是民营经济。三是钢铁工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促进工业化的绩效比较明显,而且税收贡献大,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往往会积极新上钢铁项目或扩大钢铁生产能力,这在无形中对小规模企业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力布局相对比较分散,产业布局方式既不适应铁矿资源结构的变化,也有悖于市场选择和环保优先的原则。中国钢铁行业自2002年起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钢材消费总量以及人均钢材消费量都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人均钢材消费量达到饱和,未来钢材的消费量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受政府对于钢铁业产能的政策性管制措施逐步加强的影响,钢铁产能过剩矛盾有望得到缓解。

未来钢铁行业的整合将明显加速,主要改善国内钢铁业无序竞争的问题。对此,针对钢铁行业集中度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产业合理布局

当前,影响我国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其次是矿产资源。我国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基本属于市场指向型的,产出区位逐渐在向市场消费地集中,同时,兼具资源依托型特征,临海港口型的特征则不明显。从华北、华东这两个钢铁生产的主要区域看,华北属于资源依托型,以河北、山西为典型; 华东则基本属于市场接近型的布局,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和江苏。我国铁矿石资源储量相对短缺,品质也不高,而且铁矿石过度开采对环境也有相当的破坏。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未来将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大型钢铁企业的所在地有着运输上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钢铁成本,应该是较为理想的产业布局所在地。相反,单纯以资源依托为特征的空间布局已经暴露出效率不高、破坏环境、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逐渐不能适应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以市场调节为主,切实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环境上来。由于政府并不比企业更加了解市场,依靠行政手段审批大量的具体项目对投融资进行宏观调控,历史证明是低效的。政府应采取货币和财政等宏观政策,间接地调控和引导企业。

(三)产业政策的定位

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提高钢铁产业的进入壁垒,特别是提高技术、规模和环保要求;提高企业折旧率,增强企业持续投资能力。这样,各类钢铁企业在统一的产业政策环境下竞争,有利于优势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防止因政策的失误延缓产业的发展。

(四)企业发展的机制

深化企业改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健全风险机制;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所出资企业的重大投融资规划、发展战略和规划,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拥有的权利,健全企业发展机制。

上一篇:票据无因性之立法研究 下一篇:技术为王还是内容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