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切除术麻醉方法探讨

时间:2022-08-24 12:22:24

乳腺肿瘤切除术麻醉方法探讨

摘 要 目的:对乳腺肿瘤切除术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240例乳腺肿瘤切除及乳癌根治手术患者,分别采用氯胺酮肌注麻醉206例,高位硬膜外麻醉10例,气管插管加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24例。结果:氯胺酮肌注麻醉氯胺酮镇痛作用强,安全界限大,操作简单。高位硬膜外麻醉并发症多,且个别镇痛不全。气管插管加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多而不被病人接受。结论:在乳腺肿瘤切除手术中三种麻醉方法以氯胺酮肌注麻醉较为适宜,它具有镇痛作用强、安全界限大、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便于护理等优点,病人乐于接受。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切除 麻醉

资料与方法

1988~2005年收治乳腺肿瘤患者240例,女234例,男6例;年龄28~66岁,平均47岁。经过适当的术前准备,根据病情随机拟订麻醉方法。术前均进行常规的心肺、肝、肾功能检查,排除精神异常、癫痫、甲亢、药物成瘾、过敏等。

氯胺酮肌注法:术前30~60分钟肌注冬眠1号2/3~全量,阿托品0.5~1mg,麻醉前5~10分钟静脉滴管内加安定10mg。首次肌注5%氯胺酮2.5~3.5mg/kg(常用150mg)[1],维持量用首次剂量的1/3~1/2,每30分钟左右追加1次。氯胺酮镇痛作用强,安全界限大,用药后血压上升10%~20%,脉搏增快20%~30%,一般于注药后5分钟达到高峰,15分钟恢复原来水平[1]。术后30~60分钟麻醉作用消失,但因术前药物作用,病人可持续浅睡4~6小时,减少术后疼痛,且操作简单,安全界限大,病人乐于接受。

高位硬膜外麻醉法:术前30分钟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穿刺点:T3~4加C7~T1向上置管各30cm,用0.75%利多卡因+0.16%丁卡因加1:20万副肾素,于注药后20分钟由于内脏神经麻痹出现血压下降10%~20%,同时副交感神经相对亢进,可出现缓脉,需加快输液,甚至静注麻黄碱15mg,可迅速回升。由于肋间肌和膈肌不同程度麻痹,出现轻度呼吸抑制,吸氧后好转。

气管插管加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静注硫喷妥钠及琥珀胆碱快速气管插管后静滴1.5%普鲁卡因[2](或丙泊酚2.0~2.5mg/kg)复合液[2],插管后5~10分钟血压升高20~30%,3例升高50%,均有脉压减少,脉搏增快,约30分钟恢复正常。此后血压恢复正常。因此操作相对复杂,插管对咽喉部刺激大,术后并发症多,不易被病人接受。

结果

240例乳腺肿瘤切除及乳癌根治术,根据术式及手术切除范围拟定麻醉方法。手术均在所拟定的麻醉下完成。接受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从麻醉的操作、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及病人对麻醉方法的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氯胺酮肌注麻醉法较其他方法更安全,镇痛作用强,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易接受。其次为气管插管加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

讨论

氯胺酮肌注麻醉,因药物镇痛作用强,安全界限大,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术中仅个别病人出现呼吸变浅、变慢、舌后坠等症状,经适当的处理后消失。高位硬膜外麻醉,操作相对复杂,有时出现镇痛不全,需用其他药物辅助。也有可能发生全脊麻或损伤脊髓致高位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加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由于操作技术要求高,设备齐全,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多,不易被病人接受。因此,我们认为三种麻醉方法在乳腺肿瘤切除手术中以氯胺酮肌注麻醉方法最为适宜,它具有镇痛作用强、安全界限大、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便于护理、病人乐于接受等优点,适宜推广。

参考文献

1 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7:83.

2 刘俊杰,赵俊,等,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66.

上一篇:微波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18例观察 下一篇:早期乳腺癌手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