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无因性之立法研究

时间:2022-10-28 07:56:01

票据无因性之立法研究

摘 要:票据无因性是票据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票据法理论的基石。从中国《票据法》条文的规定上可以看出,中国在肯定票据无因性的同时,坚持了相对的无因性原则,这是值得推崇的,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程度和立法技术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关于票据无因性的立法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需要立法者对票据无因性理论进行立法完善,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票据无因性;立法现状;缺陷;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158-02

一、中国票据无因性之立法现状

通说认为,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法律行为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其效力有无的影响[1]。正如中国学者王小能所述的: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一方面是指票据是否有效,只取决于票据的形式要件,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据权利,取决于票据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和持票人本人接受票据时的行为和主观心态如何(善意或者恶意);另一方面是指票据行为与票据原因(多以买卖、借贷等)相脱离,其原因关系的存在与否、是否有效对票据关系不产生影响[2]。

从目前中国《票据法》的相关规定中不难看出,中国确立的是相对无因性原则,这是与国际统一立法相一致的。所谓票据的相对无因性,简言之,即为承认票据行为的直接当事人之间可以依据票据的基础关系而提出抗辩。《票据法》中关于票据无因性的相对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1)票据的无因性只是相对于正当的持票人而言的,对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票据债务人可以以票据原因关系瑕疵作为抗辩理由。中国《票据法》第12条规定,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2)票据的无因性只适用于票据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而在收受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仍可以票据原因作为抗辩事由。《票据法》第13条第2款规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3)无对价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受其前手原因关系的牵连。一般情况下,票据取得应当是有对价的,中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然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无对价的。中国《票据法》第11条规定:“无对价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其所拥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这说明,只有票据权利完整,持票人的票据权利才完整。经过对价善意取得的票据权利可以对前手票据权利的瑕疵进行切断,但无对价取得票据者,则不能对前手的票据权利瑕疵进行切断,必须继承前手的票据瑕疵。(4)当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因票据时效的完成而消失时,该持票人可以对因时效完成而受有利益的票据当事人,行使利益偿还请求权,此时票据原因可成为债务人抗辩的重要事由。

二、中国票据无因性立法的缺陷

1.缺乏票据无因性的总括性条款,容易引起误解。《票据法》在条文规定上存在一些缺憾,没能在整体上对票据的相对无因性作出充分肯定,致使众多学者在无因性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对第10条的规定众说纷纭。例如,许多学者认为,第10条规定了“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必须具备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种规定实际上是为票据行为的效力规定了一种要件,与票据无因性理论背道而驰;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第10条的规定存在不合理之处,但并没有否定票据的无因性[3]。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中国《票据法》缺乏一个明确规定票据无因性的总括性条款,没能从正面明确地表明《票据法》是坚守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笔者无法考究为何立法者在已经认识到票据无因性的优越性的同时却没有在《票据法》中正面做出规定,也许立法者考虑到《票据法》出台时中国的经济环境或其他特殊原因,没能够在条文中明确规定票据无因性理论,而采取了规避的态度;又或许只是立法者在制定《票据法》时过于注重防范票据违法犯罪,而对无因性无意识的疏忽;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总之,可以肯定一点,这样没有一个总括性条款从正面确定无因性理论,的确是《票据法》上的一个缺陷,造成众多学者的意见分歧也是难以避免的。

2.有些条款规定不明确。《票据法》中有些条款规定得并不明确。例如,第10条规定存在着一个缺陷,即如果违背了该条规定的“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其法律后果如何条文中规定不明确:持票人是丧失票据权利呢?还是应当限制其票据权利?根据《票据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依该条规定,只有在税收、继承和赠与三种情况下,可以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除了这三种情况之外,未给付对价而取得票据的,则丧失票据权利。这种后果与《票据法》第12条规定的“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非法手段取得票据”的后果是相同的,①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同时更加不利于对善意持票人的保护。

3.相关条款之间规定存在矛盾。《票据法》第4条、第5条、第6条、第14条等条文均体现了“真实签章人负责”的理论,目的是为了保护持票人票据权利的安全性,每一位真实签章人都有义务对持票人承担保证责任,而不能以是否存在票据基础关系来决定是否承担票据债务,以防止推卸票据责任。但是,第10条的“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介入,恰恰与此理论相违背,因而发生这样的矛盾: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在有意且自愿的主观状态下在票据上签署了自己真实的姓名,但是却没有第10条所规定的“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当这位真实签章人被请求付款或被追索时,完全可以依票据行为不符合《票据法》第10条第1款的规定为由而拒绝履行票据债务,这就使得票据法关于“真实签章人负责”的规定形同虚设了[4]。

4.未确立空白背书制度。空白背书(blank endorsement),又称无记名背书、略式背书、不完全背书,是一种金融文书,指不记载被背书人名称而仅由背书人签章的背书。中国《票据法》第30条规定:“汇票以背书转让或者以背书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时,必须记载被背书人名称。”这一条文明确否定了空白背书制度。但是实践中一直存在空白背书的现象,由于不承认空白背书而使得许多交易关系面临因缺乏形式要件而被归于无效的风险。为了使交易顺利完成,当事人不得不花费许多精力对空白背书加以补充,有时甚至采用伪造签章的办法。因此,未确立空白背书制度大大限制了票据无因性的适用空间,从而阻滞了票据的流通,甚至助长了票据违法犯罪。

三、完善中国票据无因性立法的建议

1.在《票据法》中增加票据无因性的总括条款,体现坚守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理念。如前所述,目前中国《票据法》缺乏一个明确规定票据无因性的总括性条款,致使众多学者在无因性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因此,笔者建议,在《票据法》中增加票据无因性的总括条款,从正面明确地表明《票据法》坚守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理念。如可以在第3条之后增加这样的条款:“本法遵守票据无因性原则,切实保障票据在交易中的合法运用。”这样,现行《票据法》第10条就不再拥有票据法总则的地位,而是作为例外情况对票据相对无因性进行规制。

2.对票据无因性的例外情况做一些合理的立法调整,完善相对无因性原则。从中国目前的《票据法》条文中,也可清楚的看到,中国实行的相对的无因性原则,其中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等条款的规定即是现行《票据法》对票据无因性原则之效力所不及的情形。总的来看,这些例外的规定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这在前面也有所阐述,需要做一些立法调整,使之更富有操作性。例如,应当对第10条第1款中不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的票据行为法律后果是丧失票据权利还是限制其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又例如,应当对第4条、第5条、第6条、第14条等条文规定的“真实签章人负责”的理论进行适当调整和增改,对直接当事人之间“无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情况下真实签章的效力问题做出具体规定,限制真实签章人的抗辩权利。

3.建立空白背书制度,扩大票据无因性原则的适用空间。空白背书制度目前在中国尚未获得立法的承认,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资金融通业务的增多,票据在交易过程中被频繁的使用,实践对票据背书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立空白背书制度,增强票据资金流通功能,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立空白背书制度,一是使票据流通更加方便。承认空白背书及其效力,可以简化票据的转让手续,使得票据不至于因缺少被背书人记载而阻止了的票据流通,从而减少票据流通的难度;二是空白背书票据的持票人若依直接交付而转让票据时,可不负背书人的责任,使得人们乐于接受这种票据,增强票据的流通性。三是建立空白背书制度可以缩小追索权的行使范围,使其局限于在票据上签名的票据行为人。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票据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担负着支付、信用、融资等多种经济职能。票据的不断流通,能够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票据无因性理论是票据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票据法的理论基石,它能够保证票据流通的快速、简便和灵活。而中国现行的票据制度关于票据无因性的规定尚不健全,还存在许多不足,必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阻碍。因此,应该尽快修改《票据法》,完善票据无因性理论,使其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符合票据流通的国际惯例,促进票据的国际间流通。

上一篇:经济法视角下的商品房“限购令”分析 下一篇:中国钢铁产业消费与集中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