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现状之我见

时间:2022-08-24 03:58:19

戏曲现状之我见

摘要:戏曲正面临着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由于戏曲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的外部原因等,使得戏曲日渐式微。戏曲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和客观,有内部和外部的。

关键词:戏曲现状;内因;外因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81-01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了文化消费主义时代,后现代文化全面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文化也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因而那些孤傲、超然的文化形态是无法生存的。文化只能从自命清高的孤傲变成俯首低头的阿世媚俗,迎合大众趣味,文化经典也将丧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的戏曲正面临着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由于戏曲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的外部原因等,使得戏曲难以为继,日渐式微。戏曲的现状令人堪忧。

恩格斯曾认为,人类社会现实的一切文化和文明,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都是建立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的。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像戏曲不仅影响了我们祖辈的生活,而且我们现在的文化状态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继承和发扬戏曲也就成了我们必须重视的工作之一。

戏曲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和客观,有内部和外部,有要扬弃的方面。首先从内部原因来看,也就是戏曲自身的原因。从中国古典戏曲自身的特性上讲,它是一种以虚拟化、程式化为审美追求与创造原则的艺术,它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生活的虚化美化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程式,比如脚色制的要求,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以及“末开场”等形式要求。这种虚拟化和程式化的要求显然是与当代追求参与和体验的审美要求相背离的,在舞台上是不容许把日常生活状态原样照搬的,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也就决定了戏曲与群众参与的脱节。从舞台动作来看,齐如山先生曾经说:“国剧之一切动作,无论大小,绝对不许写实,都必须以舞式表演, 前已屡言之, 然亦有不能舞式化者,大致可分四种:第一种仍算舞式,第二种是美观化,第三种是以他种动作代之,第四种是完全废去不用。”戏曲又以脸谱、行头、髯口、切末等手段将生活加以程式化与虚拟化, 这些是中国戏曲作为一门艺术门类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如果戏曲像其他的艺术形式生活化一样,那就失去了作为戏曲的支撑,也就不成其为戏曲了。

另外戏曲的精髓在于它的曲调和唱词,然而依依呀呀的唱词,唱上半天情节都没有变化过,一点也不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尤其一些地方戏,方言的门槛阻断了大多数的观众,然而又不能都改成是普通话,那样也就失去了戏曲最精妙的滋味了。此外戏曲的高度技艺性,浓厚的专业性使得群众大规模参与几乎不可能。除了身、眼、手、法、步这些基本的技巧,各地的戏曲还有许多花样繁多的绝活,以京剧为例,在戏中(尤其在王瑶卿、梅兰芳改革之前),技巧往往超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而被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在音乐上,中国的戏曲不同于现在的五线谱,宫商角徵羽,是那时的腔调,因而没有一定的古典知识的储备,在观看戏曲的过程中,你会经常很难理解整部戏的韵味在何处,只会了无易趣。

有人曾说:“观众看戏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要有愿意看戏的欲望;二是要有闲暇的时间;三是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这几个条件必须是同时具备的,是缺一不可的。”后两个条件不是我们决定的,然而第一个条件却可以通过戏曲工作者的努力,尽量让我们的戏曲更 加的吸引人而要提高戏曲本身的魅力。

从外部因素来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欣赏者也即观众的角度来说,正如本雅明所说的,艺术的膜拜价值已经被展示功能所取代,因此, 当代观众对艺术已经从远距离的静观转而追求全身心地参与和体验,。而古典戏曲却恰恰是一种宜于静观的艺术,演出场所的规范化使得观众与舞台之间有了距离,戏园子、剧院将演员和观众隔离,就像两个不相干的世界。演员表演他的,观众欣赏自己的,台上一个世界,台下一个世界,观众在距离之外静观其变。这种相疏离的状态使观众在心理上很容易将自身与舞台世界区分开来, 从而保持一种较为超然的欣赏的心态, 也正因此才有台上窦娥冤死台下高声喝彩的国剧场景。

另外19世纪末,现代科技在声、光、电子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推动了电影、电视两种新型综合艺术的出现,美轮美奂的声色满足了人们的感官欲望,或者说是视听的轰炸, 让观众沉迷于幻觉的梦呓和慰藉之中,在发达的声像还原技术的支持下, 沉船、地震、深海探险、战争等极具刺激性的内容往往能获得最完美的再现, 使观众的感官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这背后其实是技术这只手在操控着一切,毫无艺术可言。在这种背景之下,传统的戏曲艺术只会淹没在这些声色之中,几乎没有人再有闲暇去听这些所谓的“老土”的东西了。

从演员的角度看,戏曲演出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全需要扎实的功夫,这不是一朝就能练就的,培养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需要从小的培养,这个成本是很高的,这就导致现在演员的断层,尤其是地方戏演员的缺乏,地方剧团难以为继,更不用说是发扬戏曲文化了。戏曲的根本就在民间,没有群众就没有它的生存空间。因而如何培养演员,并且是优秀的演员真是时不我待,应该从娃娃抓起。

戏曲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年轻观众对戏曲知之甚少,似乎一染指戏曲便会被人视为老土。对戏曲的误解如此之深,就更谈不上欣赏和传承。现在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不管国营剧团还是民营剧团,台下观众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年轻人不爱看戏,这也不能怪他们,这个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多数年轻人是穷二代,房奴、车奴、孩奴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谁还有闲情去听戏、看戏呀。尤其很多戏曲剧目远离生活,远离实际,与青年人的思想距离越来越大,让他们感到陌生,这样怎么还能去欣赏呢。而且看戏并不便宜,票价昂贵,你说看一场戏动辄花费上百元,谁能消费的起的啊,更不用说为生计奔波的年轻人了,所以人们不能苛责年轻人,说什么延续了千百年的民族艺术精华毁在了年轻人的手里,这些说法都是不负责任的。

以上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今戏曲衰落的现状,为了保护我们的优秀文化,我们就必须要做出努力,就算将来戏曲这种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会以另外的方式让它得到发扬和发展,让它融入各种艺术形式中。在今天浓郁的商业艺术氛围中,所谓复兴戏曲的强烈愿望很可能是不现实的, 而是要在于保存和整理现有的历史资料, 作为民族文化的部分精髓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有了这个定位,我们做出努力就有了方向。

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所能做的,戏曲自身要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不一定非得跟上时代的脚步,但起码不能与现实相脱节,将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由舞台搬上屏幕。像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和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是两个目前很有影响力的戏曲电视栏目,引发了广大电视观众关注戏曲的热潮。电视剧《荀慧芳》,电影《梅兰芳》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戏曲工作者微博上与戏曲爱好者沟通,这些都有利于戏曲的普及和发扬。

此外从孩童抓起,培养他们爱好戏曲的兴趣,这样就既有了演员也有了观众。对于古人来说,琴棋书画都是藻雪精神、颐养性情的必修课,以戏曲为集中代表的中国乐舞应当像文言文和唐诗一样进入中小学课堂。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把传统文化列为必修课在初级教育中普及。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从现在做起,从我身边做起,努力的普及戏曲。

上一篇:“研讨型”教学方式构想与实施 下一篇:企业专属的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